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uantcast
Channel: 猛烈南瓜在飯桌
Viewing all 1807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

五一牛腩:將軍澳黃牛黨

$
0
0

月前到將軍澳The Parkside的「三原」吃鐵板燒,才發覺號稱全港最黃的美食廣場「日日・食良」,就在隔離樓上。

適逢五一黃金週,場內黃旗飄揚,大家安裝了「Mee懲罰師」沒有?

有燒味店,有意粉漢堡包,有石燒牛扒,有飲品店,有麵店,有黃色冰室的分店,但是,黃昏時間的人流不算太多,沒有一個檔口要排隊,全場任坐唔嬲,搵位無難度。

見到住在將軍澳的友人YH,經常光顧「五一牛腩」,睇個名已明白其意思,你知我知單眼佬都知。



五一牛腩河,$38一碗,我加牛雜,雙拼加$6。

份量可不小,蔥粒我應該要求多青,眼見牛腩夠肥,牛雜有牛腸、牛肺、金錢肚、牛膀等等。

湯底清了一點,牛雜的滷水味不太強,腸沒有膏,欠缺脂香,金錢肚軟熟可口,牛肺有彈性,牛膀鬆化不硬;帶著肥膏的牛腩,味道特別甘香,可惜瘦肉位的質感略嫌粗糙。




河粉爽滑,連同蔥粒與辣油,提升了湯底的味道,最後還是喝到碗底朝天。

論風味或不及一些老牌麵店,衛生程度取勝,大家同聲同氣,不用聽著意見相反的店員或廚師,正在高談闊論。


一程796X巴士,貫通九龍城與將軍澳,交通暢順的話,大約半小時便到,非常方便,下次就來吃個石燒牛扒。

五一牛腩:將軍澳唐俊街18號The Parkside Mall「日日・食良」1樓



泰基隆泰北面:五一黃金週新店

$
0
0

從未光顧過深水埗基隆街的「泰基隆」,最近它們在對面開設專攻泰式粉麵的「泰基隆泰北面」,就在五一黃金週之前試業。

我通常一個人去深水埗飲咖啡買唱片行鴨寮街,所以一向與泰基隆絕緣,始終要有朋友相伴,才能吃多一點,這裡賣粉麵,最適合像我的獨行俠。




取代了以前賣燒鵝的位置,搖身一變成為泰國風情,粉麵並非坊間在九龍城常見的船河,而是泰北的魚湯粉;店主見到我對著個餐牌毫無頭緒,他就是向我推薦泰北辣魚湯粉。




濃郁的船河吃得多,轉個口味也不錯,記憶所及,好像未曾吃過泰北麵。






酸辣的魚湯底,濃厚鮮香,未算辣到噴火,大約是中辣的級別,泰式燒肉的燒豬皮略硬,肉質尚算鬆軟;魚蛋彈牙,豬紅爽滑,店主說配米線的效果最佳,那就聽他的,掛湯能力佳,滑而不模糊。




女婿蛋,即是炸蛋開邊,再灑上原隻辣椒與醬汁,外表帶脆,一口辣椒,非同小可也。




$68一碗粉,包泰式凍奶茶,味道對辦,就是這樣甜。




五一黃金週期間,全單九五折優惠,無需用Mee程式,光顧就是自己人。

泰基隆泰北面:深水埗基隆街228號地下

逸東軒:家常生日飯

$
0
0

沒錯,又是逸東軒

但是距離上一次到訪的時間,已經是上年五月的事,當時限聚令鬆一鬆,八人一枱,我擺了三圍,吃片皮雞、荔芋香酥鴨等菜式,唉,相信此情此境,日後不再復見了。

上星期,第二次與家人前來,繼續享用已經推出超過一年的晚市七折優惠。





喜歡這裡的老火湯,每天不同,跑馬夜的是龍杏豬橫脷生魚煲雞骨草,魚湯交足功課,濃鮮香滑,豬橫脷沾上醬油吃,又是一道小菜。


秘製鮑汁豬腳,皮爽重膠質,鮑汁入味。



砂鍋菜式來講,逸東軒一向做得不錯,之前試過XO醬三蔥牛筋腩,薑蔥爆乳香銀鱈魚,砵酒焗生蠔,全部都令我滿意;今次就來一客原價$298的薑蔥焗生蠔,熱辣辣沙沙聲,表面香脆的生蠔,裡面仍是很juicy,鮮甜不過老,連同辛辣的薑蔥趁熱吃,惹味程度幾何級數提升。


