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猛烈南瓜在飯桌
Viewing all 1807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泰泰:泰撚鍾意香港的泰國菜

$
0
0


佐敦吳松街的泰國菜館「泰泰」,最近有不少朋友去過,一致好評,晚市重開不久,已經記得擇日去試。

台北朋友R小姐說請我食生日飯,既然餐廳位置大家都就腳,那就不作他想;經Facebook訂位,我順帶一問:(收唔收開瓶費?)

餐廳:(唔收,即管帶酒嚟。)

以前同區已結業的「拍板小館」,以免收開瓶費作招徠,成為了酒友熱門飯局的地方;我們都是威士忌人,當然自備軍火應戰。

飯店的老闆背景,可以上google查一下,原來數年前,我在某網媒的聚會,與他有過兩面之緣呢。


本來友人計劃在這兩年內,到蘇格蘭Campbeltown的Springbank酒廠學法,但是疫情關係甚麼也枉然,這晚我以該區的威士忌赴會,算是一解未能遠行之愁。

兩個人胃口有限,當日下午的米芝蓮三星午餐仍未完全消化,逐樣逐樣叫,不夠再加。


頭盤全是炸物,黃金入球很過癮,墨魚滑加鹹蛋黃炸成球,令我聯想起Scotch egg,香脆彈牙,墨魚滑味道鮮美,蛋黃甘香,沾上泰式甜酸醬,再以R小姐帶來的Speyside威士忌來配,其潔淨的雪莉桶風味,的確又幾夾。

(係個甜酸醬同威士忌產生咗微妙嘅火花。)我們一致認為。


炸蝦多士酥脆,乾身不油膩;炸魚餅亦香口惹味,魚味亦突出。


燒原條魷魚,焦香與醬汁香氣夾雜,彈牙的魷魚味鮮得直接,配我的Glen Scotia威士忌就比較好。

(呢支威士忌係Whisky Exchange周年紀念版,上年情人節嗰晚,我喺倫敦嘅專門店買,飲咗成年都未飲晒,今晚就乾咗佢!)兩杯到肚,豪氣干雲。



咖喱軟殼蟹,兩者分開上,另外叫碟薄餅來配咖喱,少少辣,但惹味又香滑,炸得香脆的軟殼蟹,件頭也不小,以薄餅撈咖喱汁的任務亦大功告成,一滴也不剩。



炒多碟菜,差不多了,甜品包括菠蘿糕、椰汁糕、蝶豆花糕,名符其實飲飽食醉。

可惜兩個人真的未能一一品嚐眾多菜式,不少人推薦的青檸燒牛肉,只能與它擦身而過,不要緊,來日方長,靜待限聚令放寬,坐到六至八個人一枱,即刻開局。

條件是每人帶一瓶酒。



餐廳的掛畫,寫住「我真係泰撚鍾意香港」,最驚訝是出自我偶像- 蔡瀾先生的手筆。

未來將會成為我其中一個飯堂。

泰泰:佐敦吳松街182號榮國中心地下B-D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
潮州人Ciuzauese:飲完咖啡食碗撈米

$
0
0


放假的日子,又去大南街附近找間咖啡店,一邊飲咖啡一邊寫雜誌稿,然後到唱片店買黑膠,好像是疫境下的生活方程式。

黃昏時間,吃個晚飯才坐巴士回家,想起已經有一年沒訪界限街的「潮州人」,得悉它們最近有份送餐去西九法院,原因不用多說吧,你知我知。

想念花膠米粉,今次轉個口味,要個撈米。




上年二月寫過的blog文,提及過希望有一天,與好友小寶前來,直到今天依然未能成事。

他有一次對我說:(我喺潮州人入面見到你,就係你之前幫果籽拍嗰條片,電視不停播住。)

頂。

現在食店裡面的電視,只是用來播歌,哈。



花膠蠔油撈米粉,份量不多是這裡的規格,新竹米粉纖幼如絲,條理分明,花膠夠件頭,爽滑不散,吸收了適量蠔油的味道,再把米粉撈勻吃,少食多滋味。

分開上的清雞湯,清甜不濁。



似乎每次來吃碗粉,前菜一定會叫隻醉蛋,習慣成自然。

吃罷埋單,巴士差不多到站,時間啱啱好。

這段時間,大家都艱苦經營,今次與老闆A緣慳一面,藉此對你說一聲:頂住。

潮州人:太子界限街12號A地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Aurora Fusion Restaurant:生日在亞士厘道看極光

$
0
0


今年生日學人Staycation,朗廷酒店以倫敦主題的住宿推廣,開正我嗰瓣,預計有排都飛不到,唯有望住間佈置得很英倫的房間,讓眼睛去一趟旅行,頂下癮。

當晚應該到酒店的米芝蓮三星中菜「唐閣」,吃一頓好慶祝又老一年,但我與好友選擇到附近亞士厘道的黃店,在石門打響名堂,在尖沙咀開分店的「Aurora Fusion Restaurant」。



既有日本料理,亦提供西餐,走fusion路線的餐廳,究竟我們應該吃甚麼好呢?

想起三年前的秋天,我們在倫敦「Hotel Cafe Royal」的餐廳裡面,吃壽司,又吃鴨巴甸牛,正式西日合壁,最好就不用煩,我兩樣都要!

但是當日在酒店已吃過一點甜品,生日蛋糕都切埋,兩個人就頭盤主菜各二啦,甜品就不用了。


精選漁夫沙律,上枱時才打開,煙燻的香氣逼人,材料有車厘茄、牛油果、八爪魚、三文魚、沙律菜等等,清新中又帶有那種smokey的煙霧瀰漫。


三文魚腩,純粹是好友想吃,非我主意,他吃兩件,我吃一件。


Duck confit就常見,Chicken confit還是第一次試,油浸黃雞配普羅旺斯燴菜,原隻雞脾的外皮脆口,其肉質卻不如鴨腿的實在,仍然保留著雞肉的嫩滑,底下的普羅旺斯燴菜,大家的話題又扯到去電影「五星級大鼠」了。


好友的慢煮紐西蘭羊架,色水嫣紅,質感柔軟,對想吃羊肉但怕羶的人,一定會喜歡;我就早已被歐陸羊寵懷,始終覺得味道還是後者的好。

人少少,未能享用餐廳的生日優惠,西班牙烤豬與斧頭扒,餐牌上的照片顯示賣相對辦,四個人來吹蠟燭的話就剛剛好。

隔離枱有一對女生,同樣來慶祝生日,閉門一家親,我們也贈她們一句Happy birthday,我呢?

