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猛烈南瓜在飯桌
Viewing all 180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Caprice:臨急臨忙的一餐米芝蓮三星

$
0
0


當你們去一間米芝蓮三星級餐廳,通常在幾耐之前訂枱?

事前會有甚麼準備?

事前會否充滿期待的心情?

上星期,再訪闊別十年,中環四季酒店的Caprice,只是在一日前訂枱,臨急臨忙找不到適合飯腳,索性一個人獨食。

來這等高級地方,就算不穿blazer,起碼也穿件恤衫赴會,Pye或Paul Smith?後者啦,因為我一早燙定。

先前在社交網站,見到食友I小姐在此慶祝生日,特別叫餐廳大廚Guillaume Galliot安排菜單,一個人千幾銀,有點心動;但想起另一位食友N小姐,在欣圖軒飯局中,提及過有意年尾在此搞場白松露飯局。

那就留力吧,目標是四道菜午餐。

聽落好像很即興,其實今次再訪的原因,就是用埋我手上剩下的dining bond,原本上月尾到期,因早前晚市禁堂食之故,未用的現金券自動延期一個月,兼開放至午市可用。



午飯前一天才拿假期,隨即致電至酒店訂位,The Lounge生意太好了,反而Caprice仍有一張枱。

餐廳侍應見我一個人,問我需不需要雜誌,我說不用了,自己有帶書。

獨自到米芝蓮餐廳用膳,並不稀奇,我在外地也是這樣子,反而會特別留意身邊其他食客的一舉一動。

旁邊的似是一個家庭,年輕的食客,只是t-shirt一道,腳下的是白色老爹鞋;窗前的應該是一對夫妻/情侶,似是慶祝一些特別節日,右邊的一對中年男女,男方身穿Polo shirt,沒有反領。

突然想起一位平日很喜歡穿Superdry的朋友,由Cap帽到T-shirt,我曾笑他是代言人,倘若他在放假的日子,來這裡午飯,可會由頭dry到落腳?







侍應送上餐前麵包,辣椒包軟熟可口,酥皮卷吃到一枱都是碎,失禮失禮;有鹽與無鹽的法國牛油,隨時令你墮入麵包的無底深潭,吃罷,問你再要不要添一點,那就來多兩件吧。




以雞蛋殼形餐具盛載著的餐前小吃,主角是Balik煙三文魚,輕盈細滑的泡沫,每一口都是其誘人的煙香。

當然吃Balik三文魚,最正還是原條切厚片,十多年前Ritz-Carlton的中文名還是叫麗嘉,地址還是在中環,意大利餐廳Toscana的主廚還是Bombana的年代,有次在此午餐,自助頭盤上的Balik三文魚,任吃唔嬲。




法式鴨肝凍批伴大黃根配士多啤梨醬,鴨肝表面的紋理,其實是沒除掉血筋,刻意拼出像雲石一樣的圖案,面頭的威士忌啫喱,微微的酒香,撇除了鴨肝的異味,但保留其甘香豐腴;旁邊的大黃根,醃漬過後帶微酸,配合士多啤梨醬的甜,平衡了鴨肝的肥膩感,無論是外表與內涵,皆顯出大廚的細密心思。




嚐一口龍蝦湯,第一反應:(到底用咗幾多十斤蝦殼蝦頭,先做得出呢個味道?)

濃到起沙的質感,再過份一點就可以拿去做醬汁的級別,味道與質感相對,澎湃的龍蝦味銳不可當,釀入魷魚與龍蝦肉的意大利雲吞,連湯汁同吃,對胃口不大的女生而言,可能已試其為一道主菜。



主菜法國乳鴿伴蠶豆配威士忌鴨肝汁,點菜時侍應提示,鴿肉最佳狀態是四成熟,我當然相信他。




沾滿Parmasan芝士碎、麵包糠的鴿肉,淋上用鴨肝、威士忌煮成的醬汁,入口先感覺到麵包糠衍生的脆,芝士的鹹香,鴿肉柔軟,其味濃郁;加上濃凋的醬汁,盡顯野性美。

旁邊的蠶豆,鋪上鴿tenderloin肉,倒卻有種小清新,這也好,一道菜,一隻鴿,兩種不同形態,一剛一柔,答案是精彩。




甜品是巧克力杏仁脆皮焦糖夾心餅,配黑巧克力雪糕,賣相宛如藝術品。

文章前段提及過,N小姐想約飯腳來吃白松露,我反而有興趣想試,早前她在此品嚐大廚炮製,不在餐牌上的番茄意粉,飲1996年滴金。




希望最終能夠成團,儲定錢是時候。

Caprice: 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6樓


康瑞甜品:專一仙草

$
0
0


深水埗一向被冠以草根形象,近年社區開始慢慢發展,海壇街一帶的新樓盤陸續落成,南昌街與荔枝角道有如楚河漢界,那邊的年青人,數十元買杯咖啡,享受他們的所謂慢活偽文青人生,這邊的大媽,繼續幫客人洗頭,區內的老舉,每日等待尋芳客上門;在醫局街流連的老同,腳步欄柵,目光呆滯面無血色,只求一小杯美沙酮上電。

Timeout所說的全球排名第三位的coolest neighbourhoods,或許就是如此有趣的樣子而入選。

昨天看過報導,有本地旅行團推出深水埗美食遊,原價$700,本地居民有優惠,也要$577一位,看過其行程之後,我心想:(不如等我帶,收半價,我揀嘅地方一定好過旅行團!)

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,隨便也想到幾間食店出來,而且全部是同聲同氣;甜品時間,當然也不乏選擇。

荔枝角道的康瑞甜品,多年來斷斷續續光顧了數次,雖然該店有不少選擇,但每次去都只吃特色仙草百配,忠心不二。




我早下班,如果一個人在深水埗晚飯的話,可以準時六點開始,以前在混亂拉麵,被二郎系拉麵施以一記重拳之後,走過來吃碗仙草百配,包含仙草、芋圓、地瓜圓、西米、紅豆等材料,份量很多,廿多塊錢一碗,與深水埗區的草根格調相對;軟糯香甜的芋圓、地瓜圓、滑到直搗喉嚨的仙草,陣陣清香,不過火的甜,是最恰當的味道,吃得令人舒舒服服,尤其是之前吃過如此重口味的拉麵,來一碗,火氣全消。



未有黃色經濟圈之時,新香園的蛋牛治是我至愛,兩者的地理位置接近,烘底蛋牛治與仙草百配,已經成為我的晚餐;有次在蛇王協吃蛇羹,又是做同一個動作。

拉麵陳的白布烏冬剛剛在隔離開業,相信甜品店會因此而受惠,既然一場來到深水埗,食埋個甜品先好走。

康瑞甜品:深水埗荔枝角道323號地舖

蘇格蘭:在Speyside跑步才是正經事@The Dramathon 2019

$
0
0



以威士忌為主題的跑步比賽 - The Dramathon,由三年前開始,每逢十月在蘇格蘭Speyside舉行,筆者在前年首次參加其10公里比賽,這是我人生中,第一次在海外參加跑步比賽。

當時雖然事前有做足準備功夫,出發前兩個星期還參加了一場比賽,純屬寓賽於操的性質,竟做出快時間(對我而言);但是去到比賽當日,秋天的蘇格蘭罕有地有接近20度高溫,加上前一晚下了場雨,天然路的賽道,遍地泥濘,而且我帶錯跑鞋,結果跑到未到一半路程,已感舉步維艱,最終也能完成全程,時間就較預期中慢。

每位參賽者,只要你跑畢全程,皆獲得用舊橡木桶製成的獎牌,與及一些屬於該區的威士忌酒辦,記得當日比賽後,回到下榻的Highlander Inn小休一會,晚上落地庫的酒吧再飲過!

