Quantcast
Channel: 猛烈南瓜在飯桌
Viewing all 1806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檳城:當地代表美食之亞參叻沙@愉園餐室

$
0
0


檳城的代表美食之一:亞參叻沙,與大家經常吃到的叻沙是兩回事,最熟悉的椰奶加香辣的湯底,烚蛋、蝦肉、螄蚶等配料,在新加坡吃到的所謂加東叻沙,我始終懷念結霜橋,每次去要吃兩碗。

年前在吉隆坡吃到的,大同小異,分別在於湯底更側重辣的一邊;我亦在當地吃過亞參叻沙,其酸味打破了普羅港人對叻沙的印象,其實,只是大家未曾接觸過而已。

香港可吃到亞參叻沙的地方,極少,石塘咀的Hotel Jen,旗下的餐廳:馬來一,是少數有供應亞參叻沙的地方;始終是酒店,價錢當然貴,如果在檳城的餐室,只須數塊錢一碗,當然是馬幣。

與昔日足球班霸,今天卻在次級聯賽爭升班的愉園同名,愉園餐室,網上有人推介這裡的叻沙,其位置與我下榻的酒店很近,沒可能錯過。




下午茶時間的餐室,生意好到不得了,每個檔口各自各精彩,我的目標,毫無疑問是亞參叻沙,眼見有不少客人,尤其是外國人,正在享受著這味曾經得到CNN的旅遊網站加冕,成為全球50大美食之中,排名第7的美食。



亞參叻沙的靈魂之一:羅望子,其酸味是由它賦予,叻沙葉、洋葱、辣椒等材料,不可或缺;結合出又酸又辣,有些地方會加入蝦膏,增添多一份鹹鮮,藉此提升味道,這裡的叻沙,用搞碎的沙甸魚,我相信連同魚頭一起煮,取其甘苦之味,酸辣鹹鮮帶點甘,豐厚而複雜,辣度直逼頭頂,摸摸頭髮盡濕透。



配以粗身的米線,才受得起此湯底的壓力,如非有後顧之憂,吃兩碗是沒有問題,反正早已熱到出汗,唔爭在,最多回到酒店沖個涼換件衫,又一條好漢。

濃重得要命的酸辣,未必個個都可接受,作為檳城代表小吃,來到又沒可能不試;入鄉隨俗,試過不對合味,是另一回事,我作為愛吃之人,接受能力或較其他人高,去別人的地方,吃當地的美食,理所當然吖。

當地評價最佳的亞參叻沙,要去到極樂寺附近,我懶,坐在愉園餐室,總算品嚐到正宗亞參叻沙之味,也不枉。

愉園餐室:475,Jalan Penang, George Town, Malaysia


CRUISE:真的見証

$
0
0


昔日的北角邨,重建之後成為豪宅與高級酒店,身價何止三級跳,唯一不變的,旁邊渣華道街市,東寶小館每晚依然舞照跳。

Hotel Vic,走型格路線,主攻Y世代客人,應該是上年酒店界之中,名氣最響的新人,面臨著維港海景,始終最煞食。

上個月某一個晚上,與兩位朋友,走上去酒店最高層的餐廳:CRUISE,歡樂時光直落晚飯,踏進餐廳,高樓底的格局,開揚的景觀,令我想起金鐘某間精品酒店,同樣在頂樓的餐廳,感覺有點相似。



人未齊,先到餐廳外面的露台酒吧坐坐,邊飲邊等,歡樂時光指定飲品買一送一,包括葡萄酒,啤酒等等,黃昏的北角高處,聚集不少酒客,全部都是衣著光鮮的上班一族,回想以前由土瓜灣坐船到北角,再轉車到康山上班之往事;潤記未搬往現址之前,就是在對面的北角邨,而屋邨與碼頭之間,是巴士總站;廿年前的我,真的想不到,廿年後同一地點,成為有錢人居住的地方。



當晚我氣管依然敏感,咳嗽未清,友人點了一大盤法國生蠔,我得個睇字。

(你咳呀,我哋食啦。)友人說。

(你哋慢慢,Gillardeau我大把機會食到。)只能這樣去安慰自己。



48個月西班牙Iberico Bellota Ham,質素甚佳,鹹香與脂香並存。



Burrata芝士與蕃茄,正常到唔正常的配搭,大廚選料上乘,香滑的Burrata帶有流心,但未致於水汪汪,近年崇尚原汁原味,復古番茄大行其道,當然這裡也順應潮流,只要食材質素好,基本上是難以失手的一道菜。

餐牌有一味頭盤非常吸引:Balik Salmon,識貨就知Balik煙三文魚是頂級貨,十多年前首嚐,驚為天人;當時Ritz仍在中環的時候,有次在Toscana午飯,自助頭盤包括Balik Salmon,我厚著面皮,吃了不知幾多,差點忘記主菜的存在。



可惜,我們沒有叫此味,取蟹餅捨煙文魚,不啻是明智決定,更令我們拍晒手掌,煎焗的方法,令到蟹餅的外層香脆中帶點柔軟,裡面的蟹肉一絲絲,嫩滑鮮甜,沒有多餘的修飾,與芒果沙律配搭,倍添清新。



欠缺澎湃的賣相,只有芝士麵包浮在面上的法式洋葱湯,每一口都是牛香,炒過的洋葱香氣,味道平衡,我個人口味比較喜歡多一點芝士。




主菜用紙包著,其名字為法式焗阿拉斯加鱈魚,我們有紙包雞,法國有紙包魚,這道當地傳統菜式,原意是用紙去包著魚焗,得以保存水份,避免出現過乾;肥美的鱈魚,與野菌,蜆肉同焗,沒下太重調味,吃的是海鮮的原汁原味,有些菜,簡單一點便好了,太過造作便淪為三不像,此焗鱈魚賣$220,合理價錢。



韓牛西冷扒,質素合乎預期,肉味香甜,鬆軟可人,薯蓉與賓尼士汁也不失禮。

午餐時段來的話,每位$198的三道菜商務午餐,已包括服務費,還有大白天的海景奉送。



坐看窗外雲起時,見証著北角二十年來的變遷,以前在潤記快手快腳食個午飯,其實也就是在同一個地方。

Cruise:北角北角邨里1號海匯酒店西座23樓


一個味道一個故事:清脆煎米粉

$
0
0


咬落清脆,酥化可口,內裡軟滑,這是煎米粉的個性,以前老香港喜歡以煎米粉配上湯龍蝦,後來演變成為伊麵,或者工序沒有前者般煩複之緣故。

漸漸地,已沒有很多地方願意做,猶幸仍有些飯店,依然做出吃得令食客和顏悅色的煎米粉,單是我上年某兩場窮L飯局,每到煎米粉出場,即刻成為了全場焦點。

伊麵煙韌,配濃厚的芝士汁,白汁皆宜;煎米粉脆如鍋巴,配味道濃烈一點的醬汁,例如豉汁,辣汁,甚至清如上湯,性能廣泛;最近幾次去三聖村食海鮮,買了些蟶子,不約而同都以豉椒炒,配煎米粉。

當中以泰海鮮做得最出色,煎得像薄餅一樣,輕盈酥脆,豉汁惹味,蟶子本身質素佳,每次都光顧關財記買料,未試過中招。




棠記興記,兩者做得比較厚身,論香脆感不及泰海鮮,不過醬汁下得較重手,差不多完全蓋過整碟煎米粉,也是吃得過。



上年三場窮L局,兩個地方,聚興家分兩晚搞,兩晚都有煎米粉,該店之名菜,我選擇了價錢較便宜的豉椒鮑魚;有些地方只把米粉兩面煎香,亦有些會做多一樣,先煎後炸,相信聚興家屬於後者,眼見厚厚的米粉表面帶焦,未吃已經從心而發笑了出來,最終得到所有出席的食友認同,毫無疑問的高品質。



年尾的忘年會,位於長沙灣的太子海鮮菜館,我在上年秋天時候,曾經為它寫過一篇文章,就在我的報章專欄,當日試過豉椒蟶子王煎米粉,我嫌有點硬,飯店老闆兼總廚,文偉龍師傅,說會改進。



