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猛烈南瓜在飯桌
Viewing all 1807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徐記廚房點心:新面貌多一點荽

$
0
0

太子運動場道的「徐記點心」,上年尾不獲業主續約,需要另覓地方繼續經營,背後的原因略知一二,但作為局外人,不多言了。

總之,見到他們在同區的不遠處,花園街239的地舖重開,也不用太過擔心了。

新舖的面積大過以前很多,年前到訪的時候,門面比較低調,現在則非常明顯,外面貼上海報,裡面的收銀處前,擺放不少同路人的精品。

平日的中午十二點多,限聚令之下每枱兩人,差不多坐滿,但未去到以往的老對手「一點心」,要在門口排隊的局面。

今次到訪的主要目的,為了最近推出的芫荽燒賣。


一場來到,當然沒可能只吃一籠點心那麼寒酸,儘可能揀些上次沒吃過的款式。


除了蝦餃,習慣成自然,飲茶食點心,蝦餃始終不可或缺。

水準與上次的相若,以蝦肉為主,喜歡全蝦的朋友,應該會收貨,但我一向是擁抱著蝦肉加肥豬肉,與及筍尖的食古不化老頑固。


棉花雞的重點,永遠落在魚肚身上,精華之所在。

鮮蝦腐皮卷香脆可口,餡料正正常常。


主角留待最後才出場,$38一籠芫荽燒賣,是四款點心之中最貴;坊間吃到的燒賣,通常以蟹子作點綴,豪華一點就用鮑魚,牛肉燒賣多數用青豆,這裡就以芫荽來應戰,有些朋友之前到訪過,事後不約而同在「香港芫荽黨」群組分享。

聞落就荽味不算很強,吃下去才見真章,雖然只是放在燒賣的面頭,並沒有與蝦肉豬肉搞埋一起,但其荽香也頗為突出,燒賣本身的味道亦沒有被遮蓋,多點荽,多點興致,荽人自然吃得高興。

或有人覺得此舉純粹綽頭之作,我又這樣地想,現在市道,經營餐飲業,搞搞新意思來吸引客人,人之常情,最重要是合情合理,並非亂鳩咁黎。



四款點心連茶錢,埋單一夜夫妻多一點,有荽萬事足。

徐記廚房點心:太子花園街239號地下A號舖



濃姐茶餐廳:吃在晚市禁令前一晚

$
0
0



今日,我們親愛的政府宣佈,晚市繼續禁堂食,為期一周,但睇個形勢,未許樂觀,隨時去到農曆年之後才解禁。

剛剛過了一個月晚市沒堂食的日子,想起禁令生效前的一晚,我就在新蒲崗的「濃姐茶餐廳」,獨自吃晚飯,然後回家賭馬。

疫境下馬照跑,國際騎師邀請賽照去,但夜晚就不能外出用膳,嘻!


首次到訪這間同路茶餐廳,就來一碗芫荽皮蛋魚腩湯,跟白飯。


以往覺得很有佬味的配搭,年青時候去旺角「富記」,見到不少阿叔阿伯,滾個湯加個白飯,咁就一餐;現在我亦跟隨他們的步伐,芥菜或芫荽,魚片或魚腩,白飯放湯,胃口好的時候,叫多碟叉燒。

忘記要求落重荽,但已經很夠味,份量不少,魚腩沒有腥味,湯底鮮甜,三扒兩撥,趕回家看第二場,皆因這裡的電視,絕不播放CCTVB的節目。

午餐的價錢相宜,$42一客鹹魚肉餅飯,凍飲加$3,還有例湯送。

當日是霸王花蘿蔔豬肉湯,味道較為清淡。


肉餅製作需時,我估是即叫即蒸,味道正常,鹹魚香滲進鬆軟的肉餅裡面,淋上濃甜不過鹹的醬油,是白飯的好朋友。


蝦醬鮮魷炒飯的外表,非我想像中的深色,但吃下去鑊氣夠,粒粒通透,亦有蝦醬的香味,鮮魷入口彈牙不韌,可以收貨。



熱奶茶呢,始終是轉彎的「金寶冰廳」勝一籌。

新蒲崗這一帶三分鐘生活圈,的確黃氣逼人,燒味當然是「友利坊」,剛才所講的老牌冰廳,奶茶與菠蘿油是最穩陣的配搭,同一條街,燒山頂替了「翠華」老巢,過條馬路有間西餐「思想共鳴」。

有住在附近的朋友打趣地對我說:(不如你搬過嚟啦。)

我坐巴士過來,交通暢順的話,十分鐘之內便到,很方便。

濃姐茶餐廳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我的MEWE專頁:https://mewe.com/p/猛烈南瓜在飯桌


大吃大喝:稍息立正食荽蛋治

$
0
0

 


有不少網民最近推介這間位於砵蘭街與窩打老道交界,名叫「大吃大喝」的小食店。

全因是勁荽蛋治。

最近寫的食評,好像與芫荽有關,並非刻意去找個主題,只是恰巧近日經常吃與芫荽有關的食物而已。

不設堂食的外賣店,就算晚市堂食的禁令,對食店毫無影響,因為黃昏六點便關門休息。


$25一個三文治,即叫即做,更送一瓶飲品。

製作需時,還是要等一會。


厚身沒烘底的三文治,切開兩份,驟眼見個炒蛋,仍有蛋汁,夾雜著不少芫荽。


就地正法,站在砵蘭街吃,難以想像打包回家,個蛋治的狀態會變成如何,麵包軟熟,炒蛋與外表相對,質感香滑;主角落在芫荽身上,旨在這股荽味,這個份量,差不多了,太多的話,未免過於霸道,變成荽治而沒有蛋矣。


想試試其奶茶,但售罄,那就來一瓶羅漢果茶。

「大吃大喝」早上七點開門營業,逢星期日休息,可惜我不在附近住或上班,否則會經常來買個三文治做早餐。

大吃大喝:油麻地窩打老道9-11號砵蘭街44號榮德大厦西翼A座 地下A2及A3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我的MEWE專頁:https://mewe.com/p/猛烈南瓜在飯桌


疫境下的米芝蓮2021

$
0
0


基本上,整個2020年,皆活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之下,三月尾開始的限聚令,直到今天仍未知幾時會完結,對於餐飲業無疑是一記沉重的打擊,政府的政策朝令夕改,優柔寡斷,總之一有事,就找餐飲來祭旗。

一時限四人,一時限八人,視乎確診數字,彈出又彈入,少一點,餐廳可以開晚一點;多一點,索性禁止晚市堂食,餐廳為了保命,一向不做午市,也要變陣做午餐;不宜做外賣的菜式,也讓你打包回家,甚至是大廚上門親自為你炮製。

這樣的冰河時期,捱得住的話,就成為世界冠軍。

這樣的冰河時期,飲食榜的認證,也許是在這段艱難的時間,向前衝的一大動力。

港澳米芝蓮2021,剛剛公佈了新一年度的星級食肆名單,只談香港區,三星的陣容不變,二星有兩間升格,有一間因為休業而被除名;一星方面,新星多過被搣星,我想是評審們在非常時期,希望儘量保持現狀?