低調低調,shhhhh。

Aurora Fusion Restaurant:尖沙咀亞士厘道35號地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ODEA:生日禮尚往來

$
0
0

 


上年八月,友人E小姐生日,我們在尖沙咀1881的The Steak Room午飯,當時晚市禁堂食,原定晚間吃澳洲牛,午市就只提供set menu,仍不減興致。

今次到我,E小姐禮尚往來,同一間酒店,另一間餐廳,走Modern French路線的ODEA,近期的下午茶,備受不少人追捧。

當然我們又是在午餐時段見面。



身處活化的古蹟下,懷舊的氣氛與當代藝術的圖畫,新舊交融,輕鬆而不拘謹。


四道菜菜單,每位$498,有些主菜要額外加錢,但是看看其內容,又真的感受不到法國菜的格調,感覺較像混合西餐多。


頭盤是蘋果木煙肉配牛油果及荔枝莎莎,半隻開邊牛油果上面,是一粒粒飽滿的煙肉,與及清新的荔枝莎莎,三種不同味道,巧妙地結合,賣相與味道皆對辦。


二道是烤薄切西冷配燒烤醬,倒也覺得是日本風味,與法國菜好像沒有關係。


E小姐的賓尼迪蛋配羅馬生菜,外表不錯,但我沒有試。


主菜裡面的烤虎蝦、烤美國牛柳,另加$98,朋友請客就不好意思點啦,就試試海鮮濃湯意粉。



煙韌彈牙的麵條,與此濃郁的海鮮湯是非常配合,用料亦新鮮,灑上松子粒,質感上層次豐富起來;E小姐的焗味噌比目魚,外表略帶焦黑痕跡,是鹹香的味噌,與此肥美嫩滑的比目魚,的確是個美妙的平衡。

甜品是雜莓金寶與芒果拿破崙,上枱時,E小姐見狀有點勢色不對,然後她著侍應過來。

E:(我訂位嗰陣已經講明係慶祝生日。)

因為甜品沒有生日牌與蠟燭。

我:(其實我都唔著重儀式感嘅,是但啦。)

E:(咁樣唔係幾好嘅。)

後來,餐廳補回一個生日甜品,可以許個願吹蠟燭,我就沒有所謂,但掉轉是我請客的話,未免失去了驚喜。



其飲食集團在逆市不斷擴充,最近更進軍中環美利酒店,開設中菜廳,取代了米芝蓮一星的「國福樓」,他們對未來的前景依然感到樂觀。

酒店裡面的中菜「后園」,早已在我飲食名單裡面,約定幾位富貴飯腳,限聚令放寬之後,以復古的裝束赴會;數個月後,又到E小姐生日,不如去海港城,同是該集團旗下的「Palco」?

日子難過,但時間其實很快過。

ODEA:尖沙咀廣東道2A號富衛1881公館主樓地下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志光麵檔:黃色pop-up豬膶米

$
0
0


恆豐後面的德成街,賣豬腸粉的小店隔離,原本的黃色飲品店已結業,取而代之是閃起「好人一世平安」的燈光,只會以pop-up形式經營,暫時開到四月中的小食店「志光麵檔」。

上個月在附近巧遇年青朋友TJ,一邊行一邊傾,見到其招牌,停下眼望望,掛頭牌是豬膶米,想起已不嚐此味也有一段時間了。

以前最常去深水埗的「維記」,但距離上次光顧的時間,超過七年了,期間聽過不少有關它的水準直插的評價;年前在大南街的「漢發」,吃過不錯的豬膶麵,無奈地顏色與我不乎,自此絕緣。



別人以膶牛兩者合體,此麵檔就以瘦肉來代替牛肉,店主覺得瘦肉的效果較好一點。

$38一碗豬膶瘦肉米,轉出前一丁的話自然要加錢,賣相並不像以往吃慣的起泡豬膶水,味道很夠薑,但不失湯底本身的清鮮。

薄薄的豬膶,爽口沒有異味,瘦肉的味道是意料之外的甜,店主說是客家人的做法,難怪以它來取代牛肉的地位。


菠菜豬肉餃子是自家製,那就來五隻煎餃子試試,配上「悅和醬園」的芫荽豉油,我忍不住讚老闆好嘢。

老闆:(我有諗過出芫荽餃,但係怕無人食。)

我:(你應該無留意香港芫荽黨。)

剪得脆而不過焦,沒有穿崩,皮薄餡靚,沾上芫荽豉油,我沒有投訴。



加$10可享用一瓶雞骨草,見到店裡擺放「點心紙」的招牌,但是它們的餐牌,不像會有燒賣,山竹牛肉供應。

老闆:(燒賣夜晚先會賣。)

我很少晚上在此地帶出沒,想吃的話,乾脆買一包回家,點心紙的零售店,就在不遠處。

志光麵檔:佐敦德興街1-3號地下

JUST'er Bar & Restaurant:生日樂聚山林道

$
0
0


三位公關朋友說要請我食生日飯,地點卻不是她們工作的酒店,移師尖沙咀佐敦一帶,在幾間黃店之中,揀了這間在山林道的「JUST'er Bar & Restaurant」。