有了上次的經驗,剛過去的The Dramathon 2019,再接再勵10公里,路線不變,數百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,照舊由Aberlour出發,沿著River Spey旁邊的小路,經過Craigellachie,走進像森林一樣,舉頭望到的是樹葉,陽光在微弱的罅隙照射進來,好像沒有盡頭的泥路;今次賽前疏於操練,狀態沒有上次的好,但寒冷的天氣幫了我一把,特別地穿上應付天然路的跑鞋,完賽時間竟然還快過上一次。



灑著雨粉趟在Glenfiddich酒廠的草地上,喝著其12 yo的威士忌,也許是我這次比賽的一大獎勵;訂不到附近的住宿,即日來回Inverness,計劃找間當地餐廳吃一頓海鮮,然而,我死性不改,先在Black Isle Bar吃芝士喝啤酒,再到附近一間威士忌酒吧飲兩杯,成為了比賽後的晚餐,但真的只是飲兩杯而已,第二天大清早,便要乘坐飛機南下倫敦。

我當時給自己一個期許:下次再來比賽,要增程跑半馬拉松了,可惜人算不如天算,武漢肺炎爆發,執筆之時,歐洲正在慢慢鬆綁,逐漸解封,足球比賽重開,但要閉門作賽;十月的The Dramathon,能否如期舉行,仍是未知之數。(今年最終因疫情而取消。)



蘇格蘭,是我喜愛的地方,喜歡它們的羊肉、海鮮,當然不少得威士忌,正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,復原之路或會漫長,但堅信總會好起來。

兩年後,Speyside再見。




原文刊登於2020年秋季的Wine Luxe Magazine

The Dramathon:https://www.thedramathon.com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波記燒臘粉麵店:約足兩年叉燒瀨

$
0
0


難得在紅日放假,問問友人K:(得唔得閒去波記食晏?)

兩年前已經約定在波記,後來不了了之,有時我們在周末/公眾假期的中午,卻去了其他地方午餐。

心血來潮的一問,終於還了兩年前的心願,踏正中午十二點,波記門口見。





假期的中午,未算太多人,要人齊才入座;對上一次有人陪我去波記,已經要數到上個鼠年,還是山道的年代,一行十多人,差不多清掉店內所有鴨髀。

回憶往事,真的誇張,往後的日子也未必會如此地放肆了。

坐下,本能地要碗叉燒瀨粉,友人則要燒鵝瀨,而我再加多碗雲吞。

春秋二祭前後,燒鵝特別肥美,眼見的燒鵝瀨,的確夠肥,天然的鵝油滲進清鮮的大地魚湯底裡面,心想一定好能正。



但這些機會是屬於友人K的,幸好仍能吃到一小件燒鵝,脂香豐腴,肉質鬆軟,如願足矣;有些人喜歡原隻燒鵝髀免切上,豪氣干雲,亦有些人偏向斬件上,一來不想吃得太過論盡,二來鵝肉的油份,更能與湯底融合。


叉燒質素甚佳,咬著帶焦叉頭的部份,滿咀生香,質感軟淋可口,蜜汁的甜與湯底你我相互融。



雲吞份量足,餡料以蝦肉為主,吃了多年,質素如一地佳,枱上面的辣椒醬是余均益,好此道者不能錯過。

網上有傳波記是支持年青人的食店,我最初半信半疑,但見到年青網友的IG,不時發佈波記的動態,証實了其立場。

不枉我由山道年代開始捧場,直到今天,以後要來得密一點。

波記燒臘粉麵店:西環石塘咀皇后大道西425號P舖地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墨爾本:書中自有葡萄酒屋@Willows & Wine

$
0
0



一個人就在傍晚的墨爾本CBD街頭,走進超級市場,隨便買了一瓶價值$5澳幣的紅酒,獨自暢飲。 

坐在街頭,巧如某威友,又碰見某公關朋友,原來兩個彼此都認識,我問他們:(不如一齊飲?)

寒暄了數句,他們並不領情,說聲再見,揚長而去。

手上的紅酒喝光,隨手把酒樽掟向半空,聽到玻璃碎聲。  

夢醒了,個頭好痛,就有點像宿醉的痛。 但我明明在前一晚沒有飲過酒,為甚麼會有此現象?大惑不解。吞下兩粒止痛藥,回到公司,沒事了。 

實在太想去旅行,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,思念到頭痛。




上年五月在墨爾本的七日六夜,仍未看夠這個城市,起碼我要看場墨爾本盃才心息,但照現在的情況,恐怕不會在這兩年內會發生的事;因為封城,友人B小姐被困,未能返港,她是我現在的合作夥伴之一,現在未能約見面飲咖啡,只能以電話聯絡。

越想越傷心,想起當地咖啡館的早餐,酒吧的本土葡萄酒,與本土小吃,口水已流到浸濕鍵盤了。

吃罷越南牛肉粉,不小心下得過多辣椒之故,整個人感覺熱辣辣,就算外面只得十二、三度,脫下外套,瀟灑地只穿一件短袖衫,完全沒有一點涼意。





跳上輕鐵,去到Victoria Street下車,喝杯酒才會旅館,Willows & Wine,一間充滿書卷氣的酒吧。

裡面的書架,擺放不同類型書藉,全部都是由客人捐贈,或在charity shop買入,看過有興趣的話,亦可以買走;三五知己前來,更可以玩board game。




獨自買醉,通常坐吧枱,打開wine list,全部都是澳洲出產的葡萄酒,價錢不貴,就先來一杯Yarra Valley的Airlie Bank Gris On Skins,很少喝Orange wine的我,清爽的水果香,輕易地討好了我。




接下來的是Shiraz,來自McLaren Vale的S.C. Pannell Field Street,集結紫羅蘭、布冧、車厘仔、野莓的香甜,沒有想像中的濃厚,此時此刻,又想吃點東西。