經濟不景氣,酒店與餐飲集團為了在逆疫境求生路,不惜推出跳樓價的優惠救市,七折現金券,特價午餐比比皆是,當有人恐懼就有人貪婪,消費者是最大得益者,一開售就爭崩頭爭到down機。

在最壞時候懂得吃,捨得穿,不會亂,慶幸在亂世中,仍有不少食好西的機會。



半島酒店的老牌西餐廳「吉地士」,前年年尾才得到米芝蓮遲來的一粒星,有朋友說餐廳剛轉了大廚,水準提升了不少,或許是摘星的原因吧。





上年一月初來午餐,喝過其濃凋的栗子湯,加入了艾雷島威士忌,配野豚肉雲吞,誠為冬日的浪漫;主菜的比目魚,與法國黃酒煮成的醬汁,耳目一新的組合。



對面海的港島香格里拉酒店,最高處的「Petrus」,年前由名師Uwe Opocensky接手,於年初仍未需要戴口罩的日子,與友人坐在餐廳的窗前,品嚐四道菜的午餐,切成片狀的鮑魚與帶子,淋上finger lime的牛油汁,流露清秀的氣質;釀入鹿肉的tortelloni,一剛一柔,凸顯強烈的對比感。




上年其中一餐生日飯,友人KL請我去中環「柏屋」,吃了一頓懷石料理,雖然我之前已去過兩次,少了新鮮感,但這趟餐廳為Restaurant Week設計的菜單,一樣令人賞心悅目;當晚開了瓶香檳,還有友人為我準備的生日蛋糕,難以忘懷的一夜。




三年前開業,中環的「Arbor」,上年度升格成為二星,今年保持佳績,芬蘭主廚Eric Raty,熱愛日本文化,除了喜歡以日本食材入饌之外,更造出充滿日本料理風情的歐陸菜,餐前小吃是螢光魷魚壽司,麵包的牛油加入明太子,長崎縣的東方狐鰹配日本生薑,冰島小龍蝦的醬汁,是以Eric自家製XO醬,與辣油調製而成,主菜法國鴨胸,就用到沖繩黑糖與四川辣椒來作醬汁,由頭到尾都驚喜處處。



年頭有些酒店的餐廳,因為避疫而暫停營業,連黃金檔期的情人節也放棄,麗思卡爾頓的「Tosca di Angelo 」,休息了一個半月,重開的第一天中午,我過來吃午餐,當日的天氣不好,身處102樓的高空,活在霧裡的歲月。



吃過高質的西西里紅蝦管麵,吃過迷人的Aveyron羊肉,輕談淺唱三小時,玻璃窗外,終於望到海景了。




受到很多香港人愛戴,米芝蓮一星中菜廳「逸東軒」,是率先在冰河時期減價的酒店級餐廳,每款$38的午市點心,一位難求,時間破天荒分三輪;晚市長期有七折,惹來不少同路人爭相來支持。

減價吸客,從來都是一把雙面刃,沒錯是谷得起一時的生意,但相對出品水準,與價錢一同下跌,擔心這一粒星的地位岌岌可危。





話須如此,糯米飯、片皮雞、香酥鴨,始終是我的至愛,上年一共光顧了四次,今年會繼續支持。



平時一位難求的「Sushi Saito」,全憑K先生的面子,一行三人,得以坐在八人的廂房裡面,吃一頓Omakase,每位$1680,另加一服務費的午餐,怎樣也是不便宜,但現在飛不到嘛,壽司癮起,乖乖地付鈔吧。



米芝蓮二星的高級壽司店,由前菜的北寄貝,到最後的玉子,毫無冷場,花錢花得心甘情願無怨言。



友人N小姐召集圍內食友,於限聚令稍為鬆綁的七月頭,在朗廷酒店的米芝蓮三星中菜「唐閣」擺一圍,有不少人質疑其三星的實力,但每次我在此用餐的經驗,是愉快的。



預早寫定的菜單,有些是時令的夏日菜式,如鳳梨醬脆蝦球、冬瓜盅、鮮蟹肉香芒炒鮮奶等等,最後的唐閣寶盒飯,包含蟹肉與帶子等材料,美味。

好景不常,七月中未到,又爆一波,政府宣佈晚市禁堂食,消息一出,原本的飯局,即刻要更改訂位時間,推前至禁令前一晚。



又再來到麗思卡爾頓酒店的102樓,不過是中菜廳「天龍軒」。




臨急臨忙竟然訂到廚師之桌的房間,黃昏時間,窗外的斜陽無限,但願捉緊這一息間燦爛,珍惜這晚死線前的時光;飯店經理Benson服務周到,主廚劉師傅手勢好,熠熠生輝的花雕蛋白蒸蟹鉗,瑤柱花膠炒螺片,龍軒東坡肉,香茜星斑魚湯燴糯米飯等菜式,個個吃到拍爛手掌。



一向放在我口袋名單已久,賣旁遮普菜的「New Punjab Club」,晚市禁堂食期間,友人KH挑起我條筋,相約來吃午餐。





飲杯Gin and Tonic食花生,Tandoori Anda是土窯爐烤出來的雞蛋,精美的開胃菜,Samosa chaat色彩繽紛,五味紛陳非常豐富;主菜Murgh Tikka Angar烤雞做得到位,再追加Seekh Kebab牛肉串,兩個大男人,吃掉三人份量的菜。



難得星期六放假,友人KL相約半島酒店「嘉麟樓」飲茶,沒有推卻之理。



$100一件紅蝦小籠包,一吃,心諗:(做乜好食咗咁多?)