有好幾次中午十二點幾經過,仍未見它開門營業,我還擔心會否做不下去,這晚坐無虛席,做完一輪又一輪生意,沒有訂位的話,只有望門輕嘆。

由門外的文宣,餐廳的裝修,餐牌上菜式的名字,極具玩味,同聲同氣的年青人,自然會懂得這份幽默感。


黑松露牛肝菌Carbonara,不要以正宗意大利的風味來視之,既creamy亦有菌香的扁麵,味道不錯,只要你撇除以往吃全蛋黃加Guanciale的前設,除非你是Carbonara塔利班。


垃圾八爪魚,出品絕不垃圾,薄薄的炸漿香脆酥化,八爪魚彈牙不老,難得這裡有Brussels Beer Project的啤酒,一瓶帶到尾,配炸物或燒烤菜式,實無死。


原條燒吊筒,塗上濃甜的醬汁,與及木魚碎,鹹甜交雜。


鰻魚蛋白包飯前面加個MK二字,大約是代表旺角的風格,憶起二十出頭的時候,經常去現在被視為劣食之地 - 兆萬,某間日本料理,吃夠$100就可以任食三文魚刺身,哈哈,那個是純真歲月呵。

我有沒有在這間日本料理,吃過鰻魚飯?已經記不起了,過去的早已過去,珍惜眼前的MK鰻魚飯,大大條蓋過蛋白包飯,與剛才的燒吊筒同一套路,木魚碎作點啜,吃得過的級別。


唐揚雞做得不錯,外脆內嫩,淋上香滑的松露汁,錦上添花,雖然有飲食界前輩,批評松露近年有被濫用之嫌,但放諸這類玩味盎然,消費不高,主要target年青人的西餐廳,亦無不可。


主菜的名字夠晒霸氣:門西淋牛豬VS蝦兵蟹將。

我問三位女生:(你哋知唔知咩叫門西淋?)

她們似乎不明白。

我:(即係門加西,門西淋,即係好多人喺做嘢好忙嗰陣,大叫做到閪冧呀!)

焗豬仔骨,開邊龍蝦,安格斯牛扒,炸雞翼,炸薯條,四個人分,柴娃娃嘻嘻哈哈,妳吃多一點牛扒,我吃多一點龍蝦,無分彼此。


這裡另一賣點,是鹿兒島A5和牛西冷,$2一克,配白飯加薯條,早前更減價至$1一克,條件是要讚好其Facebook或IG,後知後覺,這些機會並不屬於我的。




侍應送上插住蠟燭的甜品,是全晚最快樂的一刻,感謝妳們對我的厚愛。

JUST'er Bar & Restaurant:尖沙咀山林道13號地下A1-A2號舖


一個味道一個故事:非常青口

$
0
0


初中年代,住在加拿大的唐兄回港探親,他在當地曾做過廚,寄居我家的期間,不時露兩手煮幾味。

有一次跟他去街市買菜,他經過海鮮檔,買了$20青口,以豉椒炒。

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吃青口。

家人不好甲殼貝殼類海鮮,所以小時候絕少機會炒蝦拆蟹,試過堂兄的手勢之後,原來青口咁撚正。

那時出外用餐的選擇,不是快餐店就是茶餐廳,迴轉壽司係要贏咗馬先捨得去,畢竟我只是中學生嘛;在茶餐廳吃個海鮮焗飯,沒甚味道青口,在美食廣場吃個蒜蓉青口,只得蒜香,一樣甘之如飴。


馬師道年代的Baby Blue

廿年前,有間專攻青口的西餐廳,進軍銅鑼灣名店坊附近,聞風而至,這裡的青口,與我以往吃過的不同,來自歐洲的藍貝,件頭較小,用白酒、啤酒煮,或者開邊焗,配菜是薯條,聽聞是歐洲的正宗食法。

藍貝雖然細細粒,但味道很鮮,吃剩的醬汁,用來點薯條,當時我仍是一個舌頭有待開發的年青人,一切感覺很新奇。

那間餐廳的名字,叫做「Baby Blue」。

美孚的Baby Blue

該餐廳在市場上取得成功,後來擴充營業,銅鑼灣店搬往現在灣仔馬師道「星月居」的位置,就連美孚也可以吃到它們的青口;當然,現在已經全線結業了。

當年的Frites

有人走就自然有人頂上,賣比利時菜的「Frites」,第一間店在中環,皇后大道中的商廈裡面,風格較西化,除了藍貝之後,還有Steak tartar等菜式,與及當年未算在香港普及的比利時果啤。

Anthony's Catch的紐西蘭青口

已結業多時的西貢「Anthony's Catch」,曾是我喜歡的餐廳,有次與當時交往甚密的女生,在此撐枱腳,吃過一道忌廉香檳汁煮紐西蘭青口,驚為天人,當晚的氣氛,又是值得為餐廳加分,現在回想,又是一段甜蜜的絲絲記憶,原來我當時也是如此風流過。

倫敦的Belgo,相信是不少曾經在倫敦留學的人,到過的地方。

千禧年三月中,與當時的倫敦朋友會面,他提議去倫敦Covent Garden的「Belgo」,更拉埋他的幾位同學前來,事隔廿一年,除了倫敦朋友之外,其他人的面孔,甚麼名字,已記不起了,一夜友情的虛幻,步出餐廳門口就隨即消散。

講回這餐廳,聽個名都知與比利時有關,唔使問亞貴,一定食青口飲啤酒,吃罷這餐不久,因為一些問題,與這位朋友割蓆,從此不相往還。

這餐飯的一年後,我與另一位朋友同遊舊地,好像在年青時候的人生,身邊總會有些朋友過英國留學;吃過甚麼談過甚麼,早已記不起,這位朋友亦已經很久沒有聯絡,現在偶然在IG見到她的飲食紀錄,原來也做了lifestyle KOL起來。

對上一次在Belgo,藍貝很瘦削,直逼煲湯級別。

又若干年後,我帶當時正在愛爾蘭WH,中學同級而不同班的女同學,來這裡吃晚飯,哈哈,一間餐廳穿插了我十年內的人生,幸好她與我現在仍有聯繫,只是她早已移居北歐,待疫情一過,注定歐洲見。



Mussels in Brussels

四年前,驚鴻一瞥布魯塞爾,短短一天半的時間,成功爭取在當地的餐廳,吃一大鍋藍貝,粒粒飽滿肥美,新鮮炸起的薯條,再喝一杯比利時啤酒,終於可以對人說:(我去過比利時喇!)


