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猛烈南瓜在飯桌
Viewing all 180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台北:優雅地吃鴨血@麻神麻辣火鍋

$
0
0


第一次到台北的麻神,用刀叉來吃鴨血,果然名不虛傳。

窮L團友出發到台北之前,與我同一日到埗的食友A,提議第一晚到麻神宵夜,我當然無任歡迎,久問大名,卻未曾光顧,真的有點慚愧;雖然年前進軍香港開分店,但是外間對其的評價只屬一般。

追求原汁原味,還是等待到台北總店吧。

一行四人,先在The Malt喝威士忌,見時間差不多,隨便在街上截的士,交通暢順,很快便到。




見開瓶費不算很貴,葡萄酒NT$300一瓶,威士忌NT$500一瓶,我早有準備,然而火鍋店的樓下是酒舖,上去之前忍不住進內,或許會補充一點軍火,台灣的葡萄酒價錢,始終貴過香港,想起也不太化算。

結果,單獨一瓶BenRiach附會,無心插柳揀了這瓶以蘇玳桶熟成的台灣特別版,始終注定其甜酒的個性,與麻辣分不開。

食友V小姐問:(想鴛鴦湯底定係淨麻辣湯底?)

為了麻辣而來,一心一意,無謂三心兩意。



秘製的麻辣湯底,標榜無添加味素人工調味料,紅色的湯底像是帶著神秘,待滾,冒起白煙,拿起湯羹先嚐一口,很舒暢的麻辣,醇和而不算太過霸道,我以前不敢碰,現在才愛上台式麻辣之美,為時未晚。



本土溫體牛,當晚已賣光,幸好沙朗牛的軟滑質感,香濃肉香兼備,略略在麻辣湯灼到變色,沾上惹味醇厚的湯汁,不羨仙。




伊比利豬梅花,質素心中有數,我在香港也吃過不少,數年前台灣開放市場,讓伊比利豬進口,西材中用,與麻辣湯底的結合亦是理所當然的匹配;香甜帶著爽口,與麻辣香渾然天成;追求油香的話,牛五花是上乘之選。



櫻桃鴨胸的外表,像未完全解凍似的,經過麻辣湯底的洗禮之後,鴨肉香遇上麻辣,火爆浪子也被櫻桃小咀收服。



精選蛋餃皮薄餡靚,看似柔弱的外表,卻經得起麻辣湯的考驗,像海綿般索汁力強,蛋皮完整無缺,保護裡面的鮮甜餡料,一口過,大叫過癮。



在香港打邊爐,魚肉大多是脆肉鯇魚,放諸台北便換成旗魚了。



Side bet的一道菜:麻神老饕鍋,用料上乘,新鮮的牛雜共冶一爐,絕對有能力獨當一面。




吃到差不多,是時候打撈鴨血上碟,優雅地用刀叉,吃西餐的方式,輕輕地切開,件頭夠大,夠彈性,好像啫喱一樣;吸收了麻辣湯汁,頓感赤紅熱血。

本著吃少少的心態,留力深夜與當晚才到埗的美女朋友KL,一起去阿財吃個滷肉飯,但我們吃得太過窮兇極惡,撐到肚皮漲一漲,最終打道回府,沖個涼便倒頭大睡去也。



慶幸的是,我沒有等她,皆因她的航班延誤,原本的宵夜約會,改為第二天早上飲咖啡。

麻神麻辣火鍋: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8號3樓



加藤屋:牛丼與你風雨同路

$
0
0


起初吉野家一記獅子狗,抽盡撕連儂牆的警察水,惹來網民們熱烈讚好,誰不知過了數天,吉野家自製公關危機,形勢頓時大逆轉,成為眾矢之的,網民呼籲杯葛光顧。

與吉野家路線相若的加藤屋,選擇站在示威者的一方,曾參與過數次罷市,如是者,惹來大批食客用港幣來懲罰。

最近在討論區,不時見到有人上載吉野家的照片,有些分店依舊生意興隆,忍不住批評年青人沒有骨氣。

我這樣去想,年青人未必像我們,可以為一餐飯而跨區光顧,他們可能但求方便,價錢便宜也是一大因素,對仍在求學的年青人而言,慳得$1得$1;只有五間分店加藤屋,規模遠遠不及吉野家,最近我家的,不是在慈雲山,就是在深水埗,要坐巴士才能前往。




未到正午十二點,來到元洲街分店,差不多全場坐滿,絕大部份是中學生。



牛丼是其招牌,份量夠我這個大男人吃,牛肉與洋葱的比例恰當,質感帶嚼頭,肉味夠,香甜的肉汁滲進飯粒裡面,還需要另加醬油?



麵豉湯的味道偏淡,我又真的不能太過苛求甚麼,畢竟這只是平民日式快餐,並非高級壽司店。




第二次到訪,試試咖喱豬扒飯,日本咖喱的味道心裡有個譜,濃甜而不太辣,此咖喱汁的味道屬意料之內,豬扒的質素出奇地佳,炸得金黃的外表厚度適中,香脆而並非一口粉的模糊;內裡的豬扒,入口爽而有彈性。





優惠價的小吃,一客兩件的粟米薯餅,我喜歡吃粟米,當然不能錯過,毫無疑問做得不錯,賣大包之作。

下午茶時間前來的話,牛丼、豚肉飯、雞扒飯,一律$15,更包汽水/玄米茶/麵豉湯。

二元對立的環境之下,消費要更加審慎,選擇光顧一些與自己立場一樣的食肆,實行自己經濟自己救,而且吃得更感心安理得,住在深水埗、屯門、慈雲山、太和的朋友,識做啦。

加藤屋(深水埗):深水埗元州街34號地舖

台灣:米芝蓮推介台灣好食材@一號糧倉

$
0
0



三日兩夜的行程,早已編得密麻麻,中午到壽司吃個Omakase,深夜時間與窮L團友們宵夜,晚飯就自由活動。

相約穿梭港台兩地的友人錢兄,再拉埋窮L美女朋友KL,三人聚會,選址在一號糧倉。

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物,前身的確是一座糧食倉庫,近年被活化,地下的一層,集合台灣當地出產食材的市場 - 樂埔匯農,我忍不住買了一瓶鵝油,一瓶雞油,與米酒;還有數款台灣米,包括池上鄉米。

店員:(等陣你哋在餐廳會食到池上鄉米。)


若窮L酒友JL在此,應該會掃幾包回家。



走上二樓,便是餐廳,三角型的木屋頂,挺過了二戰,數十年後的屋頂下風光,換成了雙雙對對的食客。

一號糧倉成為本年度台北米芝蓮推介之一,有甚麼特別之處?