不用煩,來個拼盤,煙肉、芝士、肝醬,全是澳洲出產,濃烈的維多利亞芝士、香滑而重口味的肝醬,連同油香細緻的煙肉,成為了絕佳的宵夜。



離開之時,回頭一看書架,「That we might never meet again」放在當眼處。

我未至於太過悲觀,深信與墨爾本會再見,當時我這樣地想。

Willows & Wine: 315 Victoria St, West Melbourne VIC 3003

蘇格蘭:夢中走威士忌之路

$
0
0

六年前首訪艾雷島,難得遇上藍天與白雲,身處Ardbeg酒廠的海邊,飲住Alligator,望住個海,人生幾何。

前幾日受友人R小姐之邀請,參加一個蘇格蘭酒廠的online tasting,成軍五年的Isle of Harris,暫時未有威士忌面世,今次就試其氈酒,特別加入Sugar Kelp釀製,位於Isly of Skye以北的Harris島,天然資源隨手可得,因此以海草作為釀酒的原材料,味道的確有一陣源自海邊吹過來,帶著海水的風味,夾雜著水果與胡椒的甜與辣,bittersweet的結尾,與湯力水混合之後,似是喝著鹹檸七,妙哉。

期間還隔著電腦螢幕,由主持人帶領之下,參觀了該酒廠,人生第一次Virtual distillery tour,有機會的話,也想親身來看一趟,但首先要克服交通這問題。

今年只是在年頭飛過兩次,並沒有到任何一間酒廠參觀,上次已經是上年十月的Glenfarclas,雖然以視像形式試酒,是疫境之下的常態,但始終未能完全一解對蘇格蘭思念之情。


艾雷島,很多威士忌之友夢寐以求的地方

而且,你在酒廠聞到的氣味,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交流,甚至是極力克服不便的交通,行兩哩路步行到酒廠,沿途的迷人景色,這是online tasting不能代替。


當年參觀Laphroaig酒廠,了一瓶威士忌回來,直到今天仍未喝光。


就算現在去到當地,不少酒廠暫停開放給公眾參觀,相信這情況仍要維持一段時間。

但總會有回復正常的一天。


在Lagavulin酒窖裡面,有幸一嚐1982年的出品,人生另一成就解鎖。

打開隨意門,去完Ardbeg,再去Lagavulin,彈出又彈入,剛剛飲完Alligator,隨即又飲別人在酒桶陳釀三十多年的佳品,那陣餘韻未散,又返去Ardbeg買了瓶Dark Cove committee版,最後走進Laphroaig的酒窖裡面,裝夠兩瓶酒打包走。


五年前在格拉斯哥,坐了四十五分鐘巴士,來到Glengoyne,只是參加了最基本的酒廠tour,那時候其Teapot系列正缺貨,未能一試。

哈哈,跟著坐巴士到Glengoyne,大約四十五分鐘車程,一去到酒廠接待處,我急不及待問:(茶壺在那裡?)

SMWS會所,愛丁堡必去的地方,一場嚟到,記得留肚食埋飯先好走。

飲完「茶」,閃去愛丁堡的SMWS會所,先在酒吧樓上飲兩杯,放低幾鎊,日落了,落地下的餐廳,食個晚飯。

以上只是一日內發生的事情。


艾雷島除了海鮮,羊肉也是必吃,絕對高質,食完你就好難返轉頭食澳紐羊。

因為我發緊夢。


現在只能zoom住嚟睇,zoom住嚟飲


PS:講回Isle of Harris酒廠,兩年前曾經得到「Scottish Gin Distillery of the Year」的大獎,表揚她們作為social distillery,既能促進當地旅遊業,同時亦創造了就業機會,讓當地人在酒廠工作;另外,酒廠休息的時間,是島民其中一個聯誼地方,發揮她們在社區裡面擔當角色的作用。



泓一拉麵:紅磡一口雞白湯

$
0
0


以前在大圍的泓一拉麵,現在搬往紅磡,最近見到兩位朋友,不知道是否約埋一起,差不多相同時間,他們在自己的平台,發佈了這裡的龍蝦拉麵照片。

賣$138一碗,主角是開邊龍蝦,與及龍蝦湯底,還與隔離的漢堡包店合作,送多兩件龍蝦餅。

(只限今個月,過咗就無。)其中一位友人說。

趁在十月最後一個星期五的中午,過去拜訪這間連麵條都是自家製的拉麵店。



我問師傅:(仲有無龍蝦拉麵?)

師傅:(唔好意思,推廣期已經完咗。)

沒所謂吧,反正也想試試其拉麵,很多人在香港想吃一碗雞白湯拉麵,第一時間就想起座銀,但是其高昂的價錢,嚇窒了不少人。

最多聽到是:(香港食一碗嘅價錢,等於喺日本食兩碗!)

現實是:(咁而家係飛唔到吖嘛。)

現在人人像折了翼的鳥,想高呼我要飛往天上也不行,但這裡的一碗雞白湯拉麵的價錢,$88,不收服務費。


濃郁的雞湯香,細滑如脂,厚薄適中的質感,非常對辦。


慢煮的叉燒呈現粉紅色,入口鮮嫩,像吃風乾火腿般的喜悅,當然,味道沒有火腿的鹹啦;雪白的是雞肉叉燒,嫩滑不粗糙。


雞白湯用幼麵,煙韌帶有彈性,其味亦香。

半熟玉子夠流心,正常之作;荀絲爽甜無渣。

另加一碟餃子,煎得香脆可口不過硬,稱得上皮薄餡靚。

隔日晚上再光顧,踏正六點去到,我還認為會有很多人在麵店外面等開門,實情是只得我,與另外一位日本人。


這次試試其魚介沾麵,叉燒與半熟玉子與之前的雞白湯拉麵一樣,麵條就轉用較為粗身,眼看份量也真的不少。




濃鮮的魚介沾汁,配以此自家製麵條,再加上高質的叉燒,雪雪聲此起彼落,很快只剩下已變涼的沾汁,然後師傅注上熱湯,浴火重生,一舉而盡。

拿著收據,到隔離的漢堡包店消費,可得到八折優惠;兩者crossover互惠互利,但我一下子未能再消化多一餐,就先把收據留起,下次試試它們的漢堡包,是否一如松島安所講的好砌?

泓一拉麵:紅磡德民街29號德民大廈地下F4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大渣哥茶記:好黃的芝丼

$
0
0


前後到訪過數次,終於有機會寫下這間,由「渣哥」進化成為「大渣哥」的茶餐廳。

九龍灣冰室打比戰,每天在常悅道上映,大渣哥立場鮮明,相信大家都知,每逢黃金時間,惹來不少人支持,店外例牌大排長龍,好幾次因而被嚇窒,結果要過對面馬路,燒山的「時代冰室」,一祭五臟廟。

所以每次去大渣哥,我都是選擇off-peak時間前往,由開業不久直到今天,入場前要求出示身份證,但只須展示背面便可,如果不能接受這規矩的話,大可以不去。

沙嗲牛麵,是最能代表香港茶餐廳的美食之一,我的心水是九龍城街市的「樂園」,尖沙咀「三餐冰室」,時代冰室也做得不俗;上年在「糖水雄」領教過沙嗲牛肉配狗仔粉,非常之破格的配搭,但只是期間限量發行,可一不可再。



大渣哥把沙嗲牛肉冠以黑牛之名,深色的外表,味道與其顏色相對,沙嗲與花生醬香融合,濃香惹味;牛肉的質感對辦,絕非鬆泡泡之貨色。

麵條是出前一丁,另外跟火腿煎雙蛋,丹麥多士。


熱奶茶水準正正常常。


最近大渣哥推出了黃芝丼,出處是日本網絡近年的潮語,以「芝士牛丼」來形容宅男,有日本網民見到周庭與Gphone合照,問隔離的芝士牛丼是誰?