相隔三個月再訪,一記上湯本地龍蝦配煎米粉,清鮮的上湯帶著龍蝦的甜美,浸到煎米粉半脆半軟,水準的確高了不少,贏盡大家的掌聲;及後有朋友計劃到這裡飯局,問我吃甚麼好,我叫他直接找龍哥,開個預算,他會安排妥當。



以上的煎米粉全屬大盤/中盤,一個人心思思想獨食,並非沒有選擇,觀塘工廠區的食堂,與N年前TVB劇集火玫瑰的女主角同名 - 海潮,麻辣牛筋配煎米粉,顯出高手在民間的大道理。



有人說過香港無宵夜,我真的想他在深夜時份,來到土瓜灣江蘇街的七喜,見識一下甚麼叫宵夜?爽滑魚皮併海蜇,蝦子艇仔粥,炸雲吞水餃,這些已不用說。看看此碟菜遠蝦球煎米粉,$57一碟,雖然米粉沒有上述所介紹的食店般做得咁靚,但是也叫做一碟不錯的煎米粉,食完,請收回之前的大言不慚。


蘇格蘭:夜靜的燈火,照樣感覺美麗@The Malt Room

$
0
0


上年十月中某個晚上,身處蘇格蘭的Inverness市中心,夜風凜凜,只得六,七度氣溫,吃過晚飯,但不想太早回到Hostel,想找個地方飲杯威士忌。

一個人飲酒悶嗎?我早已習慣,反而從獨自暢飲的時刻,得到一些寫作的靈感,或者是思考人生的時間。

Inverness市中心的橫街宅巷內,有一間威士忌酒吧,名叫The Malt Room,聽說是當地最佳威士忌酒吧之一。前年來訪這個全英國最北的城市,只顧喝啤酒,今次時間較上次充裕,就去見識一下。




夜靜的燈火,照亮了酒吧的招牌,走進酒吧,只得兩,三名酒客,酒吧的酒保,與酒客們閒談,見到我這副東方面孔,擺出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;隨意在吧檯前找個位坐下;看看酒架上陳列的威士忌,沒有格拉斯哥的The Pot Still,Speyside的Highlander Inn般洋洋大觀,對我這名純屬過客而言,已陷入選擇困難症。



That Boutique-Y,這個獨立裝瓶廠最鮮明的印象,一定是其卡通化的酒標,這裡有數款該廠牌威士忌,我選了Linkwood 11yo,結合了雲呢拿,和暖的蘋果肉,玉桂,與及頗突出的木頭味道,顯出其年輕活力。



家裡的酒櫃,有一瓶Clynelish仍未打開,不過是獨立裝瓶,我在這裡喝的Clynelish,是酒廠的Distillers Edition;充斥著蜜糖,源自牛油的香滑,水果,朱古力等氣息,豐厚的層次感,令人留下良好印象,其實,我應該在當地直接買一瓶回來,與我酒櫃內的IB版,來作個比較。



最後酒保介紹我試這瓶,由Thompson Bros裝瓶的Glen Ord 12yo,Glen Ord即是近年在香港威士忌界,能見度頗高的Singleton,Thompson Bros來自蘇格蘭北部小鎮Dornach,一直在當地的酒店經營威士忌酒吧,年前成功集資開設酒廠,數年後第一批威士忌將會推出,身邊有威友已經在酒廠包了一個桶,未知我有沒有機會喝一兩口?

未有自己釀製的威士忌,現在只能喝著他們的裝瓶出品,清晰的椰絲,雲呢拿的氣味,黏潤的拖肥帶點流沙感,bittersweet的果香,真的不像我飲慣的Singleton 12yo。



酒過三巡,板起的面孔/飲樣,隨著酒精發揮之下緩和起來,坐在酒吧一個角落裡,有位蘇格蘭人,獨坐以威士忌作伴侶,操著濃烈的格拉斯哥口音,與酒保談起足球,他說自己是些路迪球迷,理應打遍天下無敵手,當然只限於蘇格蘭。

他問酒保捧那一隊球會,酒保煞有介事地回答:(我捧Inverness。)年前曾經在蘇超,不過已降至蘇甲。

蘇格蘭人問我是否球迷,我說是,他問我捧那一隊。

我:(我捧果隊唔喺蘇格蘭。。。愛華頓。)

足球,威士忌,為這晚打破了沉默,無須對不起。

The Malt Room:34 Church Street,Inverness,Scotland

檳城:借咖啡館充電@Gudang Café

$
0
0


從前的檳城,是否像芳艷芬口中的綠野春色景緻艷雅,我並不知道,今日的檳城,壁畫才是當地最美的風景,成為了遊人拍照的熱門地點。

入鄉難於免俗,平時我經常質疑中環嘉咸街的璧畫,有甚麼魅力,吸引大批遊客去潮聖,來到檳城,我還不是拿著相機,狂按快門?只是沒有與璧畫合照而已。

這一帶充滿街頭藝術氣息的地區,自然有不少咖啡館,好像全世界都覺得,咖啡館與藝術形成連環扣,玩IG的所謂網紅最喜歡打卡的地方,拿著本書,與咖啡一起拍照,我懷疑他/她們到底有沒有看書的習關,不過玩開IG都知道,IG世界真真假假也好,說到底也只是鏡花水月。

走進由貨倉改建已成的Gudang Café,由馬來文直譯過來,就是貨倉咖啡館,這個貨倉建於1950,差不多70年歷史的建築,門外的生銹招牌與鐵門,是經過歲月洗禮的痕跡。





咖啡館的環境,保留了不少以前貨倉用過的工具作擺設,櫃檯的紅磚、閣樓的鐵絲網、長長的木檯,流露著昔日貨倉的風霜;樓梯掛著藝術風的圖畫,天花木橫樑的吊燈,揉合了工業與時尚的風格。放置在門口,生了銹的磅,我想是以前用來磅貨,現在卻成為了咖啡館的大使(我想),站在門口,無聲息地歡迎客人。




每個位置都有USB插座,正是我的及時雨,今次出外沒有帶尿袋,一個上午,電話已耗了一半電力,借個地方充電,兼喝杯咖啡避暑,中午的檳城天氣炎熱,可不是說笑的。



先喝杯Cold Brew,味甘如茶,略帶一點烤多士的焦香,並非太過濃烈,我沒有帶書在身,惟有拿咖啡館的雜誌來看,消磨時間。



它們有提供各式的午餐,有拉麵有烏冬,既然在馬來西亞,為何不吃串燒,Set Lunch的沙嗲串燒配炒飯,加杯飲品,$20馬幣也不用。



串燒理應屬於街頭,咖啡館的出品,難免有所不及,但是濃郁的沙嗲醬與串燒,配上惹味非常的炒飯,也稱得上是水準之作。



待電話的電力回復至90%,是時候起行了,來去匆匆恕未能看得真,有緣再會。

Gudang Café:5, Gat Lebuh Armenian, George Town, 10300 George Town, Pulau Pinang, Malaysia


%Arabica:咖啡的意義

$
0
0


今時今日喝杯咖啡,除了是為了提神之外,同時亦展示所謂生活態度,還有,用來打卡。

我不見得去星巴克,有甚麼生活態度可言,快餐咖啡一樣,我只喝其沙冰;勝在梗有一間喺左近,有時候狗急跳牆,借個WIFI一用,只得半小時。

文青風,是當今咖啡館的主流,世俗眼光之下,好像是文青(不論真定假),才有資格去喝杯Latte,而這班文青打扮的年青男女,身上穿著的可能是淘寶買回來的大陸貨,左右手伸一伸,是泛濫成災的Daniel Wellington手錶;他們怎樣會找到上門?可能是因為新假期/U,這些劣質傳媒介紹,問他們看甚麼書?或者是很久沒有看,聽甚麼歌?或者是K-POP。

打開Instagram,就是見到年青男女們,經常在咖啡館打卡,至於杯咖啡味道如何,用甚麼豆,已不是重點,同學愛新鮮,打卡大過天,忘記咖啡味道的格言,總有機會成為IG Foodie KOL。