Scottish mussels in Glasgow

蘇格蘭格拉斯哥,我常去的威士忌酒吧對面,有間專賣藍貝的餐廳,名字很直接叫做「Mussels Inn」,在此吃個午餐才去愛丁堡,一碟藍貝跟薯條,一瓶可樂,盛惠八鎊。

現在飛不得,很想念蘇格蘭,飲威士忌,甚至Irn Bru固然觸景傷情(哈!),若有Haggis吃的話,我恐怕會喊得仲勁!

土瓜灣炮仗街賣海鮮的「恒安」,不時有新鮮蘇格蘭藍貝賣,$70一斤,只要見到有,就買,頂住癮先。

點煮好呢?



如果煮意粉就好簡單,燒紅平底鑊,油熱轉中火爆香蒜片,洋蔥可以不用,然後落藍貝,加些白酒,著到開口,先拿起藍貝,剩下醬汁,用來煮意粉,便成。





煮一鍋白酒煮藍貝,下橄欖油,或加埋牛油,爆香蒜蓉洋蔥,番茜在舊區難尋,我索性用芫荽代替,倒半杯白酒,藍貝煮到開口,上枱時再灑些芫荽碎點綴下;另一邊廂,撻著氣炸鍋,我沒有French fries,只有波浪薯條,炸起之後,灑些椒鹽或Paprika。

並非吹水,真的很好吃呢,新鮮藍貝居功至偉。

剩下了半瓶白酒,第二天再到海鮮檔買海鮮,無謂把飲不完的酒倒進馬桶;當日似乎生意很好,我去到的時候,蘇格蘭藍貝沒有了,蜆沒有了,剩下件頭夠大的紐西蘭青口。



五十多元一斤,大約有八至九隻,照板煮碗,以相同的方法處理,個性雖與藍貝是兩碼子的事,但一樣正到HIHI,飽滿的身段,又嫩又甜,下次試試還原基本步,以豉椒炒之,重拾第一次吃青口的那份喜悅。



蘇格蘭:起跑前的早餐@Coyote's Inverness

$
0
0



那動人時光不用常回看,真的,現在看回以前外遊拍下的照片,不無感嘆。

很想念蘇格蘭這個地方,距離上次到訪的日子,已經是差不多一年半前,2019年的秋天,第二次參加以威士忌作主題的跑步比賽,地點在Speyside的Aberlour,還是跑十公里,終點為Glenfiddich酒廠。

那時訂不到年前住過的Highlander Inn,不如索性慳一點旅費,住在Inverness市中心的旅舍,由該地坐火車到Speyside的Elgin,大約45分鐘左右。

當日比賽的早上,於火車站附近的咖啡店吃個早餐,壯一壯行色,Coyote Coffee,在Tripadvisor裡面,當地排名第二的食肆。



十月中的蘇格蘭北部,個位數字的溫度,我只是穿一件風褸,也不覺得太過寒冷,說到底,我是怕熱不怕冷的人,有時候懷疑自己,買那麼多冬天衣服做乜鳩?

靚囉!型囉!

就是抱著這樣心態,竟然在此城,一樣可以買到blazer,當然又是TK Maxx的好事。

咖啡店買咖啡,亦賣一些小吃,更標榜自己為Donut bar,兩年前去過同一個城市某間Donut店,口痕地買了一個,始終不屬於我的口味,如果是鹹味的話就另作別論,我輩大叔畢竟很有內「鹹」。




前兩日早上,從都柏林乘坐早機抵達格拉斯哥,第一件事,在火車站附近的咖啡店,吃個Smashed Avocado多士,這天早上亦然,跟個沙律,當然不少得一杯熱Latte。

似乎在英國吃牛油果多士,已成為習慣。



番茄、黑醋,與牛油果的配搭,根本是理所當然的三角關係,前兩者的酸與甜,正好是制衡牛油果的油潤,熱呼呼的Latte滑如脂,陣陣的炒豆焦香,秋意濃的早上,頓時暖到入心。