重點落在龍蝦湯龍蝦金魚餃,KL因為見到N小姐在其社交網站的分享,大叫要來試。

金魚的外表,裡面是龍蝦肉,浸在龍蝦湯上,有種沉魚落雁的優美。





十月追月夜,晚市恢復堂食,限四人一枱,兵分三路,在「欣圖軒」遇上霸氣逼人的冬瓜盅,與及可能是我吃過最高質的釀蟹蓋,當然不少得烤鴨。




真不明白上年會被搣走一粒星,今年又仍保持一星,唔。。。。




買了幾千元四季酒店dining bond,結果我光顧了「龍景軒」兩次,「Caprice」一次,四季酒店一向鐵價不二,但面對嚴峻的疫境,不得不向現實低頭。



龍景軒是唯一一間,由第一年港澳米芝蓮開始,到現在都是三星的食肆,自然有其個人之處,可能你我也未必感受到,但服務是一流,環境亦然,叉燒高質,龍帶玉梨香酥化香甜,法國鴿肉炒飯是中西合璧的美妙結晶。





事隔十年再訪Caprice,由二人行變獨行俠,龍蝦湯到法國乳鴿,未埋單已期待著,友人N小姐年尾在此擺下白松露擂台。

可惜晚市又再禁堂食,一切淪為空談。





全港唯一一間米芝蓮星級鐵板燒,大坑的「IM Teppanyaki」,現在午市分兩輪,套餐由三百多元一位起,到廚師發辦接近二千大元一位,我們取中庸之道,選擇四百多元的套餐,包括大蝦、鯛魚、牛肉、炒飯,吃得稱心滿意。




整個星級名單裡面,最雀躍的擺在最後講,我喜歡的中菜館「大班樓」,亞洲五十大餐廳第二把交椅,今年終於重奪失落九年的米芝蓮一星。




雞油花雕蒸大花蟹配陳村粉是其招牌菜式,固然是必吃,上次吃過的樟木煙燻鵝,令到席上所有食友津津樂道,光顧了十年,沒有一次令我失望的好地方。

待疫情一過,兌現早前的承諾,在此擺兩圍,男人大丈夫講過要算數;現在貴為了一星食肆,訂位的難度就更加大了。




正閉門裝修,下個月重開,近年成為米芝蓮餐盤餐廳的「Involtini」,今年保住隻碟,個人當然想他們有朝一日,成為星級食肆,與他們的師傅Bombana看齊,但未來的事無人知,現在只放眼屯門的分店,有沒有辦法給我兩個位食個晏?


奔之食堂:荽牛

$
0
0


小菌約食飯,她說正在研究牛肉麵落重荽的可行性,找我試試有甚麼意見,又一次來到尖沙咀Duty Free的「奔之食堂」。

久不久都會用外賣app叫餐,位置近我公司,很快便送到,藉牛肉麵一解現時去不到台灣之愁,還有排骨飯也不錯。

有次早上來吃個早餐,一心試其菠蘿油,但遇上當日沒有供應,再吃雪山叉燒包,水準足以屌打全盛時期的「添好運」。

今次還是沒有菠蘿包,專心食荽吧!



眷村牛肉麵,原本應該加酸菜,現在以芫荽來代替,紅燒的湯頭濃郁,憑著芫荽的助力,變得更加清香;當然反荽之士,見狀會怒罵是臭荽牛肉麵,總之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啦,你不喜歡的話,又無須去對吃荽的人作出攻擊。

(芫荽牛肉麵,照原價加$5,如果想無限任加,再加$5,有無得諗。)一邊咬住芫荽,一邊對小菌說。


眷村牛肉卷蔥餅,加入了芫荽與蔥同行,實力大大加強,味道變得更香。

香港芫荽黨群組,現在已經有大約三萬二千個會員,小菌早前更二次創作了一首歌,表露對芫荽的喜愛(抑或係對反荽黨作出反擊?),啃著我心愛的芫茜 ,你們聽過未?

遲少少待限聚令放寬,起碼開放返四個人一枱,晚市重開的日子,拉埋芫荽黨好惡死的管理員LHY,一齊食好荽。


《啃著我心愛的芫茜》 


奔之食堂:尖沙咀廣東道28號力寶太陽廣場LG樓LG07-08號舖

鐵板燒·鑄I M Teppanyaki and Wine:生日星級鐵板燒

$
0
0


連續五年得到米芝蓮一星之榮譽,大坑的I M Teppanyaki & Wine,是全港唯一一間有星的鐵板燒,那些在香港多年的老字號,也不是它的對手。

今年度米芝蓮發佈會前兩日的中午,我請友人KL在此吃午飯,預祝她的生日。

晚市禁堂食未知幾時完,鐵板燒沒可能做外賣,除非餐廳賣起便當就另計,僅餘的午餐時段,要分兩輪,我們幸運地撲到中午十二時入座的時段。




午市套餐的價錢,由最便宜的$380起,去到omakase的$1980,我們選擇$480的精選午餐。



當天莫師傅在,但在另一張枱,由另一位師傅服務我們。



前菜是三文魚子茶碗蒸,恰到好處的質感,軟滑香甜的蒸蛋,以三文魚子的鹹香作提味,誠為美好的開始。



師傅手勢純熟,三兩下把大蝦拆頭取膏,在鐵板上的大蝦,與蝦膏製成的醬汁融合,香氣四溢,又爽又甜。




甘鯛魚以煎焗的形式處理,畢挺的魚鱗熠熠生光,入口酥脆可口,輕盈而不膩,魚肉肥美油香細緻,配上香滑的忌廉汁,像塗上lotion般添上嬌嫩。



薄燒牛肉加蔥花,要烏冬嘛?

不用了,嫩滑的薄牛肉片,蔥花的惹味,已經很夠,留肚食炒飯啦。







粒粒通透,香噴噴的炒飯,加漬物,炒芽菜,麵豉湯裡面有肥美的蜆肉,最後甜品只有雪糕,或選擇咖啡,抱歉沒有生日蛋糕。

不錯的鐵板燒經驗,看看有沒有機會再來,一試晚市的omakase。

執筆之時是KL生日正日,祝身體健康,事事順利。

鐵板燒·鑄IM Teppanyaki and Wine:大坑銅鑼灣道134號地下



熊拉麵:蠔拉麵

$
0
0


早前佐敦廟街一帶封區,受影響的並不只是在封閉區域的居民,外圍的商戶,也不好過。

澳牛早已洞悉先機,拉閘休息數天避疫,其他的沒有本錢說休就休,打開門口,一樣處於捱打狀態;我在封區第二日的中午經過白加士街,平日生意很好的食店,變得門堪羅雀。

包括熊拉麵,眼見一個客人也沒有,但當時我選擇到對面開餐,相隔一個星期,來吃碗拉麵。

期間限定的款式,廣島蠔豚骨拉麵,對我是非常吸引,懂我者也知道,小弟對蠔的抵抗力是極低。

像月前在拉麵陳的金所,一記蠔之重拳,隨即倒地。




賣$98一碗的廣島蠔拉麵,包兩隻蠔,一塊叉燒,加多$10,多兩隻蠔。




當日侍應說:(我哋啲蠔來貨有問題,大隻咗,四隻改三隻好唔好?)