由香港愉景灣發跡,紅到去大阪,年前勝利回歸的%Arabica,是其中一間打卡熱點,只要有個% logo,代表著日系簡約,崇日一族最為受落。




乘坐渡海小輪過海,先買杯Latte,沒有自傲甚麼注重生活品味,我只是想飲杯咖啡而已,當然,既然大家都打卡,那我就逢場作興隨俗一番,純粹玩野;有時見到某些IGer,隨便拿本生活雜誌,擺在咖啡旁邊,然後拍照上載至IG,無非想說自己很有品味,我反而有個逆向思維(其實係諗去衰果邊),到底這些IGer,有沒有看過本雜誌?見這班人只懂吃喝玩樂,談不上有內涵,對於能否了解MonocleKinfolk的內容,我有點擔心。



我的BOSE耳機,是我隨身物,No Music No Life,沒有它好像周身唔聚財,與%的Latte合照,沒有違和感,此乃是我的日用品。

說回%的Latte,奶的油脂感,稍稍蓋著咖啡的香氣,降低了其甘苦,入口香滑,感覺不太重,總算喝得令人身心舒暢;最怕喝到令我心跳加速,手騰腳震的咖啡,忽然之間情緒緊張起來;我沒有細心留意其咖啡豆的背景,除非我手上的是單品咖啡啦。



柔和的海風迎面以來,感覺上在這片刻途上,喝著杯咖啡,十分鐘也像是無限長。



有次喝它們的Lemonade,可揀礦泉水或有氣礦泉水,酸度單薄,轉瞬即逝,未到一半已經水汪汪,還是乖乖地去北角堡壘街,有很好喝的Lemonade在這裡。



這一股簡約風,已經吹到去中東,當你一個夜遊杜拜如何過,會否在風沙中,想起這杯咖啡?

我只想起李蘢怡。

% Arabica Hong Kong Star Ferry:尖沙咀天星碼頭1樓KP-41舖




蘇格蘭:寒天吃早餐,冷暖自知@Rendezvous Cafe

$
0
0



在蘇格蘭北部的Inverness,有一間以電影為主題的Cafe,很早便開門營業,賣Scottish Breakfast,與其他早餐,於當地的TripAdvisor榜內名列前茅。

Rendezvous Cafe,與我下榻的Hostel,只是數分鐘步行距離,這天早上往Speyside之前,先吃個早餐才上路。





只得四,五度的氣溫,有裡面唔坐,竟坐在外面吃早餐?餐廳貼門舊電影海報,掛在牆上的電視還播著黑白電影,我應該與奪寶奇兵,差利卓別靈一起坐。



最糟糕的一件事,油煙味彌漫整間餐廳,我穿著冷衫,最容易吸味,真的不能接受,但一場來到又沒有可能掉頭,硬著頭皮坐外面,迎面抱擁冷風。



All in Scottish Breakfast,10鎊有找5便士,一共有十樣items,我最喜歡的Black Pudding,Haggis,自然不可少。



熱騰騰的伯爵茶,暖意頓上心頭,雖則我不太怕凍,但是在如此環境之下,有杯熱茶到肚才感到舒服。



耳熟能詳的早餐組合,基本上去當地的同級數餐廳,分別不會太大,在乎於用甚麼香腸,用甚麼煙肉,用甚麼磨菇;當然你在酒店/高級餐廳吃個早餐,價錢已不能同日而語。

煙肉帶燶邊,入口帶脆,中間的肉質不韌,香腸短小精悍,腸衣脆肉味濃;黑布甸的美味更不用多作解釋,Haggis這個蘇格蘭特產,羊雜釀羊肚,與黑布甸一樣,被不少人視為暗黑料理;我就愛吃愛到不能自拔,懂得欣賞就自然對號入座。

吃到撐著肚皮離開,當日最後我連午餐也省卻,直接到酒廠飲威士忌。



餐廳沒有WIFI提供,希望食客們多點互相交流,多過對住部手機,回到1995年,那時你正在看甚麼電影?

我記得那一年,與當時暗戀的女生,看過幾套電影,有次一起看七宗罪,完場後討論劇情,我們竟吵起架來;與一班同學看烈火戰車,錢嘉樂噴血的一刻,旁邊的女同學,哭了。



回到香港,一直想念當地的早餐,可是當地的味道,還是留待當地品嚐,今年十月,又來了。

Rendezvous Cafe:14A Church St, Inverness IV1 1EA


29 Coffee:轉角飄來咖啡香

$
0
0


多年前筆者仍活躍於某飲食網站,寫食評時認識了一位少女,她是網站內的殿堂級食家。後來她在咖啡館兼職,慢慢地培養出對咖啡的興趣,最終辭去大學的正職,竟跑去尖沙咀很有名的咖啡館,當起咖啡師來。上年初剛踏入而立之年,與拍檔於牛頭角工廠區一角開設咖啡館。她就是我這位大叔看着長大的Grace。咖啡館的名字為29 Coffee,代表着她在29歲之時的計劃於30歲圓夢。




在工廠區開咖啡館,附近有甲級商廈,有不少上班一族,尤其是外國人,經常來買杯咖啡。亦有些從事藍領工人,也會借杯咖啡來提神,繼而成為習慣。加上牛頭角觀塘一帶Band房林立,所謂文青風亦逐漸吹到過來,開業至今剛好一周年,已有不少客人慕名而至。



筆者有時會從土瓜灣的居所樓下出發,跑到去觀塘海濱長廊為終點,這裏與海濱長廊相近,每次都大汗淋漓走到咖啡館就對Grace說:「唔該一杯Espresso Tonic!」Espresso加湯力水的配搭,其實沒甚麼秘訣,當跑完步時喝一杯,頓時精神起來;就算我年前在日本福岡的咖啡館或在其他地方,喝的同樣是Espresso Tonic,感覺也不及這裏。

Grace的拍檔Felix,與我的興趣相若,喜歡看村上春樹,喜歡跑步,喜歡喝威士忌,一談到彼此的嗜好便滔滔不絕,也許就是多一份人情味。



單品咖啡有兩款選擇:危地馬拉咖啡經淺度烘焙的咖啡豆,以Pour Over方式去沖煮,像喝茶一樣的感覺,點點果仁、烤多士、果香、花香,沒有出現苦澀感,令人身心舒暢。用到愛爾蘭Baileys來調製的Latte,是招牌咖啡之一。



香滑的Baileys與甘苦的朱古力結合,後者降低前者的酒精感,前者給予了其甜,拉得美觀的花,喝到最後一口依然豐厚。



牛油果與芝士Bagel,半個牛油果切片,鋪在番茄上面,底部放了芝士,油潤甜美的牛油果,輕易地取悅我這位大叔,Bagel質素亦不賴。雖然小小的咖啡館,其供應的糕點全部都是來貨,但是貨源是來自城中的名牌麵包批發商,大家又會否另眼相看?



29 Coffee選用來自意大利的La Marzocco,多少顯示他們對咖啡的要求。咖啡館外面的吧枱下面,擺放一台Pentair濾水器,沖煮咖啡與拉麵一樣,水的質素是關鍵,見微知著,無非想客人喝到一杯有質素的咖啡,最重要的是價錢真的不貴。



原文:http://www.metrodaily.hk/metro_news/%E9%83%BD%E5%B8%82%E9%BB%9E%E8%A9%95-%E8%BD%89%E8%A7%92%E9%A3%84%E4%BE%86%E5%92%96%E5%95%A1%E9%A6%99-29-coffee

29 Coffee

地址:牛頭角大業街29號地下D舖

電話:6278 9799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巴塞隆拿:市場匆匆走一回@La Boqueria

$
0
0


第一次來到巴塞隆拿,如果不去當地最有名的市場:La Boqueria,似乎又有點過不去,雖然,有不少人說其已經遊客化,可觀性不高。

市場與我所住的Hostel距離不遠,步行大約十多分鐘左右,當然我並非急急腳,跟著Google Map走過橫街窄巷,見到有趣的人和事,拿起部菲林相機對準,按下快門,記錄著早上巴塞風情畫。




遊人如鯽的La Boqueria,根據維基大神的介紹,1217年已經存在,剛好過八百年的歷史,正式開設的話,就在1840年,即是在香港開埠前一年,一百八十年後今日,成為當地遊客其中一個熱點。