Gphone真陰功。

大渣哥借勢抽水,推出芝士牛肉丼,幽Gphone一默,難得是他不介意,更做埋代言人,凡是有訂閱他的Patreon,凡惠顧此黃芝丼,可享有半價優惠。

未到正午十二點就坐,我問店員:(有無黃芝丼?)

店員:(要下午茶時間先有。)



那就要個XO醬叉燒蔥花滑蛋飯,得出來的效果像煎多過炒,只有中心位置是滑,跟以前大坑「順興」作比較,水準還是差一截,面頭的XO醬提味不少,挽回面子。

放假的日子,留待在家趕兩篇稿,差不多臨近黃昏,索性由土瓜灣徒步行去九龍灣,自從年前承啟道通車之後,方便了不少,大約半小時便到。

剛剛踏正下午六點,我又問:(仲有無黃芝丼?)

店員:(啱啱停咗。)


忽然想吃肉絲炒麵,既然想吃便叫吧,這裡的麵條做得脆,但未算很酥化,面頭的肉絲厚薄程度恰當,沒有像鼻涕的質感,大渣哥提供的辣醬是余均益,值得加分。

終於在下午時間來了,原價$48的黃芝丼,不包飲品。


半溶金黃色芝士、牛肉,甚麼醬油也不用加,份量足夠,有嚼頭的牛肉沾上香濃芝士,正代表著黃到金的理念?或代表宅男的內心世界,對社會未來的冀盼?

不用想得太複雜,好吃就得。



最可惜是幾次到訪,也見不到老闆娘小環,下次若有幸遇上她,一定要與她合照,嘻嘻!

大渣哥茶記:九龍灣常悅道21號The Eastmark 地下




一個味道一個故事:穿越肉骨茶

$
0
0

名符其實的巴生肉骨茶,因為呢度係巴生,從吉隆坡出發,坐火車的話,一小時就到。

一日之計在於晨,起身擦牙洗臉,靈魂未完全回到肉體的狀態,坐在餐枱前,這刻你想來一個太陽星晨的煎雙蛋?一杯熱咖啡?一碗白粥加條油炸鬼?一碟超高卡路里的早晨全餐?

我懶得自己弄,不如坐一小時火車,吃碗肉骨茶。

好了,從九龍區出發,去甚麼地方需要一小時火車?

在我們眼中,馬來西亞沒有四季之分,一月的早上,熱到出晒大汗,從火車站步往巴生港,身穿的利工民Henley shirt,濕到透點;來到熙來攘往的肉骨茶店,剛有食客埋單,我就即刻坐下,相信大家都是食完早餐就開工,趕頭趕命般似的。

熱騰騰的肉骨茶上枱,一大舊豬腩肉浸在茶裡面,肥瘦分明,沾些黑醬油,配白飯吃,再加條油炸鬼,喝到差不多,未夠喉的話,還可以添飲,飲到你唔飲為止。

本來死蛇爛鱔的遊魂野鬼,連下三碗之後,頓時變成火車頭。

看看手錶,弊!就遲到!不坐巴士了,即刻用Grab叫車返公司。。


 巴生一景

電話在此刻響起。

鬧鐘再一次破壞我的美夢,嘻!

真的,自從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嚐過當地的肉骨茶之後,已絕少在香港吃此味。

如果要我揀,有那一間的星馬菜,其肉骨茶是有力一戰?

答案是蘇媽蘇媽

同聲同氣固然是我選擇它的原因,上年到訪過深水埗店,價錢不太貴,味道亦與我在馬來西亞吃過的接近;有不少人覺得自從連開分店之後,水準卻不斷下跌,但以我當時的經驗來說,是不錯的。

還有沒有其他?

西環的馬來一,香格里拉集團旗下,大老闆是大馬糖王郭鶴年,做馬來西亞菜,理所當然,前後光顧過數次,除了炒粿條沒有下螄蚶之外,絕大部份的馬來西亞菜,包括肉骨茶,水準均佳,當然消費是酒店級價錢。

新加坡的肉骨茶,主角是胡椒,風格與馬來西亞的廻異,在香港一向是少數民族,多年前在蘇豪區出現過一間名叫Sh!ok的新加坡餐廳,賣的是新加坡肉骨茶,及後的海南少爺,甚至是信和系的沙嗲軒,也提供過此味。



新加坡Clarke Quay附近的松發肉骨茶。

日後除非有特別理由,否則未必再往新加坡一行,對上兩次,全因是為了Whisky Live新加坡站;與數位威士忌友一起,去到當地肉骨茶名店,發起人松發,大塊肉大碗茶,出了一身汗,美好的回憶。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逸軒:黑松露給燒鵝的意義

$
0
0


朋友LHY日前在他的社交網站,分享了一段短片,介紹大陸廣東省某處的黑松露燒鵝。

我:(之前同窮L admin F先生喺沙田食過啦。)

外表黑到像焦炭一樣,未必人人會接受這般賣相。

把時間撥回至今年夏天的某個下午,承蒙年青公關朋友TJ之邀,連同F先生,再次來到沙田帝逸酒店,上次就頂樓omakase,今次是在二樓的中菜廳「逸軒」,來個三人午聚。

這裡是staycation的熱門酒店之一,上次經過頂樓泳池,見到好多少女擺晒pose影相,早前酒店更邀請不少部落客來渡過兩日一夜,但這些機會並不屬於我的。



或許是限聚令之下,食客不多,顯得環境闊落,TJ預先安排好菜式,點心加主菜。







蘋果焗叉燒酥、紅菜頭石榴果、天壇花素餃,三款美點各有特色,香甜的蘋果肉遇上叉燒,挺有新鮮感,紅菜頭汁把石榴果染紅,天壇花素餃以菌類入饌,清新又健康之選;小籠包裡面是川辣汁,熱辣辣入口肯定欲哭無淚,然而面頭的黑醋珠,叮一聲來個平衡,藉其酸減掉一點辣,差不多了;凍蘆筍紅蜇頭,蘆筍與紅蜇頭的關係,由蔥油穿連起來,爽口而帶惹味。