我無異議。




上一次來,我吃的是魚油撈麵,五年前首訪,正值寒流襲港,當時的豚骨拉麵,對我而言是味道偏淡,再度重遇此湯底,較以前濃厚,鮮而不膻,入口香滑,但未去到重到黏口的地步。




飽滿的廣島蠔,質感juicy,其鮮美與豚骨湯底,理所當然地走在一起;加些辣菜酸菜同吃,味道的層次感更加豐富。




叉燒質素正常,鬆化不散。




麵條有分兩種,細麵與中太麵,我揀後者,硬度要硬就硬。




四平八穩的表現,沒有上年夏天的魚油撈麵般驚喜,說到想在佐敦吃拉麵,這裡始終是首選。

同聲同氣,出品不差,價錢合理的三個條件,足以惹來不少人支持,下一次的期間限定,會推出甚麼款式?

熊拉麵:佐敦白加士街8號地舖


天空酒廊:人在高處鐵板扒餐

$
0
0


往年臨近歲晚,總有不少公關邀請吃團年飯的機會,今年?只限二人同枱,晚市禁堂食,沒可能啦。

相識多年的如心酒店公關C,約我在荃灣吃個午餐,這個時勢,非常難得。

撇除自助餐,酒店的中菜,上年才試過,她提議上酒店41/F的天空酒廊,我即刻上網看看,原來剛推出鐵板扒餐,即是我們由細食到大的港式風味。

一行四人,分兩張枱坐,高處的窗外,天朗氣清,二月初的氣溫回暖,我與另一位朋友F先生,皆只穿上短tee赴會;見到有人仍穿羽絨,感覺有點奇怪。

這餐午飯,就是以天氣來打開話題,公關C隨即又問我:(幾時到你過英國?)

現在時勢,一年見到一次,算很好了。




二百多元的美國安格斯牛扒餐,放諸老牌豉油扒房,或會覺得很貴,但換轉在酒店的話,整件事變得合理。


剛焗起的餐前麵包,熱辣辣鬆軟可口,頭盤在沙律與洋蔥湯二選一,我取後者。

豉油扒房的餐湯,通常只有紅白二色,羅宋湯與忌廉湯,鐵板扒跟洋蔥湯,應該是我第一次試,味道不俗。


熱燙的鐵板扒,送上我面前,侍應叫我拿起餐巾,淋上黑椒汁,白煙與沙沙聲隨之而出,這是小時候最期待的一幕,有得去鋸扒的喜悅;長大之後見識多了,有機會去高級扒房豪一餐,漸漸地忘記了純真無邪的初心歲月。

以前偶然去土瓜灣的「哥登堡」,但被發現為藍店之後便與它斷絕來往,酒店格局當然用較好的材料,粗切的薯條質感豐厚,配菜謝絕三色豆,番茄juicy,蘿蔔粒,西蘭花爽甜;主角美國安格斯牛肉,並非港式的梳打牛,肉味沒有想像中濃郁,全靠濃惹的醬汁,收復了失地。



甜品為芝士餅,還包一杯餐茶。

公關C:(今次約你食飯,主要係送年糕俾你。)



過得不易的鼠年,你我也要繼續努力,牛年再見。

天空酒廊:荃灣楊屋道8號如心海景酒店暨會議中心41樓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我的MEWE專頁:https://mewe.com/p/猛烈南瓜在飯桌


蘇格蘭: 山光水色美而秀@Aberlour Distillery

$
0
0



在Speyside的最後一天,從下榻的Highlander Inn,沿著River Spey旁邊的小路,步行至Aberlour,大約半小時,當日天色陰暗,氣候涼快但沒有下雨,一件冷衫已足夠。

目的地是Aberlour Distillery,蓋爾語的意思,Aberlour是「潺潺小溪之口」,這裡的山澗溪流,成就了酒廠的140年光輝歲月;我很喜歡它們的a'bunadh,向創辦人James Fleming 致敬的Cask Strength,充滿馥郁雪莉風味的出品。

因時間關係,我只參加基本的酒廠tour,首先在酒廠的精品店參觀,有不少酒廠限定的威士忌在此發售,最可惜是我的行李接近爆滿邊緣,其後還有兩程廉航要坐,保險之計,唯有望酒輕嘆。


首先,酒廠的領隊,先奉上每人一杯Aberlour 12yo,作為歡迎酒,從牆上一幅幅溪流的照片,作為酒廠旅程的開始,年輕的女領隊自我介紹,她上兩代的長輩,已經在此工作,可說是留著Aberlour的血液呢。





身處山光水色美而秀的地方,釀製威士忌的水源,就在旁邊流過,一直是酒廠的大動脈;它們用的大麥,就在附近的麥田,自給自足不假外求;酒廠年產380萬公升,就是靠兩對pot still;值得一提,參觀酒廠內部,是嚴禁拍照,領隊打趣地說:(用手機的話,小心爆炸。)當然大家都知道她是說笑,但這就是酒廠的規矩。


去到外面的Warehouse門口,我心裡面正在想,裡面有多少橡木桶,正在沉睡當中,或許我要參加更加深入的tour,才能揭開它的底藴。





去到最後環節,坐在品酒室,一共有五款酒,放在我面前,顏色透明是new make,這是最能赤裸裸呈現酒廠的風格,大約70%的強度,充斥著水果的香甜與酒精的辛辣,淺嚐好了;Aberlour最為人熟悉的,就是雙桶合璧,波本桶與雪莉桶通婚,首先試兩款12 yo,一款是波本桶,一款是雪莉桶,各自先行表述,各自各精彩;Aberlour 16 yo則來得更深入,安逸的溫暖感,突然的一記辛辣,像冬日吃薑餅,再喝一杯暖酒,無言解開了我寂寞般男人的浪漫;A'Bunah就不用多說了,始終是我的至愛。

酒廠旅程完結,乘坐巴士回旅館,本來稍事休息一會,下午向麥卡倫進發,但是遇上強風,最後選擇留在旅館的威士忌吧,一邊飲一邊趕稿,與意大利女酒保搭起訕來。

果然天有不測之風雲。



回到香港,發現家中酒櫃裡面的A'Bunah,仍未喝光,聽著我喜歡的唱片,林憶蓮的「野花」,品嚐此佳品,不謀而合。


原文刊登在Wine Luxe 2021年1/2月號

Aberlour Distillery

Banffshire, A95, Aberlour AB38 9PJ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我的MEWE專頁:https://mewe.com/p/猛烈南瓜在飯桌

Brew Bros Coffee:二月某日飲咖啡

$
0
0


又與好友午飯,他提議地點最好在西區。

我:(不如又去保德街?)