不再說太多了,單刀直入,市場裡面有賣乾貨、海鮮、熟食、蔬菜、凍肉、餐廳等檔口,我作為一個過客,海鮮只能即買即吃,見到放在冰塊上面的各款海鮮,只能望而卻步;我都想自己整條多寶魚食下,整碟西班牙紅蝦,淨吃或配意粉。



即開生蠔兩歐一隻,新鮮是無可懷疑的,源自鄰國法蘭西,前後吃了半打,輕而易舉,都說人在旅途的胃口特別大,或者心情放鬆了,連個胃都鬆埋。





有不少專賣西班牙黑毛豬火腿的檔口,路過就放下幾歐元,店員遞上砌成花狀的火腿,可以配芝士,或手指餅乾,你在香港吃碟火腿,百多二百元只得數片左右;當你在這裡,幾歐就得,而且是高品質,放任地吃也不肉赤。



前後在兩個檔口,各吃了一份火腿,連帶著脂肪,油脂感更豐富,餘韻悠長。



6歐羅一份冷凍八爪魚粒,只灑上香草醬提味,味鮮質感彈牙而不韌。



西班牙人/加泰隆尼亞人也是吃內臟的民族,牛/羊的腸,肚,肝,想起用來炆煮,口水已流,可惜我沒有此福份,除非我長居在此。



場內有好幾間餐廳,專賣大鑊飯Paella的檔口,價格不太便宜,我選擇到一間網上評價不錯,掛著搶眼黃色招牌的El Quim de la Boquería,分了兩天去,果然沒有令我失望。



新鮮果汁,最便宜1歐羅一杯,吃到雜崩冷,喝杯冰凍果汁,很不爽說。



其實,又未算只是遊客才會去,見到一班當地的警察,在場內某餐廳午膳,我總是想起之前的加泰獨立公投,消防員站在民眾的一邊,與防暴警察對峙的局面。

今年的旅行計劃大致上已確定,巴塞隆拿恐怕未能抽空再訪,執筆之時,見到友人K兄正在享受他的雙牙假期,去完巴塞去波圖,真羨慕。



就算再去巴塞,我想未必再花時間到這個市場,去過,還了心願,便夠。


Leica M6 , Kodak Ektar 100



Mercat de la Boqueria:Rambla,91 08001 Barcelona



沙田18十載情

$
0
0



十年前,沙田凱悅酒店開業,旗下的中菜廳:沙田18,當年的風頭一時無倆,其烤鴨成為了其招牌菜,很多人專程坐火車到大學站,無非都是為了隻鴨,包括我在內。

終於踏入第十個年頭,來到酒店的一個里程碑,沙田18由以往給予大眾的獨孤一鴨,其他菜式水準平平的印象,變成今日每逢轉季皆推出新菜式,與時並進,這數年間我到訪過數次,就算沒有嚐到烤鴨,一樣充滿驚喜;前菜的話梅冬瓜,百吃不厭;有次很幸運,吃到要預訂貴賓房才能享用,堂弄玫瑰露叉燒,配豬油撈飯,幸福盎然的美味。




由即日起至今年四月,沙田18的一系列限時推廣菜式,家常與創意並重,肉餅是家常菜代表之一,或者大部份人都覺得世上只有媽媽好,溫暖牌肉餅送白飯,勝過鮑參翅肚;這裡的一道墨汁醃吊桶蒸肉餅($248),大廚物盡其用,把吊桶的墨汁取出,以其來醃吊桶,須知道吊桶內的墨汁,沒有墨魚的多,真的汁汁皆珍貴;醃過的吊桶味道更鮮,與鬆軟,香甜的肉餅混合,既有家常菜的純樸,亦多了一份精緻感。



黃橋燒餅($60三件),做得香脆,酥化,鹹味的版本,餡料主要是葱、蝦米、叉燒、金華火腿等等,不同的味道交雜一起,蝦米與金華火腿的鹹香,與叉燒非常配合,葱白的香氣增添了惹味,把這道江蘇著名小吃變得亮麗。



原隻炸芋角($90),加入了鮑魚,整件事頓時更具體面,當然大廚也不是為了豪華而豪華,有如蜂巢的炸芋角,入口酥香,感覺輕巧,芋蓉與其他配料香滑惹味,以鮮美彈牙的鮑魚來作個平衡,絕妙。



由新加坡傳過來的小吃:鹹蛋黃魚皮,近年在香港大熱,連便利店也可輕易地買到,酒店有充足的資源,自己魚皮當然自己弄,新鮮熱辣出品,包裝貨是沒辦法比擬的;鹹蛋黃魚皮蝦球($368),濃郁的蛋黃像保鮮紙,緊緊包住香脆的魚皮,新鮮爽甜,件頭夠大的蝦球,同樣地沾滿鹹蛋黃,兩者邪惡同盟,偶一為之的口腹之慾,事後要跑步才能消耗掉,這才能長食長有。



隔著玻璃看看廚房裡面,年青的廚師三兩下手勢,炒好一碟飯,聽說他是酒店中菜廳的御用炒飯師傅呢;大澳蝦膏帶子炒飯($238),蝦膏的香氣與鑊氣直撲我臉,每粒米飯筆挺分明,帶子新鮮之餘,亦沒有被蝦膏搶去風頭;吃到最後,碟底沒有太多油份殘留著,可見師傅的功夫所在。




其雪糕以創新口味,長年受食客們讚賞,五糧液朱古力是示範動作,柑桔的天然清甜味,化成冰涼爽快的雪葩($42);涼果朱古力棒配黃梅醬,當我們由細吃到大的所謂鹹濕涼果,與朱古力甘苦與共,再以黃梅醬佐之,一支駁一支地吃,你只會想繼續吃下去。



原文:http://www.metrodaily.hk/metro_news/%E9%83%BD%E5%B8%82%E9%BB%9E%E8%A9%95-%E7%B2%B5%E9%A5%8C%E5%8D%81%E8%BC%89%E6%83%85-%E6%B2%99%E7%94%B018

沙田18

香港新界沙田澤祥街18號香港沙田凱悅酒店4樓

電話 :37231234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maze Grill:生日午餐

$
0
0


地獄廚神Gordon Ramsay,每一次來香港開餐廳,總是成為飲食圈的熱門話題,始終他是國際級名廚嘛。

年前曾去過LKF的Bread Street Kitchen,沒吃它的威靈頓牛柳,純粹是有朋友想試當時的松露菜單,麵條水準不錯,餐酒價錢很便宜,但是牛柳表現一般。

我經常去倫敦,與廚神的緣份淺薄,只到訪過Maze Grill,年前本來訂了Camden Town附近的York & Albany午餐,可是朋友的行程改變而被逼取消;至於我當時在Maze Grill的午餐,三道菜加一杯酒,花了我90鎊。

Gordon Ramsay旗下的餐飲集團,單講倫敦的餐廳,前年埋單計數,一共蝕了接近四千萬港元,對一隊頂級球會,買一個四百萬鎊身價的球員,跌都跌咗;反之一個餐飲集團,年度蝕相同數目,是很大件事。

蝕錢就要找辦法止血,選擇把旗下的Maze Grill關閉,繼續發展海外市場,上年進軍海港城的maze Grill,是其中之一。




E小姐請我食餐生日飯,地點不出海港城,我提議來這裡,她沒來過,當然有興趣一試。

面臨著維港海景,論景觀是無話可說的,天不造美也沒辦法,人始終不能勝天。



未點餐,外藉侍應先奉上餐前麵包,牛骨裡的牛油,混合了牛骨髓,塗在麵包上,好吃到癲;我一向喜歡牛骨髓,自從十年前在倫敦的St John吃過烤牛骨髓之後,不能自拔。



別人請客也不要有大食大,我們來個Set lunch好了,選擇兩道菜連甜品也省卻,時間關係,我要趕下場的酒會。

E小姐的頭盤是烤八爪魚,我在倫敦的Maze,就是吃烤八爪魚,午市套餐的份量不太多,這次我沒有試。



我選了Prawn and Chorizo Toast,烤得脆口的多士,舖滿味道惹火,有嚼頭的辣肉腸與彈牙的蝦肉,缺點是油份頗多。



主菜我們都點了牛扒,200克西冷,同樣要求medium rare。



烤得焦得像叉燒的外表,用刀一切開,明顯地過熟。E小姐的那一塊,情況一樣,莫非是侍應落單時聽漏一個英文字?