就是用在地食材,演繹出異國風情,並不是像態芮RAW般,有太多花巧的元素,而是比較樸實一點,例如用台灣豬肉來做日式炸豬扒,用烏魚子來做意粉材料等等。

其實聽落不是甚麼驚奇事,香港的Hami Harmony,一樣會用蝦米來做意粉,Lazy Creatures敢於用蝦醬來把香蒜大蝦意粉改頭換面。



炸得金黃通透,吃一口,酥脆無比,沒有惱人的油澀,包著的豬扒肉,爽甜多汁,不造作的天然美。




百里香磨菇中卷,我們香港稱之為魷魚,但有人說是頭抽的話,也行,台南盛行的小卷米粉,其實是中卷進化之前的樣子;加入百里香與磨菇同炒,絕佳的下酒小菜,當晚喝的是啤酒頭的立秋,正合時宜。



加入了烏魚子的蟹肉闊條麵,頓時添上令人難以抗拒的鹹香,鮮嫩的蟹肉與烏魚子的微妙關係,照亮了煙韌的闊條麵。



樓下店員所講的池上鄉米,被餐廳的大廚用來做西班牙式海鮮燉飯,原意是將台灣南部的海產粥原理,放諸在西式燉飯上,得出來的效果,竟不遜我上年在朗廷酒店的Bostonian,時任主廚Pedro做出來的海鮮燉飯。

濃鮮的海鮮湯,融入每一粒米飯內,白蝦、帶子、魷魚等海鮮,具備上乘質素,証明出只要材料好,也不必執著食材的出處。



台灣傳統小吃:刈包,這年來在國際上的街頭美食圈,能見度頗高,西方國家以吃刈包為時尚,BAO London已成為當地熱門街頭小吃食肆之一,我們在木屋頂下吃刈包,酸菜加肥豬肉,100%台味無誤。



把台灣食材的優點,用其他地方菜系的手法展現,能夠得到米芝蓮青睞,絕非偶然。

一號糧倉: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

三才魚蛋粉麵:同舟共濟魚蛋粉

$
0
0


渣甸坊裡面,有一間黃色的魚蛋粉麵店,最近被飲食group表揚,三才魚蛋粉麵

很多人覺得,這類街坊店,大多都是藍色,或者是中立不表態;像大埔的蔡潤記,被大埔街坊證實了是藍色,而同區的街市熟食中心,有好幾間魚蛋檔,以前我曾經撰文讚過,但無法考証他們的立場是甚麼。



亦有人會覺得,飲食要看顏色,好煩。

我們未必可以勇敢地向前衝,但可在日常生活裡面,做些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事,例如只光顧支持抗爭運動的食肆,刺激消費,支撐黃色經濟體系,自從網民有此呼籲之後,好些食肆,的確生意好到不得了;某間冰室在尖沙咀分店的門外,永遠大排長龍,賓客盈門,反觀隔離的藍色冰室,門堪羅雀。



牛腩河我忘記要求半肥瘦,切得公整,質感鬆化無黐牙,肉味濃,丁點的筋膜位亦頗為爽口;河粉條理分明,但是湯底的味道偏淡,未算是我心水。



聽說這裡的魚皮是自己炸,香脆而不硬,浸在湯裡面,半脆半軟的質感,更加可口。



魚蛋標榜自家手打,的確彈牙,魚味也鮮;拼魚片是最佳拍檔,尤其是魚片頭,可遇可求。



下午茶時間,送一碟油菜或飲品,因為我叫了兩碗粉麵,所以有菜又有凍飲。




小小的連儂牆,不同顏色的memo紙,有大家對社會的期許,廣東英文拼音順次序叫口號,代表大部份香港人的心聲;牆上高廚的文宣,同舟共濟,大家坐在同一條船,喜歡香港,當然不要讓它下沉。

真的不用老遠入大埔,有水準的魚蛋粉,這裡尋;吃罷還想在附近掃街?找渣哥

三才魚蛋粉麵:銅鑼灣渣甸坊48號采怡閣地下6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Gordon Ramsay Plane Food To Go:起飛前也要見一見地獄廚神

$
0
0


因唔知係咪經營不善,近年在英國蝕錢蝕到入肉的Gordon Ramsay,努力去開拓海外市場,上年在海港城開業的Maze,身邊十個朋友吃過,有九個都屌晒鬼。

包括我在內。

新鮮滾熱辣,今個月他殺到入香港機場禁區,開設Plan food to go,主要賣漢堡、意粉、飯,還有可帶走的沙律,小吃。

又放長假,又早了入閘,見沒有太多人排隊,就在此吃點東西,假若再次瀨嘢,也就只此一次而已。


漢堡兩款,看賣相不甚吸引,印度飯?不想吃得太濃味,龍蝦Mac and Cheese?二百多元,貴,似乎只有番茄肉丸長通粉,比較合我心意。



包汽水一杯,額外加錢要個菠菜雞肉湯,總共$158。

Plane food to go,顧名思義即是食完就瀟瀟洒洒的上機,根據報章的報導,Gordon Ramsay以倫敦Heathrow的Plan to go為基礎,將貴賓廳的美食搬出來,讓大眾也可嚐到相若的美食;而該六款菜式,亦是很快可以上到菜,龍蝦通心粉可以焗定備用,其他的只需數分鐘便可以起貨,簡單快捷。



當然,你不要期望是很驚天地泣鬼神的出品,旨在食飽壯行色,無須捱好撚難食的飛機餐;(我坐長途機,真係出發前食返好少少,一起飛便倒頭大睡。)至於這個蕃茄肉丸長通粉,的確不算是難吃的級別,簡簡單單,茄醬的酸甜度就幾對我口味,起碼不是濃到有點假,肉丸的味道就不太突出,亦不是我預期的鬆軟質感;通粉則未能完全吸收茄醬的靈氣,或許時間比較緊逼吧。




跟餐的菠菜雞肉湯,混合了米飯在內,100%東方味道,但調味鹹了一點,有點像喝醬油湯的感覺。

行過隔離,原來都爹利就在眼前,另一邊亦將會有高級壽司店進駐,留待下次再出外時跟進。

Gordon Ramsay Plane Food to go: 香港國際機場禁區7樓美食廣場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台北:瘋狂的宵夜@大腕燒肉

$
0
0



應該是我一生人之中,最瘋狂的宵夜,沒有之一。

今次台北快閃美食之旅,除了最多星的一間,比較容易訂枱之外,其餘兩間是要鬥搶,似乎近年台北的部份米芝蓮餐廳,都有這種情況出現。

窮L美女朋友KL真的很有心,幫我們安排到一行十三人,米芝蓮一星級日式燒肉 - 大腕,晚上十一點半的宵夜時間。

先在The Malt飲兩杯,再乘坐小黃前往,全場爆滿。

真的一位難求?我有朋友獨個兒前往,竟然有位,但像我們的一大班人,當開放訂位就要與其他人爭。





一字長蛇陣,十三人完全霸佔吧枱的另一邊,有專人服侍,在我面前的青春少艾,略懂一點廣東話,可能這裡有不少香港人慕名而來;無他,香港與台北的距離不遠,加上消費便宜,在台灣人眼中的貴,在我們眼中是經濟實惠;平均每人大約NT$3000的日式燒肉,而且是用炭燒,你在香港可以在那裡尋?