恐龍化身成鹹水角,霸氣盡失,但賣萌取勝,小熊豆沙包亦然,流心豆沙餡,好甜。



文中頭段提及的黑松露燒鵝,聽飯店的師傅解釋,黑色肌膚是由黑松露給它的意義,磨碎後再混合其他材料打成汁,然後搽在燒鵝表面,才拿去燒。

不敢講是否gimmick之作,畢竟中菜流傳至今,總不能墨守成規,現代西材中用漸趨普遍,為傳統注入新元素,方能歷久常新,當然,大家接受與否是另一回事;說回燒鵝,黑松露香氣撲鼻,沒帶一點燒燶的味道(哈!),皮脆而肉質亦嫩滑,松露成為了主角,表現太過搶鏡,肉香則不甚明顯。







京式片皮鴨,是現今流行的一鴨三食,配料醬料亦有別傳統,以藍梅醬、蒜蓉、甜麵醬、洋蔥、青瓜條、京蔥絲、山楂糕佐之,鴨胸皮帶脂香,入口即化,著實不俗,但整體而言,還是對岸沙田18隻鴨好一點。




一人一壺燉湯,杏汁白肺燉花膠,很足料,大大件花膠不欺場,豬肺爽滑得彈破,湯汁清澈鮮甜。




單尾的炒飯也走健康路線,客家鄉炒飯,用到比較少在炒飯上出現的紅菜頭,配以爽口的蝦米、菜甫與法邊豆,乾身分明入味又爽脆。

吃罷這頓午餐,第三波爆發了,其後酒店再次成為網民焦點,此乃後話。

補充:現時中菜廳已沒有黑松露燒鵝了。

逸軒 : 沙田源康街1號帝逸酒店2樓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Pheromone 2.0:士別三月

$
0
0


這兩年裡面,我經常光顧的扒房 - Pheromone,原定在今年七月中下旬,在此再包場,與窮L們聯誼一番,但人算不如天算,第三波來得太急,一時間殺個措手不及,晚市被禁堂食,飯局被逼取消,不久扒房因租約期滿而暫停營業。

士別三月,它們終於在同區找到舖位,就在蓮花宮西街,面積大過以前一倍有多,再不是以前的私竇格局;大廚兼老闆亦不再一腳踢,請了幾位員工幫手,若日後環境回復正常,餐廳同一時間,可容納超過四十人,應該更容易訂到位。

結果一來就起個孖,我連續兩晚到訪,第一晚是七月飯局的重賽,第二晚是為好友慶祝生日。



老闆娘問我:(你連食兩晚喎,唔會悶嗎?)

點會呢?

上次我帶好友到舊舖,他不知幾開心,熟人地方,招呼保証好,開瓶費全免,不作他想。



規矩照舊,訂位時開個價錢,吃甚麼肉,交由老闆發落,前一晚排出6-6-6-2陣式,吃得風捲殘雲,英國牛澳洲牛美國牛法國鴨胸加西班牙豬;今次撐枱腳,靜靜地談心,開瓶自攜的Chateau Leoville-Poyferre 2011,唞一唞氣先。



餐前小吃的芝士、炸米餅、香腸,記憶所及,舊舖年代未曾試過。


沙律菜裡面加入feta芝士、櫻花蝦,醬汁調教得宜,與芝士,櫻花蝦的鹹香,一同沾上爽脆的生菜上。



是日餐廳面頭的韭黃,我大約估到是甚麼,友人試罷,覺得陣味很熟悉。

我:(細蓉個大地魚湯底。)

喝到要添多一碗,友人想要多件蒜蓉包,老闆娘建議不如留肚。


牛扒未到,磨菇炒雜菜先上,薯條新鮮炸起,熱辣辣香脆可口,以自家製的避風塘、薄荷醬佐之,一個霸氣一個清新,各自表述不同風味,越吃越惹味,當然要再加。


當晚老闆為我安排三款來自不同地方的牛肉:

美國Angus Chuck Tender 
澳洲M7 Flank Steak 
西班牙Angus Sirloin



首先向美國安格斯下手,Chuck Tender入口柔軟,肉味濃,澳洲和牛的油香更上一層樓;很多人想起西班牙牛,第一時間想起Rubia Gallega,有幸曾經嚐過兩、三次,對其桀驁不馴的野性,回味無窮;這晚的西班牙安格斯西冷,肥膏佔上頗重比例,油脂的澎湃,濃郁的肉香,散發出萬馬奔騰的氣勢,實在難以招駕。

熟悉的地方自然比較容易撞到熟人,剛好坐我隔離枱的是馬迷朋友A,當然請他們一家人飲杯酒。

(我仲有支香檳未開呀,咁早走?)



生日甜品,寫上簡單的祝福字句,現在的社會氣氛,靜靜地就好,願望放在心中,一句生日快樂,已代表一切。

飲到零時十分,走出銅鑼灣道,秋意漸濃,就像上年我們在倫敦The Harwood Arms食完飯,步往Fulham Broadway站途中,路邊無人,一起唱歌。

其實喜愛夢遊,清醒太多咀咒。




懷念在倫敦的好日子。

PS:現時餐廳暫只接受熟客訂枱,下年初先正式開放。

Pheromone 2.0:大坑蓮花宮西街



麵尊:請勿客氣加碗湯

$
0
0



以前我去登龍街,多數是為了新記的車仔麵,幾年前開始有不少拉麵店進駐,成為了「拉麵街」,但現在已過了最熾熱的時間,老大哥「豚王」再沒有人等位,對面「三田」亦然,那間東京米芝蓮一星拉麵,早已退場。

可能是經濟不景氣,可能是日子一久,水準未能維持而被食客嫌棄。

凡事總有例外,同一條街的黃店,人龍依舊,掛燈籠旗號賣滷味,排到去隔離舖;還有今日我介紹的車仔麵店 - 麵尊



黃昏六時一刻來到門口,剛好還有一個窗口位,遲少少的話,肯定要排隊。

車仔餸款式多,沒有甚麼花巧創新東西,$10一個麵底(公仔麵/伊麵加$2),$10一個餸,如果陷入選舉困難症,索性要一碗大尊,$42。


豬紅、豬皮、魚蛋、蘿蔔、紅腸,配個油麵,要腩汁與咖喱汁,蔥粒不能少。

深色的湯底,連同蔥花,倒也令我想起日本的醬油拉麵,又或者在台北西門町的建宏富宏牛肉麵,嘻。





濃甜不媚俗,亦不過鹹,一舉而盡無難度,不夠的話可以加湯,吃了車仔麵超過三十年,也是第一次見車仔麵店有此服務;可想而知,這裡的湯底,有幾受歡迎。

各款配料水準平均,豬紅爽滑,蘿蔔甜得自然沒修飾,魚蛋非陳皮,入口彈牙,最精彩是湯羹上面的少許辣醬,混合了湯底之後,提升至更惹味級數。



有興趣的話,可以買一瓶辣醬回家。


加一罐檸檬茶,埋單$52,離開時門外已經有數人排隊等候,經過昔日最愛的新記,沒有了遊客支持,門堪羅雀。

兜兜轉轉差不多二十年,最終還原基本步,似乎一碗車仔麵,才是登龍街的象徵。

麵尊(銅鑼灣):銅鑼灣登龍街18號V Point地下5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第一蠔粉麵:路過太子食金蠔