沒錯,我們上次一起在Dreamer Cafe,夢遊石塘咀。

今次選擇對面路口的Brew Bros Coffee,年廿七的下午一時三刻,不用等位,倘若在周末周日的時間,是兩個不同的光景。

今年第一次見面,例牌互問近況,網絡安全隱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,好些朋友已不常,甚至已放棄了其社交平台,如果想傾計,直接約見面吧,尤其是現在時勢,有事無事都要能想見,在最難過的時候圍爐取暖。

二月某日我和某人在某地,討論要點沒法記起。

沒有特別的目的,純粹想見面。

只記得談起,某齣影片怎樣優美。

我:(第一次自己同朋友去戲院睇戲,啱啱三十年前,整蠱專家、飛鷹計劃、縱橫四海,全部睇晒。)

友人:(無記錯嘅話,縱橫四海喺巴黎拍,好靚。)

我:(同時係鍾楚紅最後一部主演嘅電影。)

友人:(我想搵返佢嗰套星際鈍胎。)

我:(哈哈,我有DVD!!!)




我杯Latte此刻送上,但他的咖啡仍未到。

友人:(食咗嘢先叫。)

咖啡店的午餐,主要是三文治之類的選擇,黑板寫上是日精選:千層麵,我對它更有興趣。



一百廿多元的主菜,價錢已包咖啡,茄醬與千層麵始終是最佳拍檔,酸與甜的平衡恰當,份量頗足,起碼對我此般麻甩佬而言。


友人的Poached eggs and smashed avacado on sourdough,bacaon,賣相大堆頭,沙律菜、水煮蛋、煙肉,把牛油果重重包圍,我沒有試,但友人面部的表情,已道出其味道不錯。

今天這一切內容和意義,記憶將它登記編作某年某一日。

談談今年動向,今日不知明天事,太遠的不想了,幾時可以無條件地飛?不想了。

過了年才算。

現在連入戲院看電影,晚上出外吃餐飯也不能。

我們異口同聲:(喺外面食晚飯呀!)




Latte喝光,就喝水;扯到另一個話題,我不太懂,你眼望我眼,於一剎那間報以一笑。

每日如是。

Brew Bros Coffee:西環石塘咀保德街1號地舖


倫敦:正月day out Northampton買鞋記

$
0
0


新年禁忌多多,初一不能洗頭,不能洗衣,掃地倒垃圾,但我沒有理會,照做可也,多年如是。

友人K兄在我的Facebook留言:(我經常在農曆正月買鞋!)

一言驚醒,想起上年今日,即是情人節,農曆正月廿一,早上從倫敦出發,坐一小時火車到Northampton,專程到這個小城,目的是甚麼?就是買鞋。

因為這裡是皮鞋之都,很多著名的牌子,直到今天仍然Made in Northampton。

Northampton,如果是大陸或台灣,會稱之為北安普敦,但是香港稱其為諾咸頓,它們有隊球會,現正在英格蘭第三級聯賽角逐,綽號叫做The Cobblers,可想而知,造鞋行業是代表著Northampton。

當地每間鞋廠,都有Factory shop,鑒於銀両有限,John LobbEdward Green望都唔敢望,Tricker's的出品非我所愛,我本身已經有三對Church's,唔爭在買多一對。



從火車站步出,向右行大約六、七分鐘,便到Church's的Factory shop。

正常的款式,大多數半價,二百多鎊一對,有不少瑕疵品,價錢低至五、六十鎊,不是鞋頭花了一點點,就是左右腳的尺碼有偏差,你接受得到,便買。



遇上Factory shop的精選特價品:chukka boots,原價400鎊,特價90鎊,而且可以退稅,身上剛好有足夠現金,當時英鎊對港幣大約1:9.4。

難得有我size,梗係即刻磅水啦!





下一個目標:Crockett & Jones,根據Google map顯示,要坐巴士去,但我選擇行路,順便欣賞一下這個小城市,反正時間充裕。




每個星期只開兩天,逢星期五、六,當日是星期五,下午一點半開門。





早了半小時抵達,先到附近的咖啡店,飲杯咖啡,記得部落客好食到彭彭聲對我說過,他之前也來過買鞋,說鞋廠外面的咖啡店,其出品不錯。

我想他是說這一間吧。



臨開門前十分鐘,回到鞋廠門口,已經見到幾個人在等候,有些是日本人。

各式鞋款,以尺碼來排列,一目了然。

價錢大部份200鎊一對,有些便宜一點,香港Tassels偶然有做折扣,最平見過三千幾。




左試右試,最終揀了Single monk strap,無瑕疵,可以退稅。




近期不時在網上看英國的樓盤,此城的兩房單位,最便宜由幾萬鎊起(淨樓價,未計其它雜項),距離倫敦又只需要一小時的車程,可以考慮一下,未來在此安身立命的可能性。

但我恐怕會買鞋買到破產都似。


Da Filippo Trattoria:海港城新意味

$
0
0

沒有了遊客的海港城,加上晚市禁堂食的效應,環境的確冷清了不少,然而去到中午食飯時間,上班大軍一擁而至,就是全日最熱鬧的時段。

近中港城的一邊,有間新開的意大利餐廳「Da Filippo Trattoria」,大廚是由意大利過來的米芝蓮星級大廚,這裡賣的卻是較為親民價錢的意大利料理,百多元一個意粉與薄餅的級數。

公關朋友M約我過來試菜,限聚令只能夠二人一枱,M提議我叫多位朋友陪我,平日中午時間,誰能與我一起共晉午餐呢?

格局casual,倒也想起已結業的Jamie's Italian,中午一點的黃金時間,差不多全場爆滿,友人LL姍姍來遲,我先飲住咖啡等。


到底大廚是何許人?雖然可以Google,但我也不厭其煩介紹一下,來自拿玻里的Andrea Alimenti,於當地連續二十年得到米芝蓮星級名銜,亮麗的履歷表,帶到來香港的並不是甚麼fancy的味道,而是意大利傳統的家庭風味。


龍蝦湯並非法國的專利,意大利的龍蝦湯,干邑香不及法國的重,龍蝦的鮮味突出,以麵包粒佐之,豐富的頭盤。


意粉是自家製,首先一會其Carbonara,醬汁盡掛在煙韌的麵條上,味道不俗,但與我心目中最佳的出品,始終有距離;蛋汁濃一點的話,就最好。


海鮮意大利飯選料甚佳,蝦、青口、蜆,皆是新鮮貨色,飯粒al dente,配合濃鮮的海鮮醬汁,顯出其上佳的質素。


名字搞鬼的pizza:「情人眼裡出肉肉」,用上五款火腿,Parma Ham最搶鏡,Spicy Salami添上一點辣,Pancetta的油脂香錦上添花,薄而脆的餅底,還有Mozzarella芝士,食肉獸大件頭放入口,只欠一杯啤酒。

搞鬼還搞鬼,但始終有個譜,你試試要求大廚在薄餅上加菠蘿,看看他會否拿起把刀劈開你九碌?