上湯海中蝦配煎米粉,看賣相就知道對辦,薄薄的上湯,沒有出現杰撻撻的模糊感,爽口鮮甜,帶蝦膏的海中蝦,碟底的煎米粉,酥脆鬆化,海中蝦與上湯的精華,兩者並收。

但我始終覺得太子「聚興家」的煎米粉底,做得更好。


大澳蝦醬唐生菜煲,一上枱,蝦醬香撲鼻,勝過千言萬語。





紅豆沙湯丸,壽桃,生日流流,甜品當然吃這些。

未天黑入座,只得一、兩枱客,埋單之時,已經全場爆滿,慶幸我還可以在一星期前執到死雞。

明天(9/5)是母親節,場面肯定更加熱鬧。




始終是少有的同聲同氣米芝蓮星級中菜選擇,但消費絕不高級,就以這一餐晚飯來計,折扣後,$1200三個人,已計加一茶錢,未計貼士。

很多人也負擔得起的價錢。

逸東軒:佐敦彌敦道380號香港逸東酒店B2樓層



三一餃子:移師中環食好荽

$
0
0


以前在白田的「三一餃子」,自從搬往中環巷子之後,從未去過,只是在「阿布泰國生活百貨」,買它們的急凍餃子;同一條巷,我就經常去「KALE」,朋友開的食店,自然要多多支持啦。

上周六的黃昏時間,下班到行人電梯口旁邊的Pop-up店買酒,經過這裡,見沒有客人在內,即刻衝入去。





我曾經在Medium的地盤裡面,介紹過三一的「一路向茜」,絕對是一眾荽友之佳音,今次就堂食啦。

落單全面電子化,掃個QR code入去點菜,非常方便。

那麼,沒有智能電話的客人,怎辦?

又想起,沒有智能電話的客人,怎樣「安心」?

絕大部份同聲同氣店,是不會一開口叫你嘟安心,而是叫你寫紙仔,這裡亦不例外。




假日套餐,一碟五隻香荽豬肉餃,一客小食,一罐可樂,七十多元。




煎得表面酥脆通透,不油膩的餃子,名符其實皮薄餡靚,裡面的荽香突出,香甜的肉味,兩者並存,急凍貨色的價錢,無疑是較為便宜,但堂食始終新鮮一點,煎得亦比我好一點。





配以芫荽豆漿湯底的米線,荽上加荽。



小吃是絲網春卷,略嫌未夠乾身,吃下去有點油淋淋,看看底下的吸油紙,果然很多油。




至於另一款我推崇備至的「蒜芯豬肉餃」,下次未知幾時再來,等陣就去阿布泰國生活百貨買返盒先。

三一餃子:中環利源西街7號地舖

新記冰室:五一黃金撈

$
0
0

以前賣芝士撈麵打出個名堂,上年秋天結業的「新記芝士麵」,日前經過荃灣路德圍,同系的「新記冰室」,五一黃金周期間,隔離「真台客」爆晒棚,反觀這裡不用等位。

見到餐牌,有一味茄汁芝士炒通粉。

香港有炒通粉的地方,新蒲崗的「肥仔銘」是表表者,為了此味,即刻行入去填紙仔。




當時真的沒想過,以前曾受到大中華遊客(尤其是台灣),演藝界名人熱烈歡迎,香檳大廈的新記芝士麵,竟然是一間黃店,冒住得罪強國人與偽人之險,坦蕩蕩表明自己的立場,有段時間其水準大倒退,反而變黃之後,連個芝士汁一樣地黃到金,味道更勝從前。