$
0
0


以蠔來做主角的麵店,全港應該只此一家,太子聯合廣場對面的「第一蠔粉麵」,聽聞是流浮山蠔民第二代開設。

開業數月以來,不乏捧場客,很多香港人喜歡吃蠔,自助餐裡面,生蠔永遠最受歡迎,尖沙咀喜來登酒店頂樓的蠔吧,sunday brunch一位難求,疫情嚴重期間,在網店訂幾打,直送到府上,自己動手開,招呼朋友。

但是流浮山的蠔,生吃不能,用來放湯配米線,煮個粥,煎蠔餅,金蠔,酥炸,你可以在此找到。

問過谷歌大神,既不是黃亦不是藍,即是可以食用。



$58一碗鮮蠔湯米線,大約有八隻蠔,另外加$27,要多三隻金蠔。


個子不大的鮮蠔,肉質飽滿juicy,鮮甜不腥,湯底聽說用上雞骨、豬骨等熬製而成,味道的確鮮甜,如果太過濃烈的話,會蓋過蠔肉的鮮。

霎時間又想起拉麵陳,三年前曾在「海老名」吃過的牡蠣の怪,以煎廣島蠔入饌的拉麵;當然兩者的格調不同,恕未能直接比較。



金蠔味道更濃,一樣地飽滿,仍保持鮮美感,吃罷早知我全部都要金蠔,皆因食味更勝一籌。


另加的麻辣菜甫,不得不試,辣度是可以接受的級別,麻香突出,爽脆惹味得吃到欲罷不能,送飯送粥佳品。

無須老遠入到去流浮山,在太子一帶行行下街,入來吃兩串金蠔,是過癮的;一個人眼闊肚窄,今次只能吃碗米線,蠔餅,蠔仔粥等等,有緣再會。

第一蠔粉麵:太子西洋菜南街258-260號長寧大廈地下C及D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Hansik Goo:再戰人參雞risotto

$
0
0


友人KL說在Hansik Goo訂了一張枱,有個位多出來,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吃。

二話不說即刻應承。

現時城中最難訂枱的餐廳之一,起碼要早兩個月前,分兩個時段,她訂了第二輪,晚上八點半坐到尾,不用食到趕頭趕命。

上個月才受到該餐飲集團的公關邀請,來這裡試菜,當時試full menu,另加了一些散叫菜式,創意與美味兼備。

餐廳是有服飾限制,男仕不可穿短褲背心拖鞋,與高級酒店餐廳看齊;當晚N小姐人不到,但送了一瓶香檳給我們,實在感謝。

每位$780的tasting menu,與上個月吃過的一模一樣,但是對在座首次光顧的朋友來說,見到菜單的內容,充滿期待之情。


韓式八爪魚沙律,泡菜的酸辣度較輕,加以無花果的甜味來作個平衡,八爪魚毫無疑問是高質。


雜錦脆片,佐以香檳是絕佳的配搭,另外叫多一瓶白酒,足以抵消$500一瓶corkage。


生牛肉依然是澳洲和牛,若轉用韓國牛肉,相信會更加原汁原味。


餐廳的招牌菜:人參雞risotto,雞肉經過慢煮,肉質柔軟,炸雞皮酥化可口,再與人參雞湯,韓國糯米同吃,以特別的形式,展現兩款最能代表韓國的雞肉料理,不愧為代表作。


主菜之前的煎物,N小姐曾經批評過這裡的煎魚做得有點乾,今次我們吃到的蛋煎,魚肉嫩滑,沒有過老的情況出現,另外的肉餅加入海藻碎,沾上辣醬吃,很惹味;另外上的泡菜小碟,也是不能錯過之物。


切豬腩肉層次分明,肉香與脂香不缺;泡菜味道較為輕盈,蕎麥麵與芝麻海苔拌勻來吃,三扒兩撥吃到一條不剩。


最驚喜的是散叫的炸雞,水準更勝上個月的試菜飯局。

連埋酒水服務費,埋單每位剛剛過$1000,多口問餐廳經理的訂位狀況,已經排到去下年一月,這裡只開晚市,加上限聚令,而且大家都不能外遊,谷埋谷埋度氣,唯有振興本地經濟,差不多了。

Hansik Goo:中環擺花街8號2樓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蘇格蘭:十月Tomatin酒廠行

$
0
0

 

往年十月,我都會飛往蘇格蘭,參加跑步比賽,順路參觀當地的威士忌,好景不常,武漢肺炎席捲全球,執筆之時,疫情仍未有減退跡象,完全不能動彈,想飛也飛不起。

現在只能憑以前拍下的照片回味,兩年前的十月,從阿姆斯特丹坐直航到蘇格蘭北部的Inverness,逗留兩天,才出發往Speyside,藉著空檔,到附近的酒廠一行,在Inverness市中心乘搭34X號巴士,車程大約45分鐘,下車後還要穿過叢林,步行大約十分鐘便到Tomatin Distillery




或有人覺得Tomatin是比較冷門的名字,當然其名氣沒有像MacallanGlenfiddich般響噹噹,但她曾經是蘇格蘭最具規模的酒廠,成立於1897年的Tomatin,踏入上世紀五十年代,酒廠規模急速地擴張,全盛時期,擁有23座蒸餾器,每年可生產超過一千萬公升;正因產量多,所以酒廠為當時的調和威士忌,貢獻了不少。

踏入八十年代,威士忌界不景氣,有些酒廠在當時結業(如Port Ellen),Tomatin亦難逃厄運,於1985宣告清盤,但命不該絕,一年後,由曾經與酒廠合作的日本公司,擔任白武士角色,打救了這間蘇格蘭高地巨無霸;今時今日,再不是以往的規模了,蒸餾器的數目減半,根據2018年的數據,年產500萬公升,不及全盛時期的一半,聽說酒廠會把一部份的酒,送往日本作調和威士忌,但佔上多少比例就不得而知。



難得十月的蘇格蘭,抬頭一看,天空一片蔚藍,穿過橋底,剛好有列車經過,拿起電話拍下此時刻,不迷幻的trainspotting;氣候不太冷,秋風起,我只是身穿一件針織外套也能應付;經過酒廠外面的小河流水,心想這是生命之水的來源。





酒廠的旅程,由一段簡短的video開始,每間酒廠生產威士忌的方法大同小異,威士忌也要說風土?大抵是用甚麼地方的大麥吧;這裡當然全用蘇格蘭大麥啦,地板發芽?沒做很多年了。


不過她們仍是少數擁有木匠的酒廠,負責製造與維修。




酒廠有十多個倉庫,儲存了不同類型的酒桶,我所參加的tour,並不包括試飲from cask to glass的威士忌。

去到最後環節,由酒廠人員帶領,與其他團友坐在品飲室,一共有六款威士忌,早已恭候。


其實,我在香港已經喝過以上所提供品飲的威士忌,但在酒廠裡面喝,心理上或生理上,才叫原汁原味,飲水思源的道理,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。