事前詢問過餐廳,有關開瓶費事宜,最終店長很大方,只要我們每人惠顧一杯啤酒,就免收我們開瓶費;有朋友自攜法國紅酒,亦有朋友帶來剛入手的台灣威石東白酒,就地正法。



炭燒日本和牛的滋味,的確令人引頸以待,喝住冰凍生啤,吃住水菜豆腐沙律,熱一熱身。




美少女先給我一塊鹽蔥牛舌,薄身的質感帶著爽口,鹽蔥的香氣在炭火之下,香上加香,當然炭燒的魅力,誰也沒法擋。




幻切牛舌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,厚身的牛舌,肉汁豐厚香甜,與及一把炭火香,油份恰當。







接下來就精彩咯,和牛菲力Chateau,細緻的雪花先聲奪人,炭火的熱力,把它轉化成入口即溶,油脂豐腴的美妙回憶 ;和牛翼板的軟滑香嫩的質感,同樣地為我們帶來難以忘懷的油香與炭香;頂級和牛牛五花,展現出更鮮香的肉味。



最後的和牛Shabu Shabu。已經差不多深夜一點,似乎大家還未夠盡興,想繼續吃下去。







我飽了,留待明天繼續作戰,說了很久的阿財滷肉飯,又要無限期擱置。

大腕燒肉專門店: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177巷22號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台北:免收開瓶費的Omakase@匠壽司

$
0
0


臨急臨忙仍訂到枱的Omakase,代表著水準不濟的嗎?當然不是,但面對著其他強勁的對手,難免比下去。

出發前四天,經Facebook在目標的高級壽司店留下訊息,得到即時回覆,兩位坐吧枱。

我問:(收不收開瓶費?)

店方:(不收。)

即刻準備定白酒,當日早上與窮L美女朋友KL會合,一起坐捷運到松江南京站,正午十二點三十分,來到匠壽司門口。




預算是NT$2000一位,差不多了,沒有甚麼偏好,亦沒有甚麼不吃,理所當然交由師傅發落;出發前在網上搜尋有關該壽司的資料,晚市的NT$3000 Omakase,陣容非常豐富。

我抱著期待的心情,飲住熱茶等,因為自攜的白酒,拿到壽司店的時候,已經不太凍,交由侍應再雪一會。



刺身之前,先以意大利無花果,魚子醬,蟹肉,作為這頓Omakase的序章,無花果加蟹肉,理應是清新的氣質,但魚子醬像第三者般介入,鹹鮮的味道,卻為它的味道變得精彩。



真鯛加點檸檬汁,藉著其點點酸度,喚醒了魚味,還降低了其膩。



左口魚本身的油脂感頗重,質感亦爽,師傅以辣蘿蔔作調味,激活了其內在潛能,魚鮮連帶辣味一併湧出。



墨魚的表面,輕輕用刀介成幼紋,吃的時候的質感,頓時變得爽中帶幼細。



島鰺的魚味,是多款刺身之中,最突出的一員,濃鮮的味道,無添加直接了當。



油甘魚恰如其份,用料上乘,油香與魚鮮並重,交足功課,請不要拿自助餐的擺上枱任你吃的貨色相比。



壽司以牡丹蝦打頭陣,烤過的蝦膏放在鮮嫩的牡丹蝦上面,一口過連帶鬆軟,調味恰好的壽司飯,放進肚裡,美妙盎然之滿足感,輕輕地勾畫在臉上。



拖羅的外表帶油光,均勻的脂肪令人食指大動,澎湃的油香瞬間爆發。



突然間,師傅奉上烤格陵蘭圓鱈,只是略耍些鹽去燒,最簡單的方式去呈現鱈魚的油脂與魚鮮的優點,在氣候寒冷海域生活的魚兒,特別肥美。



花竹蝦為主角,野菌為配角,煮成麵豉湯,豐富得很。



白海膽的甘甜細滑,火燄過後,逼出其施展渾身解數,以前我頗為反對下下都用火燄來處理,吃到舌頭也累,有時餐廳會叮囑一聲:(唔好太多火燄。)

現在覺得,用得其所亦無不可。



明太子竹筍,是兩者的友好交流,以往要在台灣的快炒店,夜市,才能嚐到又爽又甜的竹筍,出現在高級壽司店的Omakase裡面,有點破格,但亦是一個絕佳的推介台灣食材的好機會;當日所見,除了我們之外,有兩,三枱客人,都是說廣東話。

也很難想像在Omakase,吃到紐西蘭羔羊,恕我對澳紐羊肉有點偏見,當你吃過歐洲的羊之後,便明白我的想法。



再次出現的左口魚,放諸壽司是另一種個性。




最後的麵豉湯,加入了魚肉,顯出其誠意;吃過甜品之後,打消了下午茶吃牛肉麵的念頭,到附近的FIKA FIKA喝咖啡。



不論是刺身,壽司,煮物的出場編排,食材的選擇,皆看出師傅別樹一格的個性,未必人人都會讚,但我接受能力高,覺得這是又一次新鮮的Omakase體驗。

匠壽司: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一段68號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Dalloyau(中環店):情意結之外的傳統法國菜

$
0
0


認識我的朋友,或會知道我對好幾個飲食牌子,是帶有情意結。

法國的Dalloyau,俗稱大蘿柚,月前在中環娛樂行開分店,與金鐘太古廣場的路線相若,但有好幾道菜式,只有這裡有。

再講多一次,為何我對大蘿柚情有獨鍾?回到五年前的巴黎,我與好友就在當地的Dalloyau,買了兩件糕點,再到附近的酒舖買了瓶香檳,坐在河邊,享受我們的下午茶。

難以忘懷的回憶。

收到該集團的公關邀請試菜,時間許可,當然沒有推卻之理由。




話就話在菜單上,加入了一些傳統的法國菜,當今世代注重健康的人越來越多,有見及此,好些菜式是Dairy-free,像頭盤的Crab Meat Salad,蕃茄啫喱的清新,平衡了牛油果的油潤,更增添了鮮嫩的蟹肉之吸引力。



Caviar、 Sweetcorn,、Pasta Orzo、 Coconut,看似是粟米湯,但你見Orzo在,就知道這是一道意粉的菜式,呈尖型,短身的Orzo,有不少人把它與米混淆,超濃縮香甜的粟米,再以魚子醬來作提味,層次感頓時豐富。



大家認知的Terrine,不是雞肉就是豬肉,這裡卻用上Smoked Eel 與鵝肝,結合了煙燻的甘香,對我來說是頗有新鮮感。



焗法國蝸牛是傳統代表之一,滲進了香草汁的薯蓉,亦是兵家必爭之地。



挺像中湯格調的Truffle Soup Elysee,以火腿骨熬製,道理如金華火腿一樣,清澈鮮甜;雲吞的餡料就與湯底組成一對剛柔並重的組合,鴨肉、雞肉、松露等等,在薄而通透的雲吞皮之下纖毫畢現。




主菜為威靈頓三文魚,Salmon Coulibiac,不知有幾多層的酥皮,包著的是菠菜、野米、蛋白、蛋黃,把三文魚重重包圍,而三文魚的生熟程度拿捏精準,外熟內生,整體的感覺像吃三文魚壽司卷,又是有趣的飲食體驗。