時間緊逼,照吃可也,表面有點硬,肉味亦不似預期,質感頗乾,枉論有肉汁。



跟餐有炸薯條與沙律,我不知道是否任添,但我們只吃一次便夠。



無論如何,感謝E小姐請客,今次可能是一時失手,晚市的水準或會好一點?

有無人陪我再來,晚上試試個威靈頓牛柳?

maze Grill:尖沙咀廣東道3-27號海港城海運大廈4樓OTE 401號舖



Forkers:土瓜灣巷仔過生日

$
0
0


友人KL說請我食餐生日飯,我提議不如在我正日,她要到周末的晚上才有空,平日的話隨時要加班。

今年生日撞正星期日,即刻問問心儀的餐廳,當晚有沒有開門營業。

(有呀,你幾多位?)餐廳其中一位負責人回覆。

KL,真的麻煩妳了,老遠過來土瓜灣,被楚撚記夾在中間的Forkers




餐廳的名字有點熟口熟面,有些心水清的朋友,即刻聯想起元朗的一間名叫Fork Eat,賣農場新鮮雞賣到被米芝蓮推介的小店,沒錯,兩者的確是有關係,當中背後的故事,不說啦。

試業之時,已經把它納入我的射程範圍,藉著我生日之理由前來,可謂出師有名;難得是友人KL沒異議。

(妳上次嚟過楚撚記,Forkers就喺正中間。)例牌作出個溫馨提示。

(使唔使我哋幫你安排?)餐廳負責人在我訂檯時,問我有沒有特別要求。

每位$298一位起的套餐陣容,已經很不錯,前菜有三款不同年份的西班牙黑毛豬火腿,最基本的24個月熟成,如果選擇48個月熟成的話,額外加$68。



我們各自選不同年份,36個月與48個月,前者油香與火腿的鹹香表現平均,後者除了油香突出,更多一份果仁風味。



免收開瓶費,兼有不同酒杯提供,是餐廳的一大優勢,我自攜的香檳,一邊喝一邊吃風乾火腿,談笑風生。



是日餐湯為磨菇湯,能夠做到濃而不膩,野菌的幽香綻放,質感細滑不過於杰身,更勝上星期我在怡東酒店Tott's,那一碗有如芝麻糊,重得差點不能承受的磨菇湯。



另加$88的海鮮菜式,白酒牛油炒北海道帶子,沒甚花巧但簡單地演繹出帶子之美,鮮嫩香甜的帶子,乘著牛油與炒洋葱釋放出來的香氣,味道較刺身來得更精緻,此時,香檳被我們幹掉。



餐牌的主菜有三款,還有一款是隱藏的是日精選,只有燒濕熟成美國牛肩排配醋青醬,無須額外加錢,切成一片片上,大家或想起Flat Iron,牛肩肉質嫩而細膩,沒經過Dry aged之下,肉味亦濃郁,大廚控制生熟程度得宜,佐以烤肉最佳拍檔之一:醋青醬Chimichurri,生色不少。



另一款牛扒是美國頂級肉眼扒,同樣是濕熟成,額外加$98,其肉味夾雜著油脂的豐腴,質感更加嫩滑。




薯條與沙律無限任添,近年越來越多這類西餐廳,不吝嗇地讓客人吃配菜,吃到叫停為止,最重要的是,任吃也不是交行貨,薯條新鮮熱辣,粗壯身段外脆內鬆軟;沙律菜新鮮,充滿水份。




甜品可揀是日精選或芝士拼盤,我嗜鹹自然取後者,KL沒有反對,我自攜的Lagavulin 9yo威士忌,這時候大派用場!



友人為我準備的蛋糕,代表我的信仰,一生人,就愛一隊球會,once a BLUE,always the BLUE。無言感激。

如果帶酒來開,尤其是老干,記得請餐廳負責人飲杯,既然不收你開瓶費,做人就要有來有往;這類有心做好,沒有大集團支撐的小型餐廳,最值得大家身體力行支持。



我計劃暫定四月或五月,在此包一晚場,品嚐度身定做的菜單,應該會有人和應吧。

Forkers:土瓜灣鴻光街5號

麺処一家:厚福街魚介之風

$
0
0


吃拉麵吃到上癮,更甚者走訪日本多間拉麵店,最後拜師學藝,回來開設屬於自己的拉麵店;記得以前在尖沙咀的Agura,老闆長谷川忍,就是我以上所說的例子。

上個月在厚福街開始試業,專攻豚骨醬油魚介湯底拉麵的麵処一家,看過網上飲食媒體有關該店的介紹,老闆是一個拉麵狂迷,的確與Agura有雷同之處。

兩個都是吃拉麵吃到學師,繼而開拉麵店。

兩個都是以魚介為主打。

試業期間,已經在飲食圈內引起迴響,見到某位識飲識食的酒店公關,吃到大讚,某位雜誌專欄作家,又是給予正面評價;既然此麵店很近我,找個黃昏來一試究竟。


麵店還在準備中,在我前面有三個人正在排隊,遲了數分鐘開門,也只是得我們四個人而已。



獨沽一味豚骨醬油魚介湯底,極其量是兩款叉燒之分野,燒豬腩肉或慢煮肩肉,兩者兼得也可,包一隻半熟蛋,$118,沒有服務費,如果只選單一叉燒,不要半熟蛋的話,$88而已。



我的一碗是賣$118的料理長之選擇,拉麵的配料包括燒豬腩肉,慢煮肩肉各兩塊,紫菜並非一大片,而是碎片地上;原隻半熟玉子,蔥碎與洋蔥碎,筍絲。





聽說其魚介是集合不同海鮮,我倒也想起上年在福岡的大重食堂,吃過的七節拉麵,並非一面倒以魚介粉當大任;用豚骨熬製的湯底,沒有九州的濃凋,相對比較順滑,清甜,沒有大鳴大放的豚骨香,與醬油很合拍,或者是豚骨平衡了醬油的鹹,魚介的風味,亦充份在湯底上展現出來,融和而不腥,散發出陣陣魚介香;再以炒洋蔥粒作點綴,藉著其釋放出來的微辛,整個湯底變得更有層次。



用燒來對待豬腩肉,逼使其施展渾身解數,油香盡放,肥瘦分明,味道甘香質感不霉散,甚具水準。



慢煮肩肉是截然不同的感覺,柔軟的肉質帶著肉香。



麵條是本地麵廠製作,幼身而煙韌,掛湯能力佳。



半熟蛋亦具有一定水平,醃得恰當,蛋汁甜而不濁。另外拉麵裡面,加了少許唐辛子,加點辣,多點興致,不夠辣?可自行再加,那就變成另一種風味了。



香港吃拉麵貴過日本,等於阿媽係女人的道理;營商環境有別,有不少拉麵店周身刀,賣拉麵又賣其他料理,更收加一服務費,以前我經常批評此現象,久而久之,只能理解入鄉就要隨俗,否則難以生存,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拉麵陳,旗下的拉麵店專注賣拉麵,又沒收服務費,多年來好像沒怎樣加過價。



只賣拉麵,連小食也沒有供應,吃碗淨叉燒拉麵不要蛋,$88就可以走人,希望我下次再來的時候,仍然能夠保持原有的面貌。

麺処一家:尖沙咀厚福街11號地舖


Whisk:牛扒有得威

$
0
0


威士忌熱潮在香港尉然成風,近年出現了不少威士忌酒吧,相關酒展亦越來越成熟;本地有些餐廳,更推出以威士忌來代替葡萄酒,與菜式作配對的菜單。

尖沙咀美麗酒店的西餐廳:Whisk,每逢星期一至星期四的晚上,推出威士忌 X 牛扒的兩道菜套餐,兩位價錢由$988 +10% 起,每人包一杯12yo威士忌。($1288+10%兩位,每人包一杯12yo,與一杯18yo威士忌)




筆者一向喜歡飲威士忌,有時與朋友們出外晚飯,都會自備一瓶威士忌與眾同樂,久而久之,開始建立了自己用威士忌配菜的法則,如果是去大牌檔吃小炒,拿瓶艾雷島/島區的威士忌赴會,一定沒錯;若然是吃牛扒,我會偏向用Speyside區的威士忌,雪莉桶熟成的為佳;當然世時無絕對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,口味,以上的只是個人立場而已。