甜品兩道,百利白朱古力意式冰糕,與Tiramisu,前者的奶酒香味明顯,冰糕的質地是軟與硬之間;後者面頭的咖啡粉,一聞,強勁到我差點打噴嚏。



執筆之日,是晚市重光前一晚,以這個價位與出品質素來計,應該會吸引到不少食客,希望它不要像以前鄰居Jamie's Italian般曇花一現。

Da Filippo Trattoria:尖沙咀廣東道21號海港城港威商場3樓3203-3204A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KINTARO LAB 金所:晨早排隊食吞拿魚

$
0
0


最近有兩間食肆,因為大清早已經有食客,在門外排隊等候,成為一時熱話。

長沙灣那一間茶餐廳,其沙嗲牛肉麵被某關注組的網民吹捧,惹來大班人慕名而來,天未光就開始排隊,後來關注組的網主,更在該茶餐廳接受CCTVB節目主持人訪問。

為了一碗沙牛麵,披星戴月出門口,真的好吃到如此誇張嗎?大把地方賣沙牛麵,梗有一間喺左近,做得不錯的,大不乏人。

拉麵陳的「金所」,賣完拳頭生蠔之後,現在推出由日本豊洲市場,直接運送過來,未經急凍的吞拿魚,因為要新鮮即食不能放得太久,其吞拿魚在前一晚才送達,所以每天要在早上八點開門營業。

全港只此一家。

很多人去日本旅行,晨早到當地市場大吃特吃,是必然的行程;掛上豊洲市場之名,聽到已經流口水,大家餓了日本市場之味已久,當吞拿魚一出,旋即成為熱潮,去到早上十一點左右,所有吞拿魚已售完。

排頭位者,早上六點多已插旗登陸,我就八點半左右到達,結果也等了一個半小時才能入座。





店員提醒是日沒有海膽,沒相干,我的目標已經落在中落ち、赤身、中Toro、大Toro丼,$298一客,包括麵豉湯與漬物。





中拖羅大拖羅的味道,是意料之內地佳,油脂滿載,鮮香四溢,赤身質感嫩而實在;中落ち即是與吞拿魚骨相連的肉,刮成薄片上,魚味濃入口嫩滑。

跟丼飯上的一小碟醬油,略加少許已夠,山葵我始終不能承受太過重,吃少少打幾個噴嚏,店員見狀,還問我是否身處的位置,令到我鼻敏感,需不需要調位。

(我是坐入門口左手邊的卡位,一個人霸佔四人枱。)




一魚四味,盡在一丼,讓自己置身一趟味覺上的快感飛行,也能慰藉未能外遊之愁。

KINTARO LAB 金所:大角咀利得街52號地下



嘉寶漢堡2.0:漢堡再發育

$
0
0


就算個市幾差都好,一樣有人可以發到圍,同聲同氣有質素價錢相宜,集合三大條件,對住尖沙咀金巴利道三角公廁的「嘉寶漢堡」,上個月由細舖搬大舖,進駐同區的寶勒巷。

原本位置非常就腳,現在要稍移玉步,外賣自取就難了,現在晚市堂食解禁,收工過來慢慢食。



以前店舖很小,繁忙時間排大隊,叫外賣也要等一段時間,新舖面積幾何級數增加,見到有兩款on tap啤酒,但看到餐牌寫住稍後時間才推出。



照舊一個漢堡,另加$16,一款小食與汽水,款式沒有改動,牛、豬、羊、蝦為主角;以往最喜歡烤菇芝士牛肉漢堡,記得在舊舖年代,有段時間經常吃不到烤菇,後來上了軌道才能得嚐所願,juicy的大磨菇與半溶的芝士,鬆軟而肉味濃的漢堡扒,加上新鮮的生菜,軟熟有彈性的麵包,價錢對得起其質素有餘,早已取代了小時候的雙層牛肉巨無霸,食到內心笑哈哈的滋味。

這天吃到的烤菇芝士牛肉漢堡,味道依然,沒有走樣。

薯格香脆可口,沾上蛋黃醬,是我喜歡的口味。


是拉差芝士蛋豬堡,焦點在惹味的是拉差醬身上,連同芝士的香濃,主宰了這個漢堡包的味道。


配炸燒賣是有點港西合璧的玩味,正常來說吃炸燒賣要灑些椒鹽,我卻沾蛋黃醬吃,效果也不錯呢。

期待再來的時候,可以一邊飲Little Creatures啤酒,一邊吃漢堡包。

嘉寶漢堡2.0:尖沙咀寶勒巷9-11號和益中心地下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1986地道越南餐廳:馬頭角道逆市小陽春

$
0
0


土瓜灣馬頭角道,九龍城道與炮仗街之間的51至55號的地舖,之前無論開甚麼食肆,一直門庭冷落。

踏入2021年,開始有所變化,黃店「齊柏林熱狗」進軍55號,第一日營業,已經逼爆門口;51號的黃店「甜甜味」,一直默默耕耘,中間53號的舖位,由「1986越南餐廳」接手,於農曆年之前開業。

結果帶旺了這一帶。

最近齊柏林的人潮開始減退,越南餐廳有後來居上之勢,甜甜味亦應該因此而受惠,帶動了生意。

年初四的中午,先來吃一碗生牛肉粉,$68,外賣自取的話,有八折。



我一向認為,生牛肉粉要即食,外賣的話就失真了。

牛湯味道濃郁甘醇,但鹹了一點點,河粉順滑不黏,牛肉嫩滑無渣,油炸鬼如果成條另外上,那就更加過癮了,若可以的話,我不介意加錢;小碟是浸在醬油裡面的蛋黃,店員建議配牛肉吃,沾上蛋汁之後,更加香滑;另外的越南香草,隨你喜歡加不加。

鹹度減低一點的話,不輸蝕其他地方,當然與我到訪過兩次,灣仔的「XUAN」,始終是有距離,但想到後者賣到百幾銀一碗牛肉粉,輸得心服口服。




蟹膏金邊粉,外賣自取回家,湯與檬粉分開,正價與生牛肉粉一樣,雖然外賣打八折,但是眼見的份量也不少。



蝦肉、肉卷、香菜扎卷、番茄、西洋菜,與及主角蟹膏,把蟹湯倒進檬粉,蟹膏與湯底混合之後,濃郁鮮甜自然不混濁,爽滑的金邊粉,盡吸湯底的精華;配料之中,香菜扎卷較為特別。

我喜歡它,多過生牛肉粉。



烤豬肉撈檬粉,酸汁味道恰當,裡面兩粒鬆軟的肉丸,加上鬆化香甜的烤豬肉,連越南香草一起吃,很開胃。




因為感覺不安心,午市維持二人一枱,晚市繼續只做外賣自取,作為街坊,當然會繼續支持,下次試法包與其他越式小吃。

1986越南餐廳:土瓜灣馬頭角道53號安寧大廈地舖




Paper and Coffee BU:跨區外賣焗豬扒飯

$
0
0


講起焗豬扒飯,有平有貴,每個人都有自己no 1之選,我經常把君悅酒店「Grand Cafe」的出品掛在口邊,友人N小姐則唱反調。

她提到其中一間出色的焗豬扒飯,中環某高級中菜館,但因為與我立場迴異,應該沒有機會一試了。

灣仔的「鋒膳」,其焗豬是不少人的心頭好,聽說只限午市供應,與它暫時未有緣份;連鎖快餐店的不說啦,你還會去美心嗎?