時間充裕,吃罷施施然行過對面火車站,如期到達,還有閒情去Gordon & MacPhail的總店,買兩瓶威士忌,倒頭來係拎餐死。



直到今天,這兩瓶威士忌仍在我酒櫃裡面,仍未喝光,實在不捨得。

Coyote's Inverness:21 Academy St, Inverness IV1 1JN


白布烏冬:升級天婦羅

$
0
0


拉麵陳的「白布烏冬」,最近再下一城,在長沙灣麗新商場隔離開分店,然而,荔枝角道店,我一次都未去過。

這晚在附近的二手唱片店流連,經過白布烏冬,門口無人等位,隔著玻璃望望裡面,客人並不多,那就吃個晚飯吧。



我當然不安心,你可以選擇掃食店的QR code,也可以用手寫資料,這個時勢若只提供安心的話,肯定會被網民聲討。



得知它們的天婦羅最近升級,同一價錢,加多一隻炸蝦,三月尾的天氣已經夏日炎炎,選擇了冷汁,配天婦羅,$115,拉麵陳旗下的食店,一律不收加一。


一客有七片白布烏冬,用筷子夾起要小心,因為真的很滑,很容易跣落枱。



沾上冷汁吃,煙韌爽滑,掛汁力亦強,整體感覺秀麗。



天婦羅有蝦與野菜,見到底部的吸油紙油光滿面,但這裡是烏冬店,沒可能與專注的食店相比。

薄薄的炸漿,包著各款食材,蝦肉爽甜,冬菇就有點乾巴巴,茄子裡面仍嫩,若炸漿的油份能夠減低一點,食味會更佳。

以此烏冬作為晚餐,是不夠飽的,除非你剛剛吃過下午茶,少食多滋味嘛;行多幾步去溝貨,試多一間自己心水的食店,差不多了。

白布烏冬:深水埗荔枝角道313號地舖

肉球舀滿:太子好荽炸雞球

$
0
0

在「香港芫荽黨」群組見到有網民介紹,太子白楊街有間新開不久的小店,其芫荽炸雞非常吸引,即刻記低。

「肉球舀滿」,除了炸雞之外,還有串燒,價錢相宜。

當然又是一間同聲同氣的食店。





黃昏時間過來,未算很多人,買盒芫荽炸雞球,即叫即炸也不需要等很久,餐牌上寫明是必食推介,見到我後面的女生,拿住盒炸雞就地正法,相信有不少人為了這荽而來。




炸芫荽差不多完全遮蓋著炸雞,莫非只是以炸荽來作綽頭,炸雞只是區區的鹽酥雞?那你就想得太天真了,此雞球用芫荽醃足一日,表面的金黃外層,泛起了一點綠,酥脆乾爽不油淋淋,芫荽的清香,已經與嫩而不老的雞肉融合,再與炸芫荽同吃,香上加香,同路人才能懂得的滋味,反之就退避三舍。

當晚的胃口不太大,就只能容納一盒炸雞球而已。




兩星期後再訪,試了燒台灣鳳梨、燒芫荽雞皮卷、芫荽汁燒蠔、椒鹽粟米,加埋也不用$80。



焦糖的表面,始終蓋不過台灣鳳梨本身的香甜多汁。



蠔肉飽滿juicy,芫荽汁作出適可而止的點綴。






雞皮烤得焦香,遇上芫荽的香,平衡了油膩,頓時減低罪惡感;炸椒鹽粟米,香甜又惹味。




當大家一窩蜂追捧大南街基隆街的咖啡店,拿著個咖啡杯拍照裝文青,也不要忽略區內一些價廉物美的小店,楓樹街球場對面吃個豬腸粉,漢堡包,我曾經推薦過的柱侯牛腩麵(不過呢間無顏色);行到去界限街,花膠米與基隆茶餐廳值得支持。

還有這裡的串燒與炸雞球。

肉球舀滿:深水埗太子白楊街34號譽華大廈地下D5號



鼎天茶室:大家平安

$
0
0


不時見到大埔朋友A先生,在他的社交網站,分享一些該區同路人的飲食資訊,「鼎天茶室」是他常去的地方。

有次見到他在此吃的干炒牛河,賣相對辦,我留名跟進。

他:(入嚟大埔搵我一齊食啦。)

上星期,出師有名,A先生又老一歲,就在鼎天位於舊墟直街分店開局,他與老闆Ben哥相熟,菜單當然早已安排好。



現在限聚令,以前一圍坐晒,現在真的要擺兩圍;酒水自備是正路,你帶的是靚酒的話,我建議連酒杯都最好用私伙。


翡翠炒帶子蝦球,酒樓的尋常之物,這裡的用料新鮮之餘,火喉亦恰到好處,帶子鮮嫩,蝦球爽甜,兩者的鮮味夾雜著鑊氣。



菜單上面寫住特大瀨尿蝦,一上枱,童叟無欺,龐然大物惹來眾人嘩然,記得十多年前在大角咀的「車品品」,那場只記得吃過甚麼,但記不起身邊人的飯局,當晚的清蒸瀨尿蝦,有力匹敵。

椒鹽非我首選,個人偏愛油鹽水,但一樣吃得痛快,飽滿的蝦肉,吸收了蒜香的惹味,再以金門高粱佐之,其合拍度出乎意料。



頭兩道菜做得甚佳,接下來的豉椒炒蟶子王,當然難不到廚房的師傅。


龍躉兩味,一蒸一燒,蟲草花雲耳蒸斑球,質感嫩滑不粗糙,蟲草花的清香,頓時多一份吃得有營的安穩。


鍋燒薑蔥頭腩,咬著如膠如漆的龍躉皮,在這濃惹的醬汁與薑蔥辛辣之間,又要飲杯酒。


酥炸美國桶蠔,外脆內juicy,友人J帶來的Lagavulin 16 yo,輕易地搭上。



單尾的黃金炒飯與伊麵,均顯功架,若我住在大埔的話,一個星期起碼來一次。




大家平安。

鼎天茶室:大埔舊墟直街4-20號美新大廈地下B1號舖

甜記餃子:分散投資食餃子

$
0
0


一條女人街,起碼有十間黃店,若第一志願額滿,可以分散投資去第二間,總之不愁寂寞,除非你鐵了心,目標非常清晰,我明白,始終一個人的胃部容量有限。

有好幾次想去「一日三餐」,被外面的人龍嚇怕,結果轉戰隔離的「甜記餃子」。

總店在長沙灣,有些住在附近的朋友,一早認定了它們的餃子是comfort food,我始終未曾到訪。

去不到想去的食店,退求其次的Plan B,若以執二攤來形容,其實是不太公平。

因為甜記的餃子,的確好吃。




身為荽人,第一次光顧,很自然地想試其香荽豬肉餃,外皮厚度適中,包著的香甜豬肉餡,芫荽味欲蓋彌彰,正中我下懷。

湯底二揀一,雞湯的味道偏向清鮮,當初還認為是濃到黏口的級別,是我想得太天真了。


食髓知味,數天後再來,煎羊肉餃,外脆內剛烈,味道濃香,但不是很重羶味的一種,只要你撇除羊肉一定要羶到無朋友的根深蒂固概念,這羊肉餃一定令你滿意。

我就懂得去調節,當然喜歡此羊肉餃。


番茄薯仔湯,很家常的風味,清甜自然,難怪有不少網民對它推崇備至。


又有人說這裡的醉雞做得不錯,第三次來,試試醉雞台灣麵,論雞肉的質素是沒有問題,皮爽肉滑,可是酒味不夠香,嫌輕柔了一點點。

但此醉雞與雞湯遇上,卻彌補雞湯的不足,有種負負得正的驚喜。


擺在餐枱上的菜甫,任你添,少少辣多多趣,有了它,頓覺生色不少,更可以整瓶買走,回家伴麵伴飯吃,包你過癮。

甜記餃子(女人街):旺角通菜街2號鴻輝大廈B座鴻輝大廈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Aaharn:泰式星級周末

$
0
0


上個月我問N小姐:(得唔得閒一齊慶祝生日?)