這個威士忌與牛扒的菜單,12年陳威士忌一共由兩款:Balvenie Double Wood 12yo,Aberlour 12yo,上年我曾到訪過Aberlour酒廠參觀,個人非常喜歡喝其A'Bunadh,Aberlour 12yo,香甜的citrus氣息,加上雪莉桶賦予它的靈魂,配牛扒最佳;18年陳威士忌,可在Glenlivet 18yo,Highland Park 18yo二選一。



頭盤四選一,魚子醬的小盒子裡,盡藏著昆士蘭和牛他他,軟滑的生牛肉入口無渣,酸甜的醬汁除了提味,更為它添上香滑感覺。



另加$60升級的頭盤,香煎波士頓龍蝦蟹餅,黃袍加身的蟹餅,香脆酥化之下,一絲絲嫩滑的龍蝦與蟹肉,直接道出其鮮甜的個性,配以蛋黃醬吃,倍添開圍;此道菜配Highland Park 18yo或Balvenie 12yo最為適合。



餐廳的牛扒,來自愛爾蘭的John Stone,這間享譽國際的供應商,憑著其精巧的熟成技術,曾經在2017年世界牛扒大賽中,榮獲金獎殊榮,年前我在上環某間扒房,有幸嚐過此佳品;主菜的環節,一律採用28日熟成的牛扒,要選擇的只是不同部位,有些人喜歡厚切的大塊肉般豪邁,亦有些人追求豐滿的油香,濃郁肉味的肉眼;有骨的西冷扒,相對油脂較少,亦不乏捧場客。嫩肩牛扒,坊間不太常見,質感優雅細緻,油脂與肉味平衡,香氣慢慢地在舌尖上散發。



自選一款配菜,有沙律、薯條、粟米蓉、還有加入了黑松露的Mac and Cheese;坐擁甜胃的女生,想吃甜品要另外加錢,抹茶心太軟的價錢為$108;男生愛鹹多過愛甜,最後來個焗金文拔芝士(另加$128),用來配喝剩的威士忌,繼續沉醉在蘇格蘭生命之水,每一滴黃金歲月,彷彿不想讓它無聲流逝。



PS:此菜單必須二人同行。
PS:Mira Plus會員更可享有75折優惠
PS:威士忌的款式或有更改,一切以餐廳為準



原文: http://www.metrodaily.hk/metro_news/牛扒有得威-whisk/?fbclid=IwAR3lI1Y-N_HK7qDuvPcaR_LmMFllrEuSmoHJT2AkzdQa2fKyCSJPkCmLd8A

Whisk

尖沙咀彌敦道118號The Mira Hong Kong5 樓

電話:2315 5999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七喜粥麵小廚:跑馬夜,喝啤酒吃小炒

$
0
0


友人O先生見我生日,說要請我飲酒,恰巧我們的歡樂時光約會當日,尖東某酒店的酒吧,有個很吸引的推廣,以本地氈酒白蘭樹下為主題的雞尾酒,只此兩晚。

酒過三巡,是時候找地方晚飯,兩個男人吃小炒最好,尖沙咀一帶沒有價廉物美的選擇。

(跟我返土瓜灣啦,坐28號巴士,帶你去一個我幫襯咗廿年嘅地方。)我提議。

落車行兩步便到,就是江蘇街的七喜粥麵小廚

星期三跑馬夜,沒有想像中的旺場,有張空置的二人檯,直行直入,老闆望著電視螢光幕的電算機,我忍不住加把咀:(冷人騎熱馬,睇飛數似乎真係好有信心。)

O先生不懂賽馬,完全不明白我說甚麼。

記得當年去七喜宵夜,一定要叫碟爽滑魚皮,O先生說從未吃過這般東西,因為有種恐懼感存在。

我:(啲魚皮係熟㗎,只係灼完之後個外表,比人感覺係未熟嘅。)



廿年來的物價升了幾多?且看看這碟魚皮拼海蜇,當時大約$20一碟,現在已升價一倍有多;老實說,味道多年如一,爽脆的魚皮以辣豉油雞佐之,海蜇亦然,百吃不厭;O先生見我吃得津津有味,終於鼓起勇氣,夾起一塊魚皮,戰戰兢兢地放入口,見他的表情,沒有想像中的不安,倒卻頗為享受。



椒鹽墨魚咀很大粒,薄得透徹的黃金外衣,滿帶著酥脆的口感,與椒鹽的惹味,墨魚咀彈牙不韌,其鮮味沒有流失,我倆點了一瓶最便宜的金威大號啤酒,上半場喝得優雅,下半場喝得草根,還我們的本來。



豉椒炒蟶子,用上並非王者級數,每條蟶子還是很飽滿,豉椒的香氣與火爆的鑊氣,融入爽甜的蟶子裡面,慶幸沒有吃到異味與沙石。



O先生除了魚皮之外,平生也未吃過魚卜,就來一碟薑蔥爆魚卜吧,我一邊吃一邊對他說:(男人都要補,尤其是你啱啱踏入中年之齡,係時候要食啲有助養顏嘅嘢,魚卜即係花膠前身,當然我哋食嘅係鯇魚卜,唔會用嚟曬成花膠,但係魚卜充滿骨膠原,食得多,皮膚都好啲,信不信由你,反正我都信,哈哈!)

薑蔥的辛辣,從來都是用來辟腥之不二法門,佐敦的新興棧做得最好,以前我用來送紅牌威,當晚我沒有酒壺在身,配啤酒喝亦佳。



最近才知道七喜有煎米粉,哎呀,為何我光顧多年才後知後覺呢?

較早前我才寫過一篇煎米粉的blog文,提到這裡的菜遠蝦球煎米粉,水準與外面的酒家相比,的確差一點點,煎得不夠脆,幸好內裡仍是鬆軟,條理分明;蝦球份量夠,菜心也是揀手貨,不過賣五十多元一碟,收貨有突。

兩個男人,四餸加一碟煎米飯,加埋瓶啤酒,我拿了張單去埋。

(你請我飲酒,我請你食飯啦。)

雖然有不少人覺得七喜今非昔比,價錢亦貴了很多,然而,我照樣繼續光顧,只要有兩三味是我至愛,足以留住我這個老街坊。

魚皮、炸雲吞、蝦球煎米粉,夠啦。

七喜粥麵小廚:土瓜灣江蘇街2號



中央飯店:三月孤星沒有淚

$
0
0


隱身於深水埗東盧大廈接近六十年,由胡忠開辦(即係灣仔胡忠大廈果位胡忠,佢個仔咪就係胡應湘),賣客家菜的中央飯店,年前曾傳出結業疑雲,其實只是閉門裝修而已。

現在當然不再是由胡氏經營,早已頂手給飯店的得力助手,聽說數年前,又再轉手給飯店的伙記們,物業是自置,沒有租金壓力。

這晚與一大班朋友來吃生日飯,打開個餐牌一看,價錢還便宜過大牌檔。




(你BB果陣,我抱住你嚟過食飯。)瓜母對我說過。

我出世的那一年,我家就在一街之隔,你問我當年記得甚麼,當然沒可能答到你;以上只是靠我老母口述,原來我在四十年前,已經來過這裡。

上次到訪,同是吃生日飯,足足十年前,為中學同學們慶祝生日,今次,到我成為主角。



一張大檯可坐16人,開瓶費全免但要自備酒杯,你可容忍用普通水杯來喝酒的話,問題就不大。事先沒有任何協議,席上有四位攜來的威士忌,不約而同是Lagavulin,而且沒有撞款。

(今晚係Lagavulin X 中央飯店的Whisky pairing飯局定喇。)如果多一瓶12 yo的話,齊腳了。

應該是很久以前,飯店有自設雞場,賣起鹽焗雞來,不假外求;現在應該成為絕唱?我不肯定,亦沒有去刻意求証,只是一心求吃求喝,痛痛快快尋開心。



原隻鹽焗雞,有人見到隻鹽焗雞好像欠缺一點點,雞腳在那裡?