Legacy是便宜威士忌最佳選擇之一,年前我買了兩瓶,通常會用來配燒味,叉燒是最佳,越肥越好,純粹個人口味;Tomatin 14 yo於年前曾經不知何故被搶購,或許是很少威士忌是十四年陳?說笑而已,經過砵酒桶的洗禮,其甜美如水果、海綿蛋糕等氣息,加上價錢合理,又真的很難不受大眾歡迎。

但數到個人最喜歡,始終是地獄之犬(Cu Bocan)系列,帶著獨自在高地,大地在我腳下,迎著冷風,隱約帶有點點煙燻的氣勢;不久,回到香港,在某場合買了黑色瓶身,2006年的Cu Bocan,Oloroso與Bourbon桶混合,那一股有如吃著熱辣辣煙燻豬腩肉的傲嬌,頓時湧上心頭。

喝著這杯酒寫這篇文,想念蘇格蘭。


原文刊登於Wine Luxe Magazine 2020年冬季號

Tomatin Distillery

Inverness IV13 7YT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諸勝堂:最後一份叉燒湯意的幸運兒

$
0
0

月前見到Gphone在Facebook介紹一間,在上環的茶餐廳,名字叫「諸勝堂」,標榜用日本蛋,叉燒是自家製。

以往偶然會去附近的「孖沙茶餐廳」,三蛋叉燒飯最出名,但已被證實是藍店,有人聽到老闆說一些令人反感的說話,你還會去嗎?

趁去附近朋友新開的咖啡店捧場,順路來吃個午餐,然後才去試酒會, 過了中午最旺的時間,不用等位。


落單之後,侍應對廚房高呼:(一號餐停。)

我的叉燒湯意粉,在餐牌上的排名是一號。

叉燒湯意粉,炒蛋配多士,這是我在澳牛的速食方程式,這裡賣$48,凍飲加$2。


自家製的叉燒,很難去與燒味店的貨色作比較,沒有濃甜的蜜汁香與燶邊的焦香,色澤較淺,味道較為樸實,肉質鬆軟不嚡口,相對其他地方用交來的貨色,這點顯出餐廳的誠意所在。

湯底是忌廉加豬骨湯,入口香滑,忌廉味突出,若用金寶罐頭湯的話,不會有如此效果。

最近試過比較近似質素的貨色,位於土瓜灣的冰廳,前排被網民嘲諷它們扮黃,後來證實是真黃,但比較低調;它們用粟米湯來配通粉,並非罐頭貨色而是用原條粟米刨粒,加以忌廉煮成,有機會在此分享一下。



炒蛋恰到好處,又香又滑。


正在飲凍檸茶,聽到後來的客人,想叫這個叉燒意粉,店員說剛剛賣完,有些轉叫其他餐,有些掉頭走人。

我真幸運。

諸勝堂:上環禧利街15號號地下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不忘:收工食餃子

$
0
0

 


這一年來,出現了好幾間賣石磨腸粉的黃店,其中一間在「小韓國」的金巴利街,名叫「不忘」。

記得之前看過屌總理的一條片,怒屌石磨腸粉為劣質文化,而我本身就好少吃此味,但現在由黃店賣這類腸粉,你們又屌不屌?

試過才知。



環境比較狹窄,最多坐四個人,我想主要做外賣生意,附近有不少上班一族,前後有兩間酒店,應該不愁沒客。


超值套餐$58,腸粉加餃子,自選腸粉一欄,我揀了牛肉與芫荽,賣相粗支大葉,腸粉皮包唔哂牛肉,其若隱若現外表,質感煙韌而不鬆散,濃甜醬油之下,腸香的米香當然被蓋過;牛肉質素不俗,作為荽人的我,有芫荽就沒投訴。


韭菜豬肉餃的聲譽,似乎較腸粉好,爽滑的外皮包著香甜的肉餡,一客有六隻,配以清鮮的雞湯,是令我日後再來的理由;並不關乎石磨腸粉文化劣唔劣質這個問題,而是餃子的表現更搶鏡。

它們還有煎餃子,牛筋丸與牛肉丸,下班忽然間想吃,也不用行太遠,只是三數分鐘腳程而已。

所有餐具都是用完即棄,那些環保塔利班見狀,肯定瓜瓜嘈。

但想到小店未必有能力請人洗碗,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?

不忘:尖沙咀金巴利街1E號地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広尾うち津:東京米芝蓮二星天婦羅駕到

$
0
0



整個2020年,基本上已沒甚作為,武漢肺炎導致經濟大蕭條,政府有關不封,一到大爆發就拿某些行業埋單,飲食業首當其衝,三月尾開始的限聚令,照睇個勢,恐怕依然要維持一段時間。

怎樣看也是一個惡劣的營商環境,沒錯,有不少食肆退場,然而,有不少黃店生意繼續向好,分店開完一間又一間;亦有些外地的名牌,對於香港飲食業的前景充滿信心,選擇在這段時間進軍這個彈丸之地。

東京米芝蓮二星級天婦羅店「広尾うち津」,剛剛在今個月中開業,位於四季酒店,與「鮨.齋藤」為鄰,因為大家都是同一飲食集團旗下。

似乎,今年與四季酒店有緣,一來早前酒店推出折扣現金券,手痕買了幾千元,去了兩次龍景軒,一次Caprice;年中友人KH兄,說有辦法訂到「鮨.齋藤」的午餐,講得出果然做得到。

「広尾うち津」與鄰居一樣,也是一位難求,今次難得友人N小姐訂到枱,她問我有沒有興趣,看看日子,原來撞正我例假。

當然𦧲飯應啦!

午市只得一個時段,12pm - 1:30pm,大家都準時,遲到就未必等你了。

「鮨.齋藤」叫做有間房,「広尾うち津」就一眼睇晒,只得一張有10個位的吧枱,鑒於限聚令,餐廳不會收足客,可想而知,訂位的難度有幾高。




有關此店的背景,可以自行Google,鎮守海外店的重任,交由東京店的主廚內津貴久的拍檔 - 原榮作師傅,另外還有一位本地師傅協助。


午市的價錢,與「鮨.齋藤」睇齊,$1680 +10%一位,不便宜就肯定,但現在插翼難飛嘛,俾著你,會選擇千幾銀在空中遊一個多小時飛機河,抑或拿去豪食一餐?

現在未能外遊,省下來的錢,用作振興本地餐飲經濟,藉著美食來讓自己去一趟味覺旅行。

常言道:船到橋頭自然直,但最近社會發生的大小事,委實令人洩氣,很難樂觀去面對未來,這些日子,還要過多幾耐?如非武肺繼續爆,上個月我或已經在蘇格蘭,今個周末,與朋友在高雄的威士忌展舉杯暢飲了。

食咗先算啦!