芝士茄汁炒通粉,色水對辦,面頭的太陽蛋,一上枱就穿,賣相比較差一點點,若非我趕時間,應該會要求煎過一隻。




結合芝士與番茄,鹹香酸甜味平衡,但我嫌太過斯文,欠缺豉油茄汁燴意粉的那股鑊氣;配料是腸仔與午餐肉,餐蛋腸仔,夠晒港式,若換成牛肉會更好。




凍奶茶味道正常不過。

相隔一個星期再經此地,又是隔離要排隊,這裡可以直行直入的場面。





穩穩陣陣,芝士蛋豬頸肉撈麵,黃到金的芝士汁,撈埋蛋汁,盡情的掛在麵條上,豬頸肉雖然烤得帶焦香,又爽又甜,但是芝士汁加蛋,其實齋撈都得。




黃金周期間,只要展示電話上的Mee懲罰師程式,有九五折優惠。

新記冰室:荃灣海壩街83-93號荃好景大廈地下D舖

台風。R:富士大廈隔離的邪骨

$
0
0


荃灣的「台風」,無幾何不用排隊,最近兩次經過想食碗麵,見到條人龍就打消念頭;旺角店就去得比較多,灣仔駱克道,富士大廈隔離的「台風R」,一直未曾光顧。

有不少人說,這間的水準最佳,特別是叉燒。

未夠六點,直入不用等,小貓三四隻,拉麵沾麵沒有分日夜,全天候供應。


濃厚蟹蝦豚骨拉麵,$88一碗,我是為它而來。

大熱天時,喝著沒有冰的檸檬水,也沒所謂啦,除非我是吹毛求疵的拉麵人,但我不是嘛,只是一個喜歡吃拉麵的人,未能外遊就只能到訪本地的拉麵店,吃多幾碗頂一頂癮。



泛起紅油的湯底,充滿豚骨湯的濃郁,蟹與蝦的鮮味,質感厚而不混濁,稱得上是邪惡的豚骨。




麵條煙韌實在,與此厚度的邪骨湯,非常配合。




低溫慢煮的叉燒呈粉紅色,像風乾火腿的外表,香港的拉麵店比較少見,上次在紅磡的「泓一」,也是以這方式來處理叉燒。

但是台風做出來的味道與質感,與我在東京近錦系町站的鯛魚拉麵店,吃過的叉燒近似,軟滑如吃火腿,入口無渣,只是後者多一重煙燻味,無論如何,放諸香港已足夠躋身三甲之列。

筍絲爽甜,半熟蛋不過不失,只要儲夠三張單據,不限荃灣旺角灣仔,下一次來,送一隻半熟蛋。



離座時,仍沒有太多客人進門,友人KH兄曾經說過:(隔離富士條龍仲長過佢。)

晚上十點收舖,只要不偷偷摸摸,填紙仔提供正確資料,就算遇上巡查也不驚,若移玉步過隔離,真的不敢保證了。

邪骨未必能勝正,但一定不會行老正,因為行得正企得正。

台風。R:灣仔駱克道389號地下

大班樓:扯著衫尾吃豬尾

$
0
0


今年Asia 50 Best Restaurants,成為第一名好漢。

今年米芝蓮,重奪失落多年的一星。

雙喜臨門當然值得慶賀,但兩種因素加埋,中環九如坊的「大班樓」,在限聚令之下,更加難訂枱了。

往年都會在此擺兩圍,但今次就扯衫尾,既然有朋友一早訂了枱,問我有沒有興趣,當然跟隊。

見大家都對菜單無頭緒,那就不如等我來,直接找老闆葉先生安排。

以往一圍坐十二人,這晚十二人在二樓同一位置,分三枱。



頭盤三味,凍鹵水花椒小吊桶,香甜的滷水與花椒的辣,成就了此吊桶馥郁惹味。


跟著的鹹魚臭豆腐,前者的鹹,平衡了臭豆腐的濃烈味道,拿捏準確,有鹹香亦不失臭豆腐的本質。


一刀切叉燒,銅鑼灣南華會的「甘棠燒鵝」,是當中的表表者,每逢聽到一刀叉燒四個字,總會想起甘氏;然而這裡的出品,絕不比下去,標榜用炭火燒,入口果然充滿炭燒的焦香,蜜汁甜美,恰到好處不過於甜到漏,用上質感juicy,肉香四溢的本地豬,無須出動西班牙來佬貨,水準足以橫掃絕大部份高級中菜廳。


當晚我帶了一瓶澳洲天才釀酒師 - William Downie,維省Gippsland的Pinot Noir赴會,趁屈仔特價買入,不用$400,與叉燒的燒烤風味與香甜很夾,當然我不只用來配此味。