是夜飯局的主角:Hen in a Pouch, Madeira Truffle Sauce,製作極需時的傳統法國菜,你在一般的Bistro是找不到;切成片的松露連同鴨肝釀在雞皮之下,然後再放入豬小肚內,這還未完,要吹氣吹到漲到就爆之際,用綿繩綁實,接著就像我們的炸子雞一樣的做法,只是由滾油換成雞湯,不停地淋在雞身;最後,剖腹拿出雞肉再烤焗,名符其實的一雞兩味,慢煮的嫩滑,烤焗的香氣,兼而有之,配以馬德拉酒煮成的醬汁,為此法國雞再度添上新鮮。




甜品為Rum baba與Crepe Suzette,我始終覺得,在巴黎吃過的,最好。

都說是情意結作崇,時間,人物,地點,缺一不可。

DALLOYAU(中環店):皇后大道中30號娛樂行地下C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白禮頓:海邊食海鮮@Riddle & Finns

$
0
0


由蘇格蘭北部到倫敦的航班,於Gatwick機場降落,適逢星期日,不如索性坐火車再南下,在Brighton停一晚。

早上十點到達,時間還早,先在酒店放下行李,走到海邊吹吹風,雖然當日的氣溫大約13,14度左右,但只穿一件長袖針織衫的我,也不覺得很冷,感覺挺舒服;天空一片蔚藍,清風添上了浪漫,喝著剛買來的Brighton Gin,望著海一片發呆,聽著海浪聲,懶洋洋的上午,如此地過。

前一晚在蘇格蘭,本來以海鮮來慰勞自己,跑完比賽給個籍口吃好一點,可是我太不爭氣,於回程的火車途中,吃了一個從超市買回來的沙律,結果我竟然吃得飽,再吃不下晚飯。

留待在Brighton補中,位於海邊的Riddle & Finns,主打海鮮的餐廳,在TripAdvisor裡面的評價頗高,有人或覺得這裡是很遊客的地方,我早看過該餐廳的菜單,價錢合理,應該不會被劏到一頸血。



沒有訂位,有戶外的位置選擇,我卻走上二樓的窗邊,當時我是餐廳唯一一位客人。

英格蘭本土的白酒,在當地的身價,還高於法國、意大利的出品,我先要杯清爽的意大利白酒,水?tap water ok啦。



在飛機看到地獄廚神的節目,他說其出生地蘇格蘭,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食材,有一幕他與兩位拍檔到Isle of Mull潛水採帶子,即撈即煮,見狀口水直流;今次在蘇格蘭行程緊密,與海鮮緣慳一面,不過在英國南部海岸,仍可嚐到煎Brighton帶子,。

一客有四件,飽滿鮮嫩的身軀,輕輕地煎到表面甘黃,裡面鮮甜到不得了,再以檸檬與parsley的醬汁作提味,非常之開胃。



半打Jersey Rock生蠔,海水味的鹹鮮與濃郁的蠔味,兩者並存。



只用南部海鮮烹調的魚湯,Monkfish、Mackerel、Brown Crab、Stuffed Squid等海鮮共冶一爐,超濃縮的紅色湯底,盡收海鮮的精華,質感濃而不膩;釀魷魚鮮美彈牙,內裡的餡料應該混入了膏,味道帶有甘香;Mackerel拆骨拆肉再炸成球,香脆可口,與及油脂豐富的Monkfish,吃到一滴湯汁也不剩,這是意料之內的結局吧。



與海鮮獨處了一個半小時,客人漸漸地魚貫進場,早到早享受的我,趁陽光未退,再走到去海邊,拿著相機拍照。



最終成為了我當日唯一一餐飯,晚上只吃了一盒沙律。

Riddle and Finns The Beach:Arch 139, Brighton BN1 2FN, England



倫敦:米芝蓮一星三人行@St.JOHN

$
0
0


今次倫敦的三日兩夜,時間緊逼,竟然與窮L美女朋友GH,同一時間在倫敦。

(既然咁啱,約埋一齊食飯啦。)我提議。

那就去我比較熟悉的地方,之前到訪過兩次,米芝蓮一星級餐廳 - St JOHN

今年剛好踏入開業廿五周年,餐廳創辦人Fergus Henderson,主張由頭吃到尾,from nose to nail的概念,一頭豬物盡其用,在當年的英國飲食文化,是不可思議之舉;自此,扭轉了傳統英國菜給予大眾悶蛋的觀感,及後更拿下米芝蓮一星。

年前Fergus Henderson曾數度來港,在Blue ButcherRhoda(兩間已結業)擔任客席廚師,千幾銀一位的套餐,差不多把St.JOHN移植過來,惹來不少食客聞風而至,當時有朋友問過我:(有無興趣?)

我:(我會選擇去倫敦食。)

GH負責訂枱,我早了十分鐘到,先行坐下,餐廳差不多滿座,熱鬧非常。




餐牌每天都轉,但招牌菜 Roast Bone Marrow and Parsley Salad,長期供應,絕佳的天然油脂,塗在多士上面,再配以沙律菜吃,甘香美味得難忘。



Brown Crab Meat on Toast,蟹肉與蟹膏混合體,集合了蟹肉的鮮與蟹膏的香,一切來得理所當然。



煙燻鰻魚,用上肥到出油的貨色,煙燻香與油脂感二合一;紅菜頭的甜,正好是平衡鰻魚的霸氣。



Jerusalem Artichoke, Red Onion and Olives,碧綠亮麗,於大奸大惡的盛宴裡面,它的角色就像小天使。



三個人共享兩份主菜,兩年前我一個人來的時候,以烤牛心為主菜,今次赫見在餐牌上,值得推薦給她們,皆因她們與我一樣,追求重口味之友,否則又怎會跟我來這裡?

具備內臟的那陣香味,但這晚吃到的牛心,不及我上次的爽嫩,質感有點點粗糙,配菜的原條紅蘿蔔,是另一亮點,霎時爭崩頭,活得像兔子爭食。



英國廚師有時只列出地方名,作為菜式的名稱,我點的Gloucester,告羅士打是英國的一個城市,當地盛產的豬是很有名的,當晚的燉豬肩肉,軟淋鬆化,味道香甜得驚艷,連著膠質的部份,更加不得了,淋上醬汁與配菜薯蓉同吃,喜形於色。

總算沒有令她們失望的一餐,你問我倫敦餐廳有那一間值得去,我永遠以St.John掛頭牌,只要你喜歡內臟或野味菜式的話,包你一試愛上。



今次時間緊逼,未能與當地的朋友一一見面,年前嫁到去倫敦的友人E小姐,見到我在Facebook po這裡的照片,大叫要來。

就下年啦。

St.JOHN:26 St John St, Barbican, London EC1M 4AY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白禮頓:周日借宿一宵@Travelodge Brighton Seafront

$
0
0


Travelodge,去過英國的朋友,相信有不少人聽過其名字,甚至住過,都是一間連鎖酒店,格式大同小異,設施簡簡單單,價錢或許較其他有名的酒店便宜。

出發前看看倫敦的Travelodge價錢,市中心的當然最貴,差不多200鎊一晚也有,倫敦zone 3以外的,最便宜亦要六,七十鎊一晚。

選擇在Brighton住一晚,發現海邊的Travelodge,連Wifi也只需30.99鎊,咁當然是Standard room的saver rate啦。




地點絕不難找,由火車站一出,沿著大直路行到尾,右手面便是,如果輕裝一度,步行十分鐘沒難度;但像我拿著超過20kg的行李,只有兩個選擇:

坐巴士。

慢慢行,行下停下。

我還是選擇行。

除非你肯付多10鎊,方可提早入住,否則就乖乖地等到下午三點,無情講;不過行李是可以寄存,免費的。



雙人房的空間感夠,牆上掛著彩色小屋的圖畫,大抵是Brighton店的一大特色,兩個枕頭在床上,兩個枕頭擺在衣帽架上備用;沒有雪櫃,沒有風筒,也是Travelodge的特色;WIFI速度不甚理想,有時更斷線,3鎊只限24小時,枉花了。

諗深一層,其實我無須額外買Wifi,因為我張電話卡的容量大,如果要用電腦上網,為何不用電話share Wifi?唉,真笨。




浴室例牌只得大毛巾、手巾、沐浴洗頭二合一,去得歐洲旅行,牙刷鬚刨當然要自備。



額外加9.25鎊,可享用自助早餐,第二日早上,Brighton灑著細雨,我選擇走到海邊的咖啡館,吃個Egg Benedict。

平平地但求一宿,絕對合格有餘,我這口價未算最便宜,往後的一月某個星期日,更低見24鎊一晚,當然,Brighton最熱鬧的時間在夏天,大家都知。

Travelodge Brighton Seafront:West Street, Brighton, East Sussex, BN1 2RE



倫敦:米芝蓮一星酒館慶生夜@The Harwood Arms

$
0
0


又一次在外地,慶祝好友小寶生日,上次臨急臨忙,即日只能訂到蘇豪區的海鮮餐廳,今次一早約定,那就好辦事了。

心儀已久,受到友人K先生大讚的The Harwood Arms,可能是全球唯一一間有米芝蓮星的Pub,賣的不是尋常的Pub food,而是Modern British。

經Opentable訂枱,先給信用卡號碼作實,如果在廿四小時之內取消,或者放飛機的話,每位扣25鎊,合情合理,當日我們漫遊東倫敦,直接由Bow Road站乘坐District line到Fulham Broadway站。

你捧車路士的話,也知道Stamford Bridge就在Fulham Broadway站隔離。





從地鐵站步行大約五分鐘便到,位於住宅區內,昏暗的街燈下的酒館,正在發光發亮。

我們較原定時間遲了少許到達,對著餐廳的接待員,連忙說成不好意思,District line的煩惱,很多倫敦人也知道。

餐廳只供應三道菜的menu,每位49.95鎊,主菜選約克郡松雞的話,加多10鎊,其網頁可看到每天更新的餐單,出發前做定功課,目標明確。



先叫杯Camden Town的Pale Ale作餐前酒,小寶屬意白酒,英格蘭本土的氣酒索價15鎊一杯,還是喝法國酒。

一定要吃Sweetbread!

一定要吃Sweetbread!

一定要吃Sweetbread!



因為這個是炸羊Sweetbread,炸到開花的小球,爽脆酥化,裡面的Sweetbread滑如絲,輕輕地流進喉嚨,留下的是悠長的脂香,配以磨菇的野性,清新的沙律菜,與脆口的大麥,就是有份桀驁不馴的性格,越想去征服它。



小寶的頭盤,以雞肉加雞肝混合成醬,塗在多士上吃,他只吃少許,我包辦了三份二。



主菜是鹿肉,黑加侖、紅菜頭、煙燻骨髓,呈迷人紅色的鹿肉,質感結實沒多餘肥肉,其味之濃烈是真我野性盡流露,配上黑加侖,紅菜頭的甜,減低野味的霸氣,理所當然的組合;另外碟上的炸小球,內裡是一絲絲的鹿肉,是神來之筆。



不平凡的煎鱈魚,本身魚兒夠肥,魚香與脂香二合一,香滑的醬汁亦作出適當的提味,最驚喜的是炸小球裡面的Smoked kipper,又是令人拍案叫絕的把戲。



二人份量的炸薯球,免費的。




我們的甜品,一個是Quince tatin with raisin caramel and buttermilk sorbet,一個是Blackberry and bay leaf trifle,沒錯是很好吃,但好像欠缺了甚麼。



當我仍猶豫之際,侍應送上插著蠟燭的朱古力蛋糕,寫上祝福字句,小寶見狀不禁流露出驚喜之情,而我亦鬆一口氣,若餐廳漏了最重要的環節,就臨尾香了。

在訂位時說明是生日飯,可要求在甜品上寫上字句。

鑑於在外地,甜品廚師寫不到中文,唯有Free HK,代表著我們的共同願望。

生日快樂。

The Harwood Arms:Walham Grove, Fulham, London SW6 1QP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倫敦:鄰近Paddington車站,方便走人@Park Grand London Hyde Park

$
0
0


最後關頭才訂房,有利亦有弊。

心儀的酒店,可能已經一早爆滿,但其他酒店卻割價傾銷,推出last minute優惠,今次與上兩次一樣,期待東倫敦某hip hotel大減價,可惜事與願違,價錢依然高企。

還是向Paddington附近的酒店打主意,我拿著廿幾公斤行李,兼一早訂了Heathrow Express車票,(早訂有著數,只須七鎊多一程)到時回酒店拿著沉重的行李,行去車站也不遠。

經過一輪搜尋,發現車站附近的Park Grand London Hyde Park,即日訂的價錢,連稅價105鎊一晚,符合我的預算,一錘定音。




入住時間為下午兩點,先寄存行李,晚上回來入住,女接待員說:(你的房間已被upgrade。)







被安排在對正電梯口的一間套房,有分兩層,地下是客廳與浴室,而客廳有電視,雪櫃,微波爐,浴室的設備,沐浴用品齊全,牙刷鬚刨例牌沒有提供,浴缸與洗面盤感覺光鮮,整體上感覺簡潔企理。





沿著旋轉樓梯行上睡房,雙人床舖上bed runner與咕𠱸,衣櫃內有夾萬、熨斗、夠我用的衣架;風筒就在書枱的櫃桶內,關了房間的燈,開著閱讀燈看書,亦夠明亮;厚廉拉埋亦沒有嚴重漏光,電視頻道選擇多,但我只看BBC,成人台?有,但只限深夜。

WIFI連線是一大問題,經常突然斷線,速度亦時快時慢,打開電腦上網,最終都是要開啟手機的個人熱點才行。

正午十二點退房,寄存行李晚上取回,不另收費,但最好識做給點小費。

如果選擇星期日晚入住的話,見到最平低至$800港幣一晚,話晒位置在Central London,近車站,房間企理光鮮,又有獨立浴室,又無須拿著行李行幾層樓梯,還OK啦。

Park Grand London Hyde Park: 78-82 Westbourne Terrace, Paddington,London W2 6QA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倫敦:Covent Garden最新美食集中地@Seven Dials Market

$
0
0


最後一日在倫敦,與好友小寶在Holborn的咖啡館見面,環境比較嘈吵,難以傾談。

他提議不如出外逛逛。

我提議不如行去Covent Garden,去St John Bakery吃doughnut,順便買瓶酒回港;數年前我曾在Maltby Street Market試過其doughnut,念念不忘。