日前見到「Paper and Coffee BU」Facebook,宣佈推出外賣焗豬扒,用上西班牙粟飼豬,價錢只賣$58,由「糖水雄」負責跨區外賣,運費多少?

$10!

有一晚其車隊外賣點,就在我家附近,即刻經whatsapp留名兼過數先。

以外賣盒來講,賣相算靚仔,用上兩款芝士:Mozzarella與車打芝士,一白一黃,加上紅色番茄醬底,卻有種鬼佬鴛鴦飯的印象。

番茄醬的甜,由蘋果賦予,平衡其酸度,給它一份自然的甜,還隱約有種焦焦地的味道作點綴,莫非是加了咖啡?

大家都應該知道,它們是Brew Note的兄弟。

番茄粒juicy,西蘭花爽而不老,用到燒南瓜來做焗豬配菜,記憶所及是第一次見。




主角西班牙半肥瘦梅頭,夠件頭啖啖肉,味道又香又甜,爽口多汁,若有樣學樣,跟君悦焗豬的偏向Veal Milanese做法,揼到扁晒,那就未必吃得出西班牙豬的個性了。




炒飯底最大驚喜,就是用日本珍珠米,粒粒分明圓潤,吸收了豬扒與醬汁的靈氣,吃罷我真的猜不透,賣到$58那麼便宜,有得賺嗎?

很難想像再以相若價錢,在其他地方吃焗豬,教我以後怎回頭?

做素菜又得,做威靈頓牛又得,做粟米肉粒又得,焗豬扒飯的水準不比酒店出品下去,葉師傅的確是一位高手。

始終未有機會試他的羊腩煲,留待年尾跟進。

PS:外賣的話,要視乎糖水雄跨區外賣的時間表,或者,直接去浸大自取。

PPS:詳情可以留意糖水雄Paper and Coffee BU Facebook

Paper and Coffee BU:浸大善衡書院邵逸夫樓4樓 


Caprice:王子復仇記

$
0
0


原本在上年十二月中的一餐飯,因為晚市禁堂食之故,延至上個月中下旬,當政府宣佈重新開放晚市堂食,搞手N小姐即刻訂枱,於四季酒店米芝蓮三星餐廳「Caprice」的廂房裡面,上演一幕王子復仇記。

在此開局的原因,就是友人C曾經在此有過不快的用餐經驗,N小姐聽罷即刻召集幾位圍內朋友,借題來晚飯,當時計劃品嚐白松露菜式,十二月正值時令季節,可惜晚市禁堂食,無辦法啦。

二月中,春回大地,白松露退下火線,N小姐交由餐廳大廚Guillaume Galliot發辦,把其$1980 + 10%的菜單改頭換面。


午市還會穿得輕鬆一點,晚市就自覺地披上blazer,N小姐隆重其事,特別帶了一瓶1988年滴金出來分享。

(如果喺Caprice Bar飲嘅話,起碼$700一杯,我諗住用嚟配鴨肝。)N小姐說。



廂房外面是維港風光,未開餐個個都在窗前擺pose影相,別人成雙成對,我還是不有樣學樣了,哈哈。

一共六道菜,餐前的麵包與牛油,始終不令人失望,但記住不要吃得過量。



法式鴨肝凍批配鴨肉清湯啫喱及蜜棗,面頭鴨湯的清鮮精華,凝固成為燦爛的晶瑩,與軟滑甘香的鴨肝的組合,有始又有終,蜜棗的甜,再來一杯滴金,輕易地墮進甜蜜的漩渦。




把魚肉打成慕絲,在面頭放上魚子醬,菜葉包住貝殼類海鮮,細滑的慕絲滿載魚肉鮮香,魚子醬的鹹鮮,升華了味道至幾何級別,精緻香滑的香檳汁,造就了色香味俱全的「法式魚肉慕絲伴海鮮及特級魚子醬配香檳汁」。



第三道菜同樣是魚類菜式,時令鮮魚伴香烤芒果配北海道海膽汁,點菜之時,侍應問在座各人:(有邊個唔食芫荽?)

我:(我作為芫荽黨黨員,多多都要。)

這道菜的魚,以完整的面貌示人,纖細的質感,魚油魚鮮生香,甜美滑溜的北海道海膽汁,成為了魚兒最強的後盾,還未算,至於芫荽在那裡?

切碎與青蘋果粒混合,放在魚肉上面,芫荽的芳香與蘋果的甜,再咬一口烤芒果,那份美妙的感覺真的不得了。



有機黃油雞伴紅菜頭、石榴、磨菇意大利麵捲配芥末汁,嫩滑得彈破的黃油雞,結合了紅菜頭的甜與石榴的酸度,出奇地來得平衡;芥末汁添上一點點辣, 意大利麵捲亦做得很好吃。

聽說Chef Galliot做意粉亦有一手,番茄意粉是其撚手之作,但不是太多人會叫的一味,聽罷已經流口水。


甜品之前是芝士拼盤,外藉經理把芝士車推進房內,各式法國軟硬藍芝士紛陳,我心裡面大叫:(我全部都要!)


由經理發辦,兩個人分享一碟六款芝士,N小姐說對芝士興趣不大,結果我一個人獨吞,喝住紅酒來吃,滿足感由本能地摸著隆起的肚而出賣!


吃的時候,配以法國蘇玳的蜜糖,再度添上新鮮,個個都問這瓶蜜糖在那裡有得賣。


飯局的中段節奏有點拖慢,去到甜品時間,已接近晚上十點的死線,上得急吃得急,喝杯Four Seasons blend tea亦要望住腕錶做人,有點美中不足。

這是政府的好事。




已決定了下次再訪Caprice,就在下季英超球季,愛華頓作客晏菲路當日,如果開早場,食午餐,開凌晨,食晚餐。(希望到時唔好再禁晚市堂食)

點解?因為當晚吃罷這餐米芝蓮三星之後,己隊作客打破廿二年不勝魔咒,似乎Caprice帶給我好運?

有時候,我都幾迷信的。

Caprice: 中環金融街8號香港四季酒店6樓

令和鍋物酒場:生日食荽鍋

$
0
0


旺角的「令和鍋物酒場」,一早袋進我的飲食名單裡面,同聲同氣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,芫荽菜式,才是重點。

最近它們在尖沙咀厚福街開分店,試業期間,食物八折,清酒半價,非常好deal;上星期友人YH約我食生日飯,我提議來這裡食好荽。

我劈頭問友人YH一句:(你食唔食芫荽?)