N小姐提議去香港唯一一間米芝蓮星級的泰國菜,位於中環大館的「Aaharn」。

它不在我的飲食名單裡面,因為想試的餐廳實在太多,難免走漏眼,她提議找個周末吃午餐,難得地有一日星期六放假,隨即召集多幾位朋友,一行六人,分兩張枱坐。





作為一間由外國人主理,有米芝蓮星的泰國餐廳,環境當然不能與九龍城的平民風味作比較,充滿時尚的格調,若你沒有看過餐牌的話,或會覺得這裡是吃歐陸菜。

Aaharn的大廚是澳洲人David Thompson,他在曼谷打理「Nahm」的時候,曾經為餐廳拿下Asia 50 Best Restaurants第一名,更得到終身成就獎,表揚他對於發掘泰國古文獻,將接近失傳的泰國菜不遺餘力。

周末中午的Tasting Menu,每位$488,以米芝蓮星級餐廳來說,價錢相宜。




餐前小吃,一小件菠蘿,面頭放上肉碎與花生,其甜味是椰糖賦予,菠蘿爽甜多汁,甜上加甜,擺得公整的辣椒絲與芫荽,微辣與清香,頓時平衡了一點甜。





三道頭盤,最喜歡是龍蝦肉配薑絲,烤椰子及青檸,檳榔葉,看似複雜整色整水,在甜、辣、酸三味之下,帶出爽嫩龍蝦肉的鮮味;蒸紅咖喱北海道帶子及金不換,連殼上,厚厚的紅咖喱,完全蓋過帶子,如此的重擊卻沒有糟蹋其味,但質感較粗,欠缺嫩滑感,有點過火。




炭烤雞串,坐街邊的話,更加入型入格,當日我們坐室內,風味略欠,但這裡是米芝蓮一星餐廳嘛。



另一道炭燒菜式,和牛沙律配泰國青瓜、薄荷、紅蔥頭,和牛的濃膩與配料的清新,尤其是芫荽的出現,生色不少,如果你與反荽者同行,大叫要走荽的話,那就乏味了。



尖竹汶咖喱老虎蝦配青香蕉,微辣得來亦有香料的複雜性,老虎蝦爽口而入味。



三人一枱,加多$200兩個人,試埋招牌椰香薑黃咖喱泥蟹,又香又滑,蟹肉夠件頭,白飯任裝,面對兩款惹味的咖喱,當然不客氣連下兩碗。




香蒜炒泰國時蔬,青蔥蛋花湯,作為主菜的配角,表現恰如其份不失禮。




加$200可以任飲指定氣酒、葡萄酒、啤酒一個半小時,加$400就由氣酒轉成香檳;當日不想喝太多酒,只能一杯泰國Singha帶到尾。

甜品是芒果糯米飯與椰香餃子,與及自攜的生日蛋糕,周末的一點燭光,大家身體都要健康。

PS:以上圖片裡面的菜式,是三人分量。

Aaharn:中環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02座槍房1樓

奔之食堂(銅鑼灣):解酒眷村牛肉麵

$
0
0


置地文華Mo Bar,飲了三杯雞尾酒,與朋友道別後,帶住一身酒氣,獨自去晚餐,由中環行到去銅鑼灣,終於找到地方坐下,慶幸我可以行到直線。

白沙道的「奔之食堂」,大家都應該很熟悉,包括我在內,尖沙咀店去得最多,亦是我經常叫外賣的地方,其中一位老闆又是我朋友,飲食業如此艱難的日子,撐自己認識的人,正常不過。

銅鑼灣是本店,三年前剛開業時去過一次,也就只此一次而已。





與尖沙咀店是截然不同的光景,前者在商場裡面,晚市人流稀少,這裡高朋滿座,店外有人排隊,我一個人不用等,在我前面是一行四人,剛剛有張二人枱空出來,直行直入。




歡樂時光期間吃了一點東西,旨在吃碗麵,前菜也不用,眷村牛肉麵啦。




紅燒的湯底,濃郁香醇,帶點辣,不是很刺激到流汗的級別,牛𦟌肉質鬆軟可口,麵條彈牙。

一舉而盡,湯汁點滴不剩,酒氣漸散,走出白沙道,繼續我走我路,心裡面不斷想著:(幾時可以去得台灣?)

也是不少人的心聲。

很想去The Malt飲威士忌。

很想去桃園買威士忌。

很想去台北吃一餐Omakase,米芝蓮西餐。

很想去林果良品買鞋。

很想去年尾在高雄的威士忌嘉年華。

很想見見台灣的朋友。

很想去台北瘋狂吃牛肉麵。



明日似在遙遠,世間正在轉得很慢,現只能借此牛肉麵,來一解對台灣相思之愁。

奔之食堂(銅鑼灣):銅鑼灣白沙道11號地舖




志Kokorozashi:亞士厘道有志氣

$
0
0


疫情未退活動受限,以前一年去幾次日本的人,現在被逼滯留香港,只能刺激一下本土消費,若收入不受經濟低迷影響的話。

城中的Omakase,變得一位難求,就算你有錢,也未必可以光顧,因為訂位狀況極之緊張,像中環的「Mori」,聽說今年所有日子的訂枱已滿,除非臨時加場,或有人讓張枱出來,方能如願。

接著將有好幾間高級Omakase開張,看看到時會否爭崩頭,此乃後話。

在Facebook見到有朋友,在尖沙咀亞士厘道的「志」,午市Omakase的相片,她說水準不錯,價錢合理。

見狀即刻致電碰運氣,訂數天後的午市,指定坐吧枱,接線生說當日只有下午1:45有位。

沒問題。




其班底來自元朗Omakase開荒牛「壽司之神」,全華班應戰,13貫的午市Omakase,$350 +10%,晚市每位$1200 +10%,以今時今日的消費指數,已經是屬於便宜的級別,當然不會期望它與「志魂」、「Saito」等高級壽司店匹敵,但求開開心心食一餐就足夠。