蟛蜞膏,即是禮雲子,以前只曾在中環「鏞記」吃過,不是蒸蛋白就是炒飯,大班樓以它來配魚米粥,加上琵琶蝦,清甜潔淨的魚米粥,吃不出一粒米,爽鮮琵琶蝦在粥底上浮沉,甘香軟滑蟛蜞膏的出現,把簡約的粥底變得精彩萬分。



長年的招牌菜 - 雞油花雕蒸花蟹陳村粉,光顧超過十年,每次例必出現的一味,沒有它就好像未能成事,換句話講,這道菜是代表著大班樓。

也不用多花時間去介紹了,我只要雞油撈陳村粉,如願足矣。




為甚麼我以Pinot Noir應戰?全因這一隻樟木菊花煙燻七味黑鵝,懂我者,也知道我慣常用Pinot Noir來配鵝肉菜式。




沉實的樟木,經煙燻而產生的香氣,再結合清新的菊花,滲進鵝肉的每一吋,名符其實蝕骨銷魂,酥到連骨頭也差點吞下。


脆皮梅醬豬骨,當初我還認為是排骨,原來此骨不同彼骨,用的部位是連骨的豬尾,貫徹from nose to tail用到盡的理念。

應該是我人生中,第一次嚐豬尾。

烤得外皮香脆偏軟,感覺像軟身一點的德國燒豬手,豬尾的膠質非常豐富,連帶梅醬的甜,扯著衫尾吃豬尾的決定,是100%正確。




魚湯腐竹時菜,湯甜菜滑不欺場。




一大煲炸菜牛肉膶腸煲仔飯,放諸春天並無不妥,香港人早已習慣一年四季打邊爐吃煲仔飯。




味道不俗,膶腸的油香,與牛肉的肉汁,被飯底吸收,最可惜是飯焦有點過硬,不夠鬆化,是當晚唯一敗筆之處。




像往年在此擺兩圍的熱鬧場面,應該不會再出現,只希望他們繼續食B餐,不要轉C餐,否則我就連門口也進不了。

大班樓:中環九如坊18號



文華廳:交由黃師傅發辦

$
0
0


上年中閉門裝修,文華東方酒店的米芝蓮一星中菜「文華廳」,於今年二月以新面貌示人,當時友人N小姐急不及待,在重開的第一天中午前來,可惜我要上班,未能出席。

兩個多月後,找個理由請朋友食飯,目標是高級中菜,不作他想,即刻致電酒店訂枱,然後找中菜廳主廚 - 黃永強師傅,說出預算,菜單放心交由他發辦。

一行三人準時到達,踏進飯廳,以往的燈籠依舊高掛,減掉了一點中國風,增添多一點西洋風,但是色調由紅轉藍,而且是那種很大吉利是的藍,之前到訪過的朋友,與我的感覺一樣,還是以前比較順眼。



年青的宗澤甚麼都吃,最緊要有可樂,身邊的好友就對某些食物敏感,看看黃師傅為我們安排的菜單,十分之期待。



清末民初科舉進士兼美食家江太史,留下不少粵菜寶藏,太史戈渣是其一,黃師傅特別加入松茸,與上湯、雞蛋、生粉等材料混合,一口份量趁熱吃,酥脆的外衣之下,是軟滑得近乎即溶的內涵,松茸的清香瀰漫,沾些砂糖吃,倍添甜美,不忍一次過吃掉。



外表像皮蛋,真身是羊肚菌花膠凍,晶瑩的花膠凍,質感彈牙味道清鮮,包圍著軟綿綿的羊肚菌,小巧精緻,其菌香在花膠凍之下,兩者產生微妙的平衡。




懷舊鴨腳包,不嚐此味已久,現時坊間很少地方做,憶起第一次吃這味懷舊菜,就在新蒲崗的「得龍」。

兩位朋友似乎不太清楚這是甚麼,等我一邊吃一邊拋下書包,鴨腳為主角,以鴨腸卷住芋頭、叉燒、肥豬肉、雞肝等材料一起燒,膽固醇萬歲之物,源自上世紀中葉的香港,因為身價不高加上做法繁複,流傳至今,屬於瀕危絕種級別。