趁餅店臨關門前達陣,Butterscotch doughnut成為了我們的美味回憶,買了瓶紅酒,總算有收鑊。

經過Earlham Street,見到有個Seven Dials Market,之前從未見過,在電話上問google大神,原來是上個月才開業的美食廣場。

我當晚要乘坐夜機回港,小寶亦有飯局,我倆抱著好奇的心態進來,結果差點樂而忘返。





手上的Butterscotch尚未吃完,當行到廣場門前,被便衣保安截停,說不可以帶外來的食物進內,我們就先在外面的檔口逛逛,東倫敦Hackney的雪糕,小寶禮常往來,說請我食雪糕。

(開心果或雜莓雪葩,你揀。)我拋個波給他。



或者是氣氛帶動,或者是雪葩本身就是這樣,很sweet。



行過賣精釀啤酒的檔口,有不少是東倫敦出品,轉個身,同樣設廠在東倫敦,兩年前我曾到訪過,釀製Gin與伏特加的East London Liquor Company,在場內擺檔。

我家的一瓶Gin仍未喝光,香港西貢的Bottle shop亦可買到,但價錢貴一倍,最後還是買了一小瓶酒辦,可以帶上飛機,以它來代替Gordon dry gin,喝得特別招積過人。



美食廣場有分兩層,地下的招牌,大大隻香蕉模型,很多小朋友走上前合照,庸俗一點去說:打卡熱點。

下午五點多,仍未算太多人,走進地庫,找個位坐下,看看有甚麼新奇刺激好東西。



我的眼球焦點,落在賣意粉的檔口:Strozzapreti。



Strozzapreti是呈長條型的手卷意粉,一場來到,就試試其Cheese strozzapreti,除此之外,餐牌亦有茄子strozzapreti,青口意粉,野兔肉pappardelle。



四款芝士混合在一起,煮成的芝士汁,與煙韌實在質感的strozzapreti,旋即融為一體,底下的西洋菜油,加添了清新,減低了濃膩,賣8.5鎊一碟,真的物有所值。




看看其他檔口,有賣炸魚、有兩間中國小吃,一間賣包,一間賣四川粉麵,好酒的我,當然走到去酒吧前,要一杯以Seven Dials Market為名的Pilsner,4.5鎊一杯。

一到黃昏六點,食客越來越多,眼見的打扮,應該是當地的上班一族,坐在我隔離的家庭客,小孩子一邊吃薄餅,一邊拿著蠟筆繪畫;像我的旅客,驟眼看又不太多。

美食廣場的一角有間書店,書架上陳列的書籍,大部份與飲食有關;如非當晚要走,我想我們會在此吃一頓豐富的晚餐,東一忽炸魚炸魷魚,西一忽意粉,喝夠兩杯酒方能罷休。




地下的迴轉芝士吧,號稱是全球獨有的迴轉形式的芝士吧,已經坐滿人,大家熟悉的迴轉帶,由壽司變成廿多款芝士,隨便地拿一碟來吃,再叫一杯紅酒,與朋友談笑風生,是我最期待的畫面。



每年都去倫敦的我,只能留名有待下次跟進,最快下年初;反正機票又不太貴,英鎊又低水,(Boris Johnson日前竟然同歐盟傾掂數,連帶英鎊突然升返去1:10.2,但比起前幾年,都仲係打緊八折)變相使費還便宜過香港,只是怕你沒有假期而已。

PS:全場不收現金,只收信用卡。

PPS:年中無休。

Seven Dials Market:35 Earlham St, London WC2H 9LD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倫敦:相逢在烤雞店@Cookhouse Joe

$
0
0


準備由Brighton坐火車北上倫敦,打開Facebook,發現年青朋友威爾遜,正在前往倫敦。

我想他已到埗,即刻pm他:(食唔食晏?)

威爾遜:(好,蘇豪區啦。)

地點由我揀,最好每人20鎊以下,食牛或燒雞?

身在火車的我,即刻打開電腦,問問Google大神,輸入" roasted chicken in london soho ",即刻彈出好幾間餐廳出來。

排頭位的Cookhouse Joe,Google得分4.5,TripAdvisor排265(倫敦有一萬六千幾間餐廳),地點在Berwick Street,即是當年OASIS的大碟 - (What's the story) morning glory,封面的拍攝地點。

(等我去到倫敦安頓好晒啲嘢先,預我兩點左右。)一言為定。

因為餐廳在Oxford Street的一邊,所以要在Oxford Circus下車,再行五分鐘。






連同威爾遜在當地的朋友,一行三人,在陰暗而帶點raw的環境下,在這間烤雞店相遇。

(食得太多Nando's,是時候轉口味。)月前在墨爾本的Nando's吃過的烤雞,完勝英國任何一間分店出品,藉此試試一些非連鎖的小店。




與Nando's一樣,先到櫃檯點餐付錢,可樂連冰一鎊多一杯,唔係唔飲吖嘛?我好口喝呀。

另外叫了杯精釀啤酒,始終是烤雞的好朋友。



原隻烤雞跟三款不同的醬料,標榜是黎巴嫩餐廳,我就視其為中東風味;看到店內的烤雞爐,自然地想起法式烤雞店,根本差不多。

只是大家的做法不同,這裡用Free range雞,肉質較為結實,但不粗糙,吃下去還感覺到點點柔軟,大約是24小時慢烤的成果;雞皮烤得充滿焦香,還有點點香料味,佐以三款不同風格的醬料,辣醬固然惹味,乳酪醬亦美妙。



烤得外表有點黑的雞翼,灑些檸檬去中和其焦香,細細件,吃得一件駁一件,豪邁地喝一口啤酒,飽了。



吃到尾聲,收到好友小寶的訊息,問我當日下午有沒有事做,我:(等陣去飲熱朱古力,來不來?)

價錢合理,水準亦不錯,難怪坊間對此烤雞店的評價甚高。

Cookhouse Joe:55 Berwick St, Soho, London W1F 8SP


倫敦:午飯後的熱朱古力@SAID dal 1923

$
0
0


年青朋友威爾遜,說每一次去倫敦,都要喝杯熱朱古力。

地點就在蘇豪裡面,我喝酒就喝得多,朱古力呢,不會刻意去碰。

一行三人吃罷午餐,由他帶著我這位大叔,沿著Broadwick Street的方向進發,途經Bao London,有位身穿背後印著大大隻Comme des Garçons招牌外套的年青人,截停我們,要求我們幫他拍照。