第一件壽司,眼仁奈,春天時令魚,肉質軟滑,師傅輕輕塗上清新的dressing,帶出魚兒的鮮;舍利的質感鬆軟不散,赤醋味道平衡,對我口味。





間八,入口帶有彈性,赤海老鮮嫩甜美,鯖魚味道正正常常,小肌的酸度亦恰當。





北寄貝的醬油嫌重手了一點,略略遮掩了其爽甜感,中拖感覺爆滿,脂香豐腴,赤身表現亦不錯,鰹魚就普普通通。



軍艦時間,三文魚子灑上檸檬皮,鹹鮮中略帶清新。


正木水產的馬糞海膽,堆成一座小山丘,眼見海膽水了一點,當然中午用料的質素,始終不及晚市的新鮮,但其甘甜,沒有一點腥臭的味道,也沒有投訴之餘地了。


吃罷肥到滲油的鱈魚,去到第十三件壽司,師傅叫我揀。

我沒意見,由你決定吧。

不久,他給我一件腦天,終極的高潮。


聽過有關該店的不少評價,有好有壞,慶幸我的經驗是好的一邊,其質素對得住個價錢,值得擇日晚上再來,連人帶酒。

志:尖沙咀亞士厘道17-19號17樓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鶴龜:同路鹽味雞湯拉麵

$
0
0


這間在尖沙咀宜昌街的拉麵店「鶴龜」,上年年尾因為租務問題,傳出結業的消息,最終問題得以解決,繼續經營。

但是不久就到晚市禁堂食,為期超過兩個月的日子,任何食肆皆苦不堪言,現在拉麵店也做外賣自取,有八五折優惠,堂食就一律九折,下午三點前,更送餃子。





由中午直至晚上營業,中間沒有休息落場時間,下午五點半去到,只得零星食客在內。



試試其鹽味雞湯拉麵,正價就$85,我額外加了章魚小丸子與汽水。



並非像「座銀」般的雞白湯,而是清雞湯,淡淡的鹽味,帶出雞湯的清鮮,但對於平時吃慣濃膩豚骨湯的人而言,或會覺得很清淡。



三塊雞肉,質感算嫩滑,沒有煮得過老,其味與湯底一樣地淡。


麵條要硬就硬,沒有失手;配菜與荀絲,爽甜無渣,半熟玉子水準正常。


吃到尾聲才上的章魚小丸子,也忘記上次吃此味是何年何月,總之就很久以前的事啦;當年我仍在康山某酒店工作,經常到隔離吉之島買章魚小丸子吃。

又是一些青春飲食回憶。

吃到六點,食客開始進場,三個四個此起彼落,拉麵店規定用餐限時四十分鐘,一個人食碗麵,輕鬆啦。

鶴龜:尖沙咀漢口道19-21號漢宜大廈地下L號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Flower Years:逸東地庫的花樣年華

$
0
0



應該係很多人知道,佐敦逸東酒店地庫,有個美食廣場,當中的「花樣年華」,是屬於酒店旗下,其他檔口,純粹租客。

月前有朋友在這間酒店住了一晚,並沒有借勢到「逸東軒」飲啖茶食個包,亦沒有去「普慶」食自助餐,而是在花樣年華食個意粉。

友人:(就係之前睇過你Facebook專頁,post過出嚟嘅意粉,呢個價有呢個質素,真係無敵。)



Special menu$68一位,包飲品,若要餐湯的話,加多$18;主菜有沙律、意粉、卷餅、炸魚薯條。

同場有不少本地精釀啤酒供應,生啤除了日本Ashii之外,還有麥子,這是該店重點推廣的廠牌,但是不少飲慣精釀啤酒的人,皆覺得麥子的出品質素欠佳。

那就喝其他酒廠的出品,「吹啤啤」你可以在此找到,單眼佬我飲過好幾次了,唔爭在啦。


牛肝菌意大利雲吞配黑松露忌廉汁,由酒店廚房出品,細滑濃郁的醬汁,襯托此菌香突出的意大利雲吞,以這個價錢來計,賺凸了。


餐湯是南瓜湯,香甜而不過於濃膩。



隔了一排再訪,餐牌內容沒有變,鮮茄大蝦墨汁意粉,眼見起碼真的用鮮茄,非一味只是茄膏搞掂,蝦肉爽而不霉,麵條是al dente,難有投訴之理。



磨菇湯水準不錯,就算只是自助餐的貨色,放諸在美食廣場,游刃有餘。



炸魚薯條賣相對辦,只嫌薯條非粗身的一種,但沒所謂啦,這裡沒有說明是那個地方的風格,畢竟世界各地的炸魚薯條,各自表述,香港的快餐店,用波浪薯條我最歡喜。

炸漿厚度適中,魚肉亦嫩,可惜有點腥。





外間覺得逸東酒店是難得的同路酒店,它們一直沒有明確地表態,總之你們覺得是,它們沒有否認;當看到其美食廣場的DJ booth,或許會有一個確定。




另外見到一張相,五人組合,大家可能對他們很陌生,我一眼就認得出,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出過一隻碟的本地樂隊「Rose Garden」。



因為我有聽過他們的歌。

歌聲中與悲歡相交碰
人生的追是個美夢

然而身處邊緣都市的我,夢想漸漸地越走越遠。




如果我有多一張船飛,你會不會跟我走?