一隻鴨腳包可切成四件,賣相非常骨子,鴨腸把所有材料緊扣,咬著雞肝的甘香,肥豬肉的油脂,粉嫩的芋頭,與及甜美鬆軟的叉燒,沒有燒臘店的豪邁,用刀叉細意品嚐,越吃越滋味;再吃伴碟的冬瓜粒,有清新減膩的作用。




奶白色的艇皇海鮮魚湯,我不知道究竟用上幾多條魚,幾多款魚去熬製,入口的一刻,只知道這是真材實料的表現,香滑細緻,魚味濃厚鮮美,此非fancy得驚為天人,而是有股令人窩心的暖流;湯裡面的斑塊,呈現絕佳的狀態,微彎的身段,肉厚質嫩,鮮味突出。




貴為五大名膠之白花膠,常用於燉湯但很少用來做菜,黃師傅以金湯來配,濃郁得起膠,黏住個口,原來是加入花膠的頭尾部份來烹調,為此雪白之膠,塗上金光燦爛。




主菜是鮮茄煎紅衫魚,你見到可能會懷疑:(喺高級中菜廳食呢啲?)

魚肉起骨,煎得外表金黃,脆口輕盈,裡面仍保持其質感,沒有過火,魚味鮮香,以蔥花,番茄炒蛋伴碟,最後淋上特別調製的茄汁,家常風味隨即升級,成為我人生中吃過最精美的煎紅衫魚。




珍菌玉荷包,十多款素材,釀進生根裡面煎,餡料雖然是全素,但味道非常豐富,絕不寡而無味。




肉燥拌麵,又勾起我對台灣的思念了。




去到甜品是另一個show time,雲裳無花果甘露,以騰雲駕霧的姿態出場,很有仙氣的兩粒「花生」;加入紅豆的砵仔糕,份外香甜。



最後怎少得下盤棋?




晚上七點直落,十點準時離場,由頭盤到甜品,每一局都充滿傳奇,但求在未來日子,定時定候來捧黃師傅場。

希望一切照舊。

文華廳:中環干諾道中5號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5樓


佳記:永續臨時沙嗲牛肉脆麵

$
0
0


見到窮L飯局很惡死的admin F先生,在他的Facebook分享在臨時了不知幾多年,重新裝修依然是臨時,海防道街市熟食中心裡面「佳記」的沙嗲牛肉脆麵,即刻留名。

不久,有些朋友跟機去食,評價不俗,只嫌個汁不夠撈麵。

我一向對脆麵底的麵食最有興趣,找天下班即刻衝過去試,因為營業時間到黃昏六點。

5:25分到著,我問檔主:(你哋收未?)

對方:(未呀。)

即刻坐低。




$56一碟沙嗲牛肉脆麵,包飲品,大熱天時坐在沒冷氣的熟食中心,凍飲才是王道,循例加$2。

翻新後的「臨時」熟食中心,再沒有以往那種黑白森林的陰暗,牆上掛著一些寫著本土美食的牌,除了美化市容之外,待未來疫情過後,又有一個吸納遊客的賣點。

(以前的「德發」牛丸,惹來不少台灣遊客上門,但近年其牛肉的質素,不及十多年前的好。)




寫明製作需時,其實也不用等太久,可能我在臨近關門的時間去,只得我一個客人,等了十分鐘左右而已。

脆麵底是即食麵,始終不及幼麵般酥脆,質感始終硬一點,沙嗲牛肉味道香濃,對我而言,沙嗲汁夠我撈麵;早前在「光榮冰室」吃過的沙嗲牛肉撈麵,味道可以,只是個汁比較水汪汪,麵條不太掛汁,這裡的質感較厚,但做得濃稠一點就完美。




三十多度的氣溫,在此環境飲熱奶茶,有如玩命,凍檸茶夠檸檬夠冰亦夠味,未夠六點,埋單走人。




本來流少少汗,食完滿頭大汗,像自己去完新加坡熟食中心的感覺,熱到腦海產生幻象,返到六年前的晚上,與友人SL在Maxwell Food Centre一同宵夜的時光。