當今世道,雞什也難求,我比較在意這一點,撇除以上的缺陷,雞肉味道濃兼帶有鹽焗的鹹香,質感有彈性,最重要是價錢真的不貴。



餐牌上寫明要隔日預訂的香酥鴨,侍應說即場有貨,可能是有客甩底?老實說,這晚抱著亂叫一通的心態,不夠吃,再加,難得有香酥鴨,來一碟吧。

入口酥脆輕盈,芋泥香滑,鴨肉亦與芋泥打成一片,稱得上又香又酥。



大斑兩味,$360一客,西蘭花炒球大家或吃得多,碧綠的西蘭花恰如其份,斑球嫩而不老。




另一邊我選擇用椒鹽來招呼它,將班腩變得更惹味香口,我愛它的程度更勝用枝竹/涼瓜來炆之。



一大碟拼盤,豬大腸、魷魚、豬扒、腰肝卷紛陳,我的目標當然落在腰肝卷身上,客家人最喜歡用豬肝來入饌,以前有一道下酒菜,把豬肝豬腰白灼,佐以醬油,名叫五更上水,是客家有名的小吃;另外客家人用豬雜來燴海參,沒有豬就不成事。

薄薄的外表,吃下去的清脆感,像吃著煎腐皮卷一樣,豬肝的甘香是主角,但是質感比較硬了一點,沒有預期的粉嫩。



小時候去飲宴,每次都很期待一道菜:海鮮香芒卷,貪其酸酸甜甜,點沙律醬吃,小時候喜歡的味道;喜見中央飯店有此味,$75一碟八件,我們人多就叫兩碟,味道或不是最好,我經常說,某些你在小時候吃過的味道,長大之後再次品嚐,有喚醒以前的回憶之作用;不論是甜或苦,喜或悲,相隔多年驀然回首,也許是人生其中一個段落,一笑,風雲過。



客家菜館不能沒有梅菜扣肉,只要有扣肉,就會有白飯,甫上桌,席上的朋友們紛紛舉手,一碗白飯。

香甜的梅菜與濃郁的醬汁,層次分明,肥美又動人的扣肉,我本來沒有舉手,但是白飯轉到我面前,還是忍不住要半碗,剩下的梅菜汁,統統都是寶。



蜆肉蒸肉餅,咁大個人第一次試,加入蜆肉的蒸肉餅,叫做有一份新鮮感,此時候又要白飯了。




再追加幾道菜,炒菜前後四碟,小炒王好送酒,炒乾魷似乎與小炒王重疊;魚腩煲我沒有吃,未能評價,最後有湯水送,一人一碗永不落空,沒有叫到客家釀豆腐,殊為可惜。



吃得窮兇極惡要打包,每人除開只是$175,雖然我在十年前光顧之時,平均每人不用$100,2019年的物價,已不能同日而語;其出品有人可能覺得略嫌粗疏,不過爾爾,沒有特別之處,勝在大件夾抵食;無論如何,當晚個個吃得盡慶,花費又不多,可惜有些朋友當日要出trip工作,原本的雙星壽局,變成三月孤星局。

感謝當晚陪我食餐飯的朋友。

中央飯店:深水埗大埔道140號東盧大廈地下


一個味道一個故事:豬膶多面體

$
0
0


二十年前,看過飲食雜誌的介紹,來到深水埗的維記,慕名來試其豬膶牛肉麵,呈啡色的湯底,我一直稱之豬膶水,以豬膶的血,夾雜著湯底,形式了如此的顏色,加入了薑絲,天寒地凍來一碗,暖在心頭;身體不太舒服的日子來索一索,精神爽利。

自從維記成為了遊客熱店之後,水準慢慢下跌,上一次去已經是數年前,當時覺得還不太差,但是近期聽到有關它們的評價,差不多全部都是劣評。

以前吃過的膶牛麵,可以在那裡尋回?

一碗豬膶麵,那個滲進了豬膶血的湯底,滾燙的湯底,豬血化成濃甜蜜意,是靈魂;一碗豬膶粥,血染白粥的風彩,以前瓜母煲豬膶粥例牌很重手,深啡色的豬膶粥,是童年回憶,今時今日在粥店吃到黃沙膶粥,是要看彩數,可遇不可求;粉嫩的豬膶,鮮美而不帶異味,有些地方求求其其,未熟透便奉客,仍滲著血水,真的無謂搵命搏,退貨再整過。

深水埗大南街的那一間最近很紅的麵店,以前是大牌檔,賣牛腩出名,年前入屋,憑著豬膶麵,成為了新寵兒,月前曾經一試,的確高質,遲一點會另文介紹。

不一定要去眾所周知的名店,街坊小店隨時是臥虎藏龍之地,土瓜灣的富粥,台山腸粉甚具口碑,其豬膶麵/豬膶粥也甚具水準,公整的豬膶厚度適中,入口偏爽帶甘香,熟透但不過老,其粥底盡收豬膶的精華。



隔離飯香的道理,放諸四海皆準,豬膶亦然,我在台灣吃到的豬膶(台灣人叫豬肝),都是在小炒店(即係台灣人口中的快炒店),一大塊加入赤紅濃甜的醬油,煎出來豬肝,香甜又惹味,每塊豬肝像鵝肝般大,不經意流露出霸氣,質感粉嫩細緻,價錢更便宜得發笑,佐以台灣18天生啤,或者是威士忌,直接地道出甚麼是大塊肉,大杯酒的豪邁。



數年前,於佐敦的品尚橫濱拉麵店,吃過很出色的薑葱炒豬肝,可惜隨著麵店結業,再沒有機會嚐到如此美味了。

幻想一下,我這般大叔與年青女生約會,地點不是高級餐廳,而且帶她到自己喜歡的小炒店,跟相熟的大廚商量,做一些餐牌沒有的撚手嘢,當中包括炒豬膶;用米酒、薑絲、醬油爆得火光熊熊,爽嫩的豬膶正冒起難以抗拒的香氣,兩個人拿著戰鬥碗,喝一口冰凍啤酒,有品味一點,開瓶自攜的威士忌;如果事後年青女生,帶著笑臉離開,發展機會,又大一點。她不會嫌棄地方草根,反而覺得草根得來與別不同。

四川大平伙:私房菜始祖之一

$
0
0


香港幾時開始流行私房菜,這股飲食文化?大約要追溯上個世紀末,有些餐廳老闆/廚師,為了減輕租金負擔,選擇在商廈或者在住宅裡面,拿個會所牌,經營起餐館來;它們大多沒有華麗的包裝,沒有酒店級服務,有如身處家中,與朋友們聚餐;菜單裡面或有兩,三道外面吃不到的特別菜式,免收開瓶費還有齊全的酒杯與醒酒器提供,雖然未必像酒店般,身穿筆挺的侍應,貼心地問你菜式水準如何,但是家庭式就是不過於造作,令人感覺窩心。

最終千年蟲沒有出現。世界末日沒有應驗,私房菜經過接近二十年的發展,已經成為香港其中一個主流飲食文化,掛著私房菜排頭開業的食肆,不計其數。中環的四川大平伙,可說是私房菜始祖,開業超過二十年,年前由嘉咸街的原址,搬往同一條街,近蘇豪的舖位,繼續以四川菜饗客。





一切由私房菜的創辦人,畫家王亥與他的歌唱家太太王小瓊,從成都來到香港生活開始,本來與文化界朋友的定期聚會,眾人吃過王太的家鄉菜,皆讚嘆不已;每逢飯後王太定必高歌一曲,結果在朋友們的推動下,造就了四川大平伙的誕生;年前王老與太太賣盤,其接班人秉承他們的精神,將藝術與川菜之味發揚光大。



飯店擺放不少當代藝術品,牆上的以香港為主題的圖畫,枱上面的手寫簡介,中英對照去解釋其概念,處處都是與藝術不可分割的關係,以前王老太坐陣的年代,每逢晚市的後段時間出場,為食客高歌一曲,三年前在舊店的一夜,記憶猶新。



大廚錢師傅, 有30年入廚經驗,曾經在南北樓及蘇浙匯工作,最擅長炮製京川滬菜,不論是傳統或創新,難不到他;已去骨的蓉城口水雞($208),入口啖啖肉,皮爽肉嫩,紅油的辣度頗強,個人認為味道甜了一點,若減甜加麻辣會更令人討喜。