想起以前還是二十多歲的我,刻意打扮在街頭影Snap。

來到SAID dal 1923門口,從外面隔著玻璃門看到裡面,全場坐滿客人,而門外亦被攔著,自行推門進內,會被店員請回出去的。




等了一會,有客人離座,店員指示我們坐在以古老製朱古力機器的四人枱,發現牆上的裝飾,全部是製朱古力的模,另一邊是開放式櫃枱,各式朱古力紛陳。

自稱為Chocolate Factory,此言非虛。

不久,好友小寶加入戰團,他一聽到我們去喝熱朱古力,雀躍萬分。

(其實我之前來影過相,但未曾試過佢哋嘅朱古力。)小寶對我說。

朱古力工廠只得兩,三名員工,落單也要等他們有空,不假思索,一杯熱朱古力。

純正的Dark Chocolate,或榛子朱古力,份量有分大、中、小,有大就食大。



額外加錢,還可以在杯邊加料,我忘了這樣做。



先輕輕用舌尖一碰,,真的很濃,而是濃到像身處黑色午夜,深不見底,朱古力的甘苦難離難捨,使我著迷。

慢慢地喝,欲速不達,兩個小時的下午茶時間,我們四人依然為九千幾公里以外,發生的事而擔憂,話就話正在放假,但始終我們與香港憂戚與共。

小寶提議叫個Brownie大家分享,我想說,這杯朱古力,喝得我飽,當晚還約了朋友在St John品嚐重口味大餐。

多得威爾遜的好介紹,結果我在倫敦,甜足三日兩夜。

得知倫敦Fortnum & Mason剛推出on tap hot chocolate,奈何沒時間,又要留名等待下次跟進。

SAID dal 1923:41 Broadwick St, London W1F 9QL


柱仔記:街坊小店食撈丁

$
0
0


寫一間在我家附近的小店。

很多人消費分顏色,非黃不可,中立也說可免則免,當然藍色就一定杯葛,然而,黃色架步在土瓜灣,這個被譽為深藍區域,到底有多少?

鄰近牛棚的柱仔記,沒有貼過有關反送中的文宣,但藉著他們以下的舉動,大家自行決定他們是否黃店:

紅土遊行,請人飲水。

反蒙面法示威當晚,有女生在對面公廁外面,被淋腐蝕性液體,食店負責人即刻幫手治理。

門外貼上該區的區議會選舉,候選人的海報,是民主派。(同區對手有兩位,一個工聯會,一個自稱獨立民主派)

食店的電視,長期播著ViuTV。



最近他們被土瓜灣地區Facebook group表揚過,不知道是否這個原因,每次中午時間經過,生意興隆。



有一次在食店剛開門不久到訪,我想吃碗紅燒牛肉麵,老闆娘說:(而家啲牛肉未夠淋,不如試第二樣?)

腦海一閃,想吃撈丁,肥牛撈丁,加大量炸蒜片襯托,麵條裡面有天然的牛肉汁,偏向濕撈的風格,牛肉灼得剛剛好,咬下去有嚼頭,肉味濃,蒜片的惹味,為其肥牛的味道更上一層樓。



廚房一夫當關,若遇上人多的時候,需要耐性等候,煎蘿蔔餅外表有如煎薄撐的加厚版本,焦脆的外表包著一絲絲香甜的蘿蔔絲,區區廿多塊錢一客三件,便宜到極。



第二次去,大約下午一點,紅燒牛肉麵準備好了,$45一碗,雖然並非很有台味,但其湯底帶著牛骨的甘甜,濃而不濁;牛展入口鬆化不硬,麵條的彈性亦佳,只嫌蘿蔔未夠入味。



煎藕餅也是出色之作,實實在在,外脆內鬆軟,煎得香氣十足,蓮藕的爽脆與肉餡的比例適當。



牛腩炆得淋熟入味,咬下去質感鬆化無黐牙,幼麵沒有鹼水味,同樣地,蘿蔔始終是其弱點。

日前我才在我的專頁開post,批評今日的蘭芳園,其招牌葱油雞扒撈丁,在我最初光顧,仍是只有結志街的年代,就真的很好吃,現在,你吃埋我的一份,請也不X。



老闆娘送上葱油雞扒撈丁在我面前,我驚嘆地說:(都幾大份。)

老闆娘:(一定吃得你飽。)


一個出前一丁麵餅,大大塊雞扒煎得略焦,皮微脆肉嫩,葱油夠惹味,只賣$30一碟。



做街坊生意,區外人無須特別刻意跨區光顧,不過近日牛棚有個名叫<<遺盔>>的展覽,於牛棚的空地展出抗爭者留下的頭盔,如果去開牛棚看展覽看話劇的話,可以來支持一下。

柱仔記:土瓜灣馬頭角道57-59號順昌大廈地下B號舖(逢星期日休息。)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倫敦:秋風起,在吧枱上食野味@Leroy

$
0
0


最後一天的上午才訂枱,中午就向著東倫敦的方向進發,從Liverpool Street站步行大約十分鐘,來到當地其中一間米芝蓮一星的餐廳 - Leroy

上年中開業,短短數月已經摘星,旋即成為當地飲食界的新貴,其實他們前身叫Ellory,也是米芝蓮一星餐廳。

以Wine bar的格調示人,酒吧有個黑膠唱盤,藏碟量豐富,明亮的色調,加上開放式廚房,人在東倫敦,感到特別輕鬆;而事實上,雖然近年Hackney一帶,漸漸成為了當地的潮人蒲點,帶動了租金上漲,但計落條數,仍便宜過市中心的,所以這區出現不少有個性,兼甚具質素的時裝店與餐廳。




好友小寶要到下午才有空,我只能獨自坐在雲石吧枱等吃。



嫌Set lunch比較普通,轉向散叫菜式下手,拿著菜單,有魚有野味,事前在IG看過其菜式的照片,心裡應該有數;但始終有點疑惑,我怎樣去配好呢?



餐廳負責人指著菜單,說這幾款是頭盤份量,下面的幾款是主菜。



Cured Mackerel是很好的開始,肥到出油的Mackerel,酸度恰當,配以chicory與walnut沙律,非常開胃的頭盤,在十月下旬漸涼,沒有陽光的中午,卻感到如沐春風。



主菜是烤Rabbit saddle,歐洲人流行的野味之一,秋風起來得合時,仍懷念著前一晚在Harwood Arms吃過的鹿肉,相隔半日,上演一幕吧枱撲兔記。

質感像雞肉的野兔,外表烤得帶著燒烤香氣,然而野性不太強,爽脆的紅蘿蔔,野兔喜愛的食物,如今殊途同歸,一併往老饗的肚裡送。



最驚喜的部份,另外上的野兔內臟串燒,兔肝、兔腎,串在一起,只是輕輕地調味,已經香到無人有,原來其野性盡在裡面。




吃過了爽朗的Pear sorbet,聽著柔和的爵士樂,繼續沉醉在吃罷主菜仍未喝光的紅酒,我樂得在此客串一角,演活了東倫敦一隅的生活寫照。

Leroy:18 Phipp St, Hackney, London EC2A 4NU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墨爾本:深秋的蠔情@South Melbourne Market

$
0
0


今年墨爾本盃的賽果,已經塵埃落定,恭喜韋紀力終於一嘗心願,當然還不及數年前,女騎師佩妮寫下歷史,成為首位捧起墨爾本的女騎師般興奮。

計劃下年或後年,相約幾位馬迷朋友,快閃五日四夜,觀賞賽馬,去Yarra Valley酒莊,甚至是Four Pillars酒廠參觀,吃一餐萬壽宮。(唔係講笑,呢間當地Good Food Guide拿兩頂帽的中菜廳,一早袋咗喺我飲食名單裡面好耐。)