前菜兩味:北海道三文魚子蒸蛋、燒牛肉配水菜,西洋山葵。


粒粒晶瑩剔透的三文魚子,鹹香味細緻,配合香滑而充滿蛋香的蒸蛋,相得益彰;燒牛肉肉質嫩滑,亮點是旁邊用西洋山葵打成的蓉,是令人開胃的妙法。




刺身:一魚兩味,青森縣吞拿魚赤身,一念火燄,一念原味,醬油味鮮,點到即止,沒有蓋過其魚香。




天婦羅出場之前,先奉上兩款鹽:九州海鹽與昆布舞茸鹽。




不久,以千葉海老頭先下個馬威。

想做出高質的天婦羅,食材,炸油的溫度,粉漿的處理方式,三樣缺一不可,用料要高質固然是重點,炸天婦羅的油,溫度亦要講究;蔬菜不要太高溫,海鮮就高一點,大約175度最盡啦,粉漿亦要保持冰冷,厚度亦要適中,剛剛蓋住就好。

拿起蝦頭,吸油紙上差不多沒有一點油,咬下,酥脆俐落,蝦頭內的精華仍帶甘香。



蝦頭之下就到蝦身,薄如蟬翼,金光閃閃,先吃一口,香甜鮮嫩,再沾些昆布舞茸鹽,其獨特的鹹香,把其味幾何級數提升。



群馬下仁田蔥,爽甜不辣,更充滿juicy的喜悅感。




北海道海膽,被紫蘇葉卷住,外面再被薄薄的黃金聖衣包圍,盡收清香與油潤的甘甜,沾些海鹽,味臻至更美。




外表像動物的爪,真身是舞茸菇,香脆而帶有濃烈的菌香。




兵庫縣生蠔,身段飽滿,入口juicy鮮甜到不得了,還夾雜著海水味,餘韻頗長。



渾圓的炸蟹餅,內裡是一絲絲秀麗鮮甜的蟹肉,配以底部的番茄麵豉醬同吃,加添了酸甜的個性;剛炸起的甜薯,師傅用餐紙包住遞給我,粉嫩甜美,趁熱食。

事先奉上的天婦羅汁,內裡加入蘿蔔蓉,師傅建議只用來配茄子與穴子,不過你喜歡的話,配甚麼也行,純粹個人口味。



來自熊本的茄子,炸得絕妙,保持著澎湃的香甜,天婦羅汁的確提味不少。




踏入十一月,松葉蟹當造,此松葉蟹腳質感纖嫩,味道鮮甜,難不到師傅啦。




最後出場的穴子,嫩滑細緻,與酥脆的金鐘罩,奏成一段動人戀曲。




結尾是炸北海道小柱,配白飯或麵條,當日狀態麻麻,吃飯恐怕撐爆我個肚(如果平日十足狀態的話,我或會事後去食碗麵),那就捨月光米,取麵條吧。




吃罷日本蜜瓜,時間啱啱好,差不多一點半,用餐節奏拿捏精準,絲毫不差,最後一眾人與原師傅合照,完全沒有架子,笑容常掛在臉上。

值得一提,這裡的開瓶費不便宜,紅白酒$750,香檳清酒$1200,除非你拿瓶頂級十四代出來,否則就喝餐廳的酒吧,當日我只喝茶滴酒不沾,其他三位朋友散叫清酒,也是二百多元而已。

広尾うち津:中環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45樓

一冰廳:原汁原味粟米湯

$
0
0


曾經被街坊說它扮黃,今日參加了一連四日的「懲罰祭」,土瓜灣的「一冰廳」,如果這樣都叫扮,都扮得好神似吖。

抗暴運動之前,到訪過數次,出品質素不錯,可惜要等我返夜班或放假的日子才去到,因為晚市不開門營業;這裡發生過一段小插曲,有位師奶投訴該店的服務態度,企圖放上土瓜灣Facebook group公審,結果被網民審返轉頭,節節敗退潛了水。

因為食店的電視播TVB,所以被質疑其立場(黃店播TVB係會比人X的),最近去見到已播其他電視台的節目,也許真的從善如流。



粟米餐肉通粉,是該店最為人知的出品,據說是用原條粟米刨粒,再打成蓉,加入忌廉,煮成濃郁香甜的粟米湯,此舉只能在西餐廳才會做,一般茶餐廳,十居其十用罐頭湯。



金黃色的外表與冰廳的顏色相對,你說粒粒皆辛苦,可能有點誇大其詞,但其味道的確是粟米的原汁原味,濃杰的質感,足以說明了一切;試想想當你吃著1:99稀釋的無味貨色,付出的價錢又不便宜,難免搖頭嘆息。

餐肉粒煎得香口,若想吃其他,還有鹹牛肉、煙肉、腸仔、火腿粒,與及粟米粒可選。

跟餐尚有炒蛋/煎雙蛋配厚多士,包一杯指定飲品,只賣$38。

單憑土瓜灣街坊的支持,冰廳不愁沒生意,這幾天參加了這場消費活動,更加多人知曉,噢,今個周末日,仲得了?

一冰廳:土瓜灣長寧街53號地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Dreamer Cafe:夢遊石塘咀

$
0
0



 每次行過保德街,加倫臺,山道一帶,只要有朋友在身邊,我就懶係講古佬上身:

(八十幾年前,屈地街煤氣鼓大爆炸,波及對面加倫臺,死了幾十人。)

(塘西風月而家無留痕,不過話唔定某處有條秘道,打開大門,你就會搵到如花同十三少㗎喇,哈哈。)

與好友即興約午飯,相約在保德街的「Dreamer Cafe」,談到天花亂墜眉飛色舞,皆因我們也喜愛夢遊,畢竟清醒真的太多咀咒。





上個月才與友人K,食完波記的叉燒瀨粉,走上來飲杯Dirty,除了是一間黃店之外,牆上的曼德拉語錄,亦發人心省。

(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 is done。)




何時能夠迎接光輝歲月?




好友遲到,他叫我飲住茶先,忘了提款,打開銀包,只得$80,這裡只收現金,買了一杯Earl Grey  Flower之後,只剩下三十多元。

我:(落車搵個ATM㩒錢,我現金唔夠。)

他在上路下車,沿途沒有ATM,他說也有百多元現金,應該夠用。

我們似乎習慣在英國買杯咖啡,買隻熱狗,也可以拍卡的cashless習慣,這次真的沒有為意這裡只收現金,連Payme也不能。

(上星期去睇達明,見到紀念品攤位,仲諗住佢哋會有部咭機,點之又係cash only,唔夠錢喺身買嘢,結果要其後去睇嘅朋友幫忙。)哈哈,我銀包長期現金不足的壞習慣,真的難改。




加埋的現金,還夠他飲一杯Piccolo,買兩個鹹味Bagel。

腦海又想起我們在Brick Lane吃鹹牛肉的時光,不過今次是煙三文魚加炒蛋。

話就話鹹,感覺其實很甜,當局者迷嘛;炒蛋夠香滑,三文魚質素正常,下次要來吃個意粉。




PS:這間咖啡店,有份參與「懲罰祭」。

Dreamer Cafe:西環保德街6-20號保基大廈地下5號舖



Viewing all 1805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