夫妻肺片($188),牛肚做得入味,辣汁悉數被它吸收,我卻更愛牛舌的爽中帶嫩的細緻;滋味冬瓜球($128),晶瑩的外表,包含著其清甜,與經過醃製的酸味,除了有洗滌經過麻辣洗禮的舌頭之外,更成為一道開胃菜。




山城辣子雞丁($328),辣椒叢林內的雞丁,固然沒有骨,最適合不愛吮骨的外國食客,火紅的辣椒其味流露出霸氣,把香脆鬆化的雞丁全面染紅,吃得大叫過癮。



水煮桂花魚($480),浸在像地獄一樣般血池的桂花魚,卻是一名地獄天使,其身段肥美,質感細嫩,鮮味與辣汁相互融,配菜如蒿筍片與紅薯粉,同樣精彩。



得獎菜式南瓜蝦球($328),大廚先將原隻南瓜挖空,取出肉做成南瓜蓉,與蝦球一起烹調,鮮香甜美,滑溜不膩,更能突出蝦球的鮮。



甜品環節的黃金滿屋($168),煎粟米餅我應該歸納為鹹點,每粒粟米鮮甜多汁,帶著煎香的脆口感,霎時間胃部再度發育,回氣再上,很快便將其殲滅。



原文:http://www.metrodaily.hk/metro_news/%E7%A7%81%E6%88%BF%E8%8F%9C%E5%A7%8B%E7%A5%96-%E5%9B%9B%E5%B7%9D%E5%A4%A7%E5%B9%B3%E4%BC%99

四川菜大平伙

地址:香港中環嘉咸街53A號嘉利大廈地下F和H號店

電話:2559 1317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三陂小廚:火爆生日飯

$
0
0


圍內的幾位窮L朋友,為我與J先生安排了一場火爆的生日飯局,有人提議去荃灣三陂坊的三陂小廚,一呼百應,吃小炒,大家都喜歡。

實不相瞞,我從沒踏足過這一帶,籃球場隔離的小巷,全部都是食肆,星期五晚上,熱鬧到不得了,如沒有訂位的話,不用旨意佔上一席;全賴S先生的功勞,我們得以霸佔飯店二樓的一張大枱,自攜酒水要$30一支開瓶費,照付可也,難得S先生從福岡帶了瓶大吟釀與我們分享,我亦以老到酒標就甩的舊版威士忌赴會。



叫菜隨心而發,想吃甚麼就吃甚麼,當然小炒最受大家歡迎,人多不如叫隻雞?

(未齊人,叫住少少先,到時再加。)大家都抱著這個想法,星期五晚,有朋友仍要加班工作,我已就座,其中一位未到的朋友,卻在公司搏殺當中。



每一間小炒店,其小炒王可以代表其水準指標,韭菜花、蝦乾、炸魚仔、腰果、鮮魷,鑊氣沖天,香味十足,送酒是無敵。



椒鹽鮮魷不可或缺,薄薄如see-through衣裳,金黃色的外表,香脆之餘盡收椒鹽的惹味,若隱若現的鮮魷,爽甜彈牙。



早已被逼爆肥膏的鵝腸寵壞了舌頭,當吃著這個豉油王鵝腸,爽口有餘甘香不足,明顯有種倒喉唔到肺之感。



酸甜汁重重包圍著外表酥脆,裡面鬆化的排骨,沒有期望但不會令人失望的咕嚕肉。




兩道遲到的涼菜:涼伴海蜇手撕雞,泰式豬手,我尤其喜歡前者的麻醬與芥末醬,兩者產生的微妙火花,香滑而刺激;配上手撕雞與海蜇,醒胃之一道菜。




豉椒炒蜆是一貫小炒店水準,用料佳,蜆肉飽滿沒有沙;椒鹽田雞有骨落地,夠麻甩。



友人JL姍姍來遲,終於人齊,再叫菜,一隻豉油雞,做得很入味,爽滑的雞皮,嫩滑不粗的雞肉,皆沾上豉油香。







薑蔥焗蠔,薑葱魚卜,加埋啫啫生菜煲,火爆三漢子,各有千秋;還有椒鹽白飯魚,椒鹽墨魚咀,我飽到投降了。



我搞飯局,賺到的不是金錢,而是友誼,三月頭生日的我,去到三月尾,眾人仍興致勃勃,為我安排這一頓火爆盛宴,我真的無以為報,只能再一次感謝大家對我的厚愛。

三陂小廚:荃灣三陂坊26號地下


Mashi No Mashi:尾崎牛沾麵一家親

$
0
0


近月最有話題性的拉麵店,非Mashi No Mashi莫屬。

主打日本尾崎牛沾麵,賣到$160一碗,(唔要半熟玉子就$130,)屬於隔離Wagyumafia旗下的新戰線,就是由日本開過來,行會員制,入會費每人$1000,只賣和牛Omakase,平均每人消費$2000以上,兼很難訂到位的那一間。

或許對於普羅大眾來說,既要付入會費,只為了吃個Omakase,根本是遙不可及。(其實由今年開始,香港店已開放給非會員訂位,但是更難訂到位!)如果不想花太多錢來感受一下,吃碗沾麵是最理想的選擇。

只在晚上時間開門營業,一星期五天,周二至周六,黃昏六點開始直至十點,(或賣晒為止)上星期與朋友飲完酒,獨自過來吃碗麵,差不到晚上九點,仍有六,七個人站在我面前。




與日本的拉麵店一樣,先在自助售票機買票,然後等候入座,只收信用卡、八達通,與一些電子支付平台;當晚所見,售票機仍未能接受電子支付平台付款,我張八達通又沒有自動增值兼未增值,信用卡收Visa,Master,AE,但只接受有Paywave功能的信用卡。

我的信用卡沒有此功能,埋門功虧一簣,走到最近一間的便利店充值又費時,還是留待下次再來。



相隔兩日,約了文青朋友飲酒食飯,她說過海沒有問題,我提議來這裡吃拉麵,更傳送了一幅該拉麵店在IG的截圖。

(早前碧咸嚟過。)用國際名人來介紹該拉麵店,似乎是令對方最簡單易明的方法。

晚上八點三到門口,有不少人等候著,先到售票機買票,友人代勞,一個$130,一個$160,有蛋沒有蛋之分別,再加多一碟和牛餃子,$120半打。這裡沒有規定客人的用餐時間,你大可叫一瓶清酒慢慢喝,所以我們等了大約四十分鐘才能入座;當中有幾位客人正在喝酒,原來是Wagyumafia的客人,正在等候入座。



當晚只得女師傅一夫當關,製作時間會長一點點。



在Wagyumafia的Omakase的菜單裡面,好像包括煎和牛餃子,用上A5和牛的邊位,絞成肉餡,絕不浪費,將一頭牛有風使盡𢃇;和牛餡鬆軟香甜,肉汁滿瀉。



由Wagyumafia到Mashi No Mashi,師傅很明白相機先行的道理,當送上拉麵時,例必擺個甫士,讓食客拍照,接下來當然上載到社交網站,你打開IG一看,就會明白。



兩塊尾崎牛是主角,周邊是熟,中間是生,入口鮮嫩,咬著肥膏更散發出陣陣油香,筍絲爽甜沒有異味,半熟蛋水準正常。



沾汁是用牛骨與牛肉熬製而成,濃厚得像魚介沾汁一樣起沙,但沒有鹹到要洗腎果隻;沾汁裡面包含著碎牛粒,果然物盡其用,微曲的麵條遇上此沾汁,深慶得人,麵條份量是一個缺點,只得150G,莫講話男人,女人都覺得份量有點少;最後剩下的沾汁,可叫師傅注入清甜,稀釋之後其味變得更甜。

我們想一邊吃麵一邊喝酒,可是來晚了,拉麵店的清酒已賣光,我嘗試問餐廳的負責人,在這個情況之下,可否叫Wagyumafia酒單上的酒,在拉麵店享用。



最終還是等不到答覆,拉麵已吃光,我們選擇到雙城吧賣醉去也。

Mashi No Mashi:灣仔愛群道32號愛群商業大廈地下1B號舖

Viewing all 1806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