YH:(食呀。)

那就好了。




黃昏六時一刻來到酒場,第一件事,在清酒櫃裡面揀酒,當然全部半價,折後最便宜二百多元一瓶720ml,是窮L也能負擔的價錢,友人作東,我就不好意思揀瓶太貴,平平地飲,大家一樣開心。




兩個人一個芫荽鍋,正價$268,有雞肉,與及雜菜籃,送上枱面,眼見份量也不少。





一片綠油油的鍋,散發出很濃烈的芫荽香,把嫩滑的雞肉灼到熟,有點像老外的香草醬配白烚雞肉般健康;加埋雜菜,不油又不膩,理應很喜歡吃得有營的人,但是芫荽實在非人人可接受呢。

吃到一半要湯,芫荽香並沒有被沖淡,味道從一而終。



一鍋到尾就有點寡,另外叫了芫荽豚肉卷,油脂香與芫荽的清香,剛柔並重;燒牛舌軟熟可口,略略調味,不須多花款,真情流露。

烤左口魚邊,熱力逼出魚油,爽口甘香。



一人一杯highball,一瓶半清酒,明顯未盡全力,就住就住飲,大家第二日早上也要上班嘛。

謝友人請客。

令和鍋物酒場(尖沙咀店):尖沙咀厚福街9號豪華閣1/F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桃里:生日食點心

$
0
0



友人B小姐從墨爾本回來,隔離期過後,即刻約我午餐,地點在尖沙咀,我提議去千禧新世界酒店的「桃里」。

這裡也是其中一個,將來疫情過後,開飯局的地方,菜式或不及其他酒店中菜廳般fancy,最大優勢是長期有七五折優惠。

只要你是持有酒店的嘗薈卡。




當日眼見差不多坐滿客,看看餐牌,原來飯店最近有個推廣,$320+10%,任食指定點心,頭盤,飯麵,甜品。

我本來已謝絕自助餐任叫任食,當然你可以好有型散叫$68一款點心,但是友人請客,一個價錢,超過十款點心可揀,反正水準一樣,因應自己的食量才叫,破戒一次啦。


桂花蜜汁叉燒,我嫌乾了一點點,青瓜白背木耳,爽甜開胃。


口水汁牛孖筋,濃香惹味的口水汁,完全與牛孖筋融合。


每款點心,以兩件為單位,晶瑩鮮蝦餃的外表沒有破損,厚薄適中的外皮,裡面是爽甜的蝦肉,肥豬肉,與及筍尖,規格做到足。


燒賣質感鬆化,味道香甜。



煎藕餅、燒汁百花煎釀茄子,功夫紮實。


在點心一欄屬於頂點級別的蟹肉灌湯餃,實際上是浸湯餃,但是湯鮮餡靚,就算不是我的心水,以這個價錢來算,真的沒可能投訴了。



京蔥牛栢葉、鮮奶洋蔥蝦春卷,正正常常。




蔬菜二揀一,上湯蒜子浸翡翠苗,湯清菜甜;酒店出品的老火湯,足料沒有揸流攤,櫻花蝦臘腸炒飯,粒粒通透乾身不油又入味。




生日要食麵,薑蔥叉燒撈粗麵,味道不是頂級,但麵條拉到很長,欲斷難斷,果然是長壽麵,好意頭,哈哈。

除了有優惠之外,環境不錯,坐得舒服,更有個海景睇下,難怪生意興隆。

桃里:尖沙咀麼地道72號千禧新世界香港酒店2樓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Lucciola Restaurant & Bar:生日新意味

$
0
0



記得上年的生日,友人KL竟然約我去米芝蓮兩星級餐廳,主打懷石料理的「柏屋」,實在受寵若驚,雖然之前我已經去過兩次,但是有人請客,我當然不會介意去第三次啦,哈哈。

今年,她問我想去那一間餐廳。

最先我是提議去一間黃色扒房,可是該扒房不安心,晚市暫停,而且友人去過,說水準只是一般。

不如找一間大家都未去過的地方,上年十二月開業的酒店,夏利里拉家族的The Hari,有兩間餐廳,最終我揀了意大利菜 - Lucciola Restaurant & Bar



經過書卷味重的酒店大堂,踏入餐廳大門,以綠色與黑色作為主要色調,帶著濃厚的上世紀二、三十年代的當代摩登,放諸今天則成為了古典的風格。


餐廳提供的口罩套,紳士坐上穿梭機的圖畫,登時想起小時候的兒歌:(一飛沖天去,一飛沖天去,小小穿梭機。)

餐牌裡面提供的菜式,沒有太多花巧的創作料理,根據網上有關該餐廳的介紹,主廚Francesco Gava的理念,是把意大利的傳統風味帶給食客。



Wine list內的by glass選擇,最便宜的不用$100已經有一杯。


吃過餐前麵包,迎接第一道頭盤,Il Carpaccio di Manzo,薄和牛片來做Carpaccio,肉質細緻,味道帶著脂香,dressing是冠以酒店的名字Hari sauce,顯出其自信,此醬汁微酸帶香滑,的確有平衡和牛的油脂,而且令人開胃之妙。


Scampi al Forno Olio e Limone,檸檬汁、橄欖油焗小龍蝦,道理卻與我們常吃的蒜蓉開邊蒸蝦有點雷同,當然風格大不同,檸檬的清香,提升了小龍蝦的鮮味;重點在於蝦膏,揉合了檸檬與橄欖油,更加滋味。


Cavatelli al Granchio, Limone e Zafferano,阿拉斯加蟹腳與手造Cavatelli,用牛油、番紅花、檸檬製成醬汁,煙韌實在的麵條,與此醬汁很夾,蟹腳肉厚味鮮,但未能融入麵條,好像各自各精彩般似的。


I Tonnarelli Cacio e Pepe,主角是Pecorino Romano,一隻很有強烈個性的羊奶芝士,其味濃而帶咸,配以自家製的麵條,除了芝士之外,只用黑椒調味,作為喜歡吃濃味芝士的我,與此道菜一拍即合。



主菜是La Tagliata di Manzo Americano,特級美國肉眼扒,味道濃郁,質感鬆軟,碟底的火箭菜,連同肉汁與摩德納陳醋同吃,做足一百分的綠葉。

平日的晚上,餐廳差不多full house,只剩下近門口的把枱兩個位空置,環境頗為嘈吵,眼見四人同枱多過二人,似乎比較適合三五知己姊妹相聚,想浪漫地談心吃一餐,可能要到同一屋簷下的日本料理,或者直接上酒店房。

Lucciola Restaurant & Bar:灣仔駱克道330號The Hari Hong Kong 1樓

Viewing all 1807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