一切言之常早,況且我在半年前的墨爾本之旅,仍有數篇遊記尚未發表,趁我還有記憶之時,希望踏入2020之前,可以寫好。

墨爾本最有名的市場,Queen Victoria Market,擠滿了不少遊客,驚鴻一瞥,吃過生蠔海膽,僅此而已。

位於南面的South Melbourne Market,一星期只開放四天,較為local的市場;五月天的星期日,當日中午訂了Heston Blumenthal的午餐,趁時間還早,由Southern Cross站乘坐往St Kilda方向的輕鐵,在South Melbourne站下車,從月台沿著樓梯行上去,面前就是South Melbourne Market。





周日市場熙來攘往,有不少當地居民來買菜,與及來喝杯咖啡,吃個早餐,相比Queen Victoria Market,這裡的感覺更精緻;場內的咖啡館 - Proper & Son,裝潢簡潔,明亮照人,先在此喝杯咖啡,一杯Long black令我入神,不知道是否心理作用,墨爾本的咖啡,似乎特別好喝。




唔。。。。似乎是咖啡之都的美譽,早已深入民心,潛移默化在我的腦海裡面。



原隻牛油果切件,配以沙律菜、半熟蛋、多士,非常之豐富的早餐。




我這樣的旅客,沒可能像當地人一樣在此買餸,除非我住的是可以煮食的民宿;目標當然放在那些可以即時下肚的美食,海鮮檔是最受歡迎的檔口,外面更有張長枱,放置了餐具與醬料,食客買了海鮮,站著來吃,有些更在隔離的酒舖,買瓶白酒就地正法。




據聞這裡的生蠔款式,還較Queen Victoria Market齊全,第一回,來個St Helen's,$19.99澳幣一打,除開不用$10港幣一隻;個子不大,但短小精悍,偏向爽口的質感,濃郁的海水味,與蠔肉的鮮味充斥著口腔。




次回合以四隻Smokey Bay來應戰,$10澳幣四隻,飽滿的身段,隱藏著甜美,juicy的內涵;去到至此,想來多一round,但是接下來我還要吃大餐而作罷。



隔了數天再訪,當日去附近的St Ali飲咖啡之前,與生蠔再續未了緣,毫不猶豫要了一打Woody Island。

Creamy的感覺像吃著美國蠔,論細緻度就有過之而無不及,散發著像果香的甜,連同海水一起吞,喜上心頭。





若墨爾本快閃團成行,我一定會把South Melbourne Market納入行程表,畢竟只試了區區三盤生蠔,一間咖啡館,只是了解它的皮毛。

空著肚來,捧著腹走,無後顧之憂,保證吃得痛快。

South Melbourne Market:322-326 Coventry St, South Melbourne VIC

每逢周三、五、六、日開放,由早上八時至下午四時。(星期五就下午五時關門)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都柏林:綠地旁邊的新酒店@Marlin Hotel Dublin

$
0
0


在都柏林的三個晚上,住在Stephen's Green購物中心旁邊,今年八月尾才開業的新酒店 - Marlin Hotel

位於Bow Lane,外型呈三角形船頭,帶著濃烈工業風的酒店,是Marlin酒店在都柏林的第一炮,總共花了兩年多時間,耗費大約五千多萬歐羅建造而成;坐擁三百間客房,聘請了一百名員工,走時尚精品路線,當你踏入酒店大堂的一刻,外表像馬槽的咖啡店,對出的長枱有插座,擺放在大堂的Vespa綿羊仔,復古電話亭,假樹連接天花,下面的皮革梳化;旁邊的玻璃室是佈置充滿活力的工作間,與及有如機場的自助check in櫃枱,藝術與實用並重,沒有高級酒店的華麗堂皇得令人窒息,當今YZ世代的旅客,最受這一套。

就算我屬於Generation X,先留下一個好印象。





只要輸入訂房編號與名字,便可自行check in,如不懂操作的話,可以走到櫃枱辦理;現在有不少酒店,正在行這一套,Premier Inn旗下的Hub,亦然;以前的酒店,接待處有分check in與cashier,Concierge自成一角,大堂經理與客戶服務主任(俗稱GRO)並肩作戰,級數不高的酒店,亦會提供Turndown service;時勢轉易,很多人手因時代轉變而減省,曾經有人質疑過:(還需要Concierge嗎?)

想知道去那裡吃好西?自己上網查。

還拿著地圖手指指?Google map啦。

Confirm機位?現在還需要嗎?

買戲票?自己上網買都得。

我自己就兩睇,人在旅途想給予另一半驚喜,或有些自己難以處理的問題,有些餐廳自己訂不到,要酒店Concierge才能訂;這時候,他們就是你的好朋友。





地下電梯大堂的旁邊,藍色的牆身外表像貨櫃,掛上一些現代藝術圖畫,旁邊的餐廳,擺放了一些書籍、黑膠唱片、藝術品等等,自然光映照著,感覺和諧自然。



我入住的單人房,King Size床,兩個枕頭,一張羽絨被,一個咕𠱸,簡潔俐落;四四方方沒有分床頭床尾,你想對著電視,或背著,隨你喜歡;兩層窗廉遮光力強,多媒體電視可接駁電話與電腦,而電視頻道選擇亦多,有一晚碰著愛爾蘭國家隊作客瑞士的歐國外,安坐房間觀看,不用到酒吧。

WIFI速度理想,這是很重要,寫字枱的插座,USB與三腳插足夠我用,免費水兩瓶,有氣與無氣,但我住上三天,有兩天是全給我有氣礦泉水,莫非房務員知我無氣用,所以為我打氣?哈哈。

沒有衣櫃,有衫架,三天所穿的衣服不多,足夠我用;夾萬在大門後面,容易操作。




浴室與客房一樣地簡約,毛巾數量充足,洗頭水、護髮素、沐浴露、護膚露不缺;牙具、shaving kit呢?當然沒有提供,我習慣自備,去歐洲住酒店,一早知道規矩;沖涼房有Shower hose與Rain shower,微涼的日子,水溫早已預設最適合的溫度。




酒店大堂咖啡館的Latte,挺不錯,價錢與外面的Cafe相若,沒有因在酒店而收得特別貴,有不少非酒店客,過來喝咖啡,打開電腦工作。

這類的洗衣服務是自助形式,走到酒店地庫的洗衣房,有洗衣機與乾衣機,無須入銀仔,免費的。





每晚過千的房租,既然包早餐,當然要享用福利,自助形式的Irish Breakfast,有我喜愛的Black pudding,有當地的芝士與煙燻魚,拿份當地的獨立紙看看,The Cranberries的已故女主音,還被官司纏繞住,愛爾蘭國家隊在歐國外敗陣後,由主動變被動,然而當地人始終比較著緊欖球世界盃。



退房當日大清早起床,乘搭早機去蘇格蘭,前一晚要求Morning Call,準時喚醒了我,剛沖完涼再致電給我,作個reminder,得知的士司機早到了,正在等我。

Marlin Hotel:11 Bow Ln E, Dublin, D02 AY81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Viewing all 180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