或者是他一早買了飛,準備與我一起遠走高飛。

花樣年華:佐敦彌敦道380號香港逸東酒店LG樓逸東美食廣場

Ben哥米線:芫荽下午茶

$
0
0

近期有不少食肆,以芫荽來作招徠,最多人談論的是「譚仔」,說起上來,我已經十幾年沒踏入過任何一間譚仔半步,相信我不會因此而破戒。

在芫荽黨群組裡面,有一間能見度頗高的食店,「Ben哥米線」原來有數間分店,我還一直認為只有新蒲崗。



下午茶時間,其芫荽菠菜湯米線,包兩款配料,一杯飲品,只需$40,凍飲不用加錢。




我就額外加$10,試試溏心蛋,醃得夠味,內裡的香甜流心蛋黃,亦令人滿意。




綠油油的湯底,芫荽加菠菜,兩者味道不相伯仲,有芫荽的清香,有菠菜的甜,湯底的質感並非杰撻撻的一種,是適當的厚度。


兩款跟米線的配料,只限$7的款式,見到有韓國魚蛋,好奇地試試,其實只是一塊薄身的魚片,與及兩件響鈴,浸在一片綠的湯底,感覺又好像沒有打邊爐般重。

可能是心理作用罷。



放低$50,吃荽吃到飽,晚飯也省卻。

Ben哥米線:新蒲崗大有街3號萬迪廣場地下B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MO Bar:人約黃昏飲Gin and Tonic

$
0
0



不能外遊的日子,不斷發白日夢,想到未來回復正常的日子,重新出發,再訪蘇格蘭,與好友到蘇格蘭北部漫遊,首先在Glenmorangie House住一晚,然後以Dornoch Castle Hotel為中途站,飲威士忌宿一宵,最後以Thurso作為終點,一起走到天涯海角。

也許是十年後的事。

(乜要十年後咁耐?)好友有點疑問。

Dornoch Castle Hotel裡面有間酒廠,由Simon and Phil Thompson兩兄弟創立,於數年前投入生產,最近才推出第一批威士忌,以抽籤形式出售,僧多粥少之下當然爭崩頭。

它們的IB,我在蘇格蘭喝過好幾款,香港太子西洋菜街的「麥芽堂」,可以叫單杯飲。

有些酒廠在未有威士忌面世之時,都會蒸餾其它烈酒應市,當是幫補一下;Gin,也是湯臣兄弟涉足的範圍。

置地廣場地庫「The Whisky Library」的負責人A小姐,相約小弟Happy Hour,地點就在隔離的置地文華酒店「MO Bar」,她說其公司最近與酒吧合作,以三個由其代理的氈酒廠牌,調製成數款cocktail的推廣。

Thompson Brothers的Gin酒,是其中之一,另外兩個是格拉斯哥的Garden Shed,與美國的Barr Hill。



一直與這間酒店沒緣份,好幾次想約人去Amber,皆被冷待,新開的SOMM,朋友圈子評價只屬一般;今次首訪MO Bar,有種遲來的春天之感。





湯臣兄弟的Gin and Tonic,有一陣突出的水果香,就是raspberry的甜,花香亦漸漸地散發出來,湯力水是Fever Tree,穩陣之選。聽住A小姐介紹Garden Shed背後的理念,把一部份的盈利,捐給當地的環保團體,那就要一杯G&T試試,唔,我似是被薰衣草包圍住的嗎?




Rhubarberry Collins,以湯臣兄弟的gin調製的雞尾酒,糖漿,raspberry,檸檬汁及梳打水的組合,清新甜美又爽朗,比較合女仔合味。


順便吃點東西,炸魚薯條的質素正常,炸漿酥脆厚度適中不油淋淋,魚肉嫩滑,酒店出品,差不多了。


「The Whisky Library」已經衝出置地廣場,在尖沙咀K11 Musea開設為期數個月的Pop-up store,有興趣想買支湯臣兄弟,或其他威士忌,可以去放低銀両。

MO Bar:中環置地文華酒店地下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墨爾本:到此一遊食海鮮@Queen Victoria Market

$
0
0


曾經在墨爾本生活超過二十年的友人K先生,日前whatsapp條link給我,內容是有關近年墨爾本樓價,跌幅高達40%。

K:(好平下啲樓。)

我:(你回家吧。)

疫情反反覆覆,再到當地旅行,仍是遙不可及的事,年前計劃去看墨爾本盃,不知何年何月得償所望。

回到兩年前的五月,南半球的秋天,在墨爾本第二天的早上,吃過「Auction Rooms」的早餐,來到全球三大戶外市場之一 - Queen Victoria Market

旅行逛市場,已成為一種儀式。




十九世紀末開業的維多利亞市場,有分幾個區域,賣衫賣精品的檔口,我就興趣不大了,經過望兩眼便算。

始終對食的興趣最大。





走進食品市場內,看見當地的肉檔,乾貨檔口,我下榻的旅館是不能自己煮兩味,得個睇字。


澳洲芝士,現在回想,我應該買兩、三款,拿回旅館,開瓶紅酒,這樣又一餐宵夜;數個月後在都柏林四日三夜,終於醒起要買芝士,但沒有飲紅酒,而是愛爾蘭威士忌。


說到尾,海鮮檔才是我的目標。


龍蝦,標明活生生,沒有冷藏,青口亦然,見到一盤盤已打開殼的Coffin Bay生蠔,$18澳幣一打,雙眼發亮。


個子細小,肉質飽滿,鮮甜不腥,連檸檬汁也省回,輕易地鯨吞一打,輕鬆自如。



塔斯曼尼亞海膽,連殼開邊,眼見海膽肉頗厚,一放入口,第一個感覺:(唔。。。。都係用嚟煮餸好啲。)

炒個飯、煮個意粉、蒸蛋,效果應該不錯,但直接生吃的話,味道遠不及日本海膽。


再來多三隻生蠔,名字已忘記,身段較Coffin Bay更飽滿,juicy,充滿海水味與其鮮。

兩輪早餐之後,結果要延至下午茶時間,才在「勇記」吃碗Pho作午餐。


一日之後的早上,我去了另一個市場 - South Melbourne Market,感覺沒有太遊客化,對它的印象較佳。

Queen Victoria Market:Queen St, Melbourne VIC 3000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Viewing all 1807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