穿梭兩地的旅遊氣泡又爆一鑊,我本來計劃下個月或七月,重拾飛行的樂趣,現在又不知拖到幾時。

想念她。

佳記:尖沙咀海防道390號熟食檔15號舖


生日倫敦staycation@The Langham Hong Kong

$
0
0


倫敦,是我最喜愛的城市,但是疫情之下不能飛,現在只能一直看著以前拍下的照片懷念,幾時才可以踏足此地?樂觀一點,下年就有可能。

最近尖沙咀的朗廷酒店,推出一個名叫「漫遊倫敦」的住宿推廣,本身該酒店是有英國背景,位於倫敦Marylebone的Langham Hotel,已經超過150年歷史,由維多利亞年代至今,一直是倫敦高級酒店的代表之一。

剛過去的三月,藉著生日,在此過了兩日一夜,當自己去了倫敦廿四小時。



酒店特別將兩間客房,打扮成以倫敦為主題的空間,讓客人打個卡,一解對倫敦相思之愁;熟悉的御林軍模型,倫敦塔橋的畫像,紅色郵桶,電話亭,牆上的倫敦巴士圖畫,雖然可能只是小兒科,但久罕逢甘露,一樣樂在其中,坐在梳化上,幻想自己趟在海德公園的草地,與好友一同呼吸這空氣。










其雙人床的房間,論硬件或不及新酒店,但設備一應俱全,枕頭有軟有硬,床頭的圖畫帶有英倫風,電視有airplay功能,晚間有開床服務,生日入住,酒店更會送上賀卡,餐酒,甜點,蛋糕,很窩心。

酒店有數間餐廳,最出名一定是米芝蓮三星的「唐閣」,近年亦到過數次,從沒令我失望,既然正值生日,不如在此吃一餐慶祝?



蜜汁叉燒的水準依舊高質,鬆軟香甜,行政主廚鄺師傅,最近為飯店設計了一些春天的菜式,蔥燒蝦子炆釀遼參,最驚喜是用免治豬肉,釀入發得靚的遼參裡面,配以濃鮮的蝦子汁,爽滑彈牙的遼參,吸收了蝦子汁的精華,內裡的免治豬肉鬆軟香甜,拿起刀叉細心地品嚐,我很想另外加多碟麵來撈汁。


另一道菜,花雕焗釀金蠔,上枱之時,用熱辣辣的瓦煲盛著,然後分碟上,登時想起有點異曲同工的砵酒焗蠔,但此味的難度與精緻度皆高,飽滿的金蠔,裝載免治豬肉與蝦膠,集合了三種不同風格的美味,熱力引發出花雕酒的芳香,面頭放上炸蒜片,底下更以芫荽作點綴,惹味清香兼而有之


生日流流,可否賞個麵?鮮蝦蔥油拌麵,彈牙的麵條沾滿蔥油香,餘韻悠長,長長久久,身體健康。



照現在個勢,酒店應該繼續有不同的住宿推廣,最搶手莫過於「$0房價」,100%餐飲credit回贈,變相住房送餐;下午入住,休息一會落樓happy hour食晚餐,的確重拾旅行的感覺。


原文刊於Wine Luxe Magazine 

朗廷酒店

尖沙咀北京道8號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
春潤堂:打包油渣麵

$
0
0

十多年前聽朋友介紹,到太子與深水埗交界的「春潤堂」,吃一碗油渣麵。

當時感覺不過爾爾,大角咀的「英記」,做得比較好。

及後土瓜灣出現了一間名叫「老三油渣麵」,用到脆渣,是我最喜歡的口味,自此成為我最喜愛的油渣麵,但已經差不多兩年沒去了。

有不少人說春潤堂是同路人,這天經過此地,就買一碗外賣油渣麵回家。


打開九巴個app,較正時間,行到去車站,不久,巴士就到。

這裡的是軟渣,即是小時候最初接觸的油渣麵,大約是我初中年代,在長沙灣元州邨外面,美孚橋底吃到的味道;現今走鬼檔在政府嚴打之下,差不多完全絕跡,只是在數年前的新年,上水車站天橋吃過。

大碗油渣麵加大腸,不要辣但要菜甫,當晚胃口不太大,沒有買多碗韭菜豬紅。

油渣份量夠,邊位帶點脆,油脂感就不太強,大腸味道不錯,質感偏爽,麵條亦不糊口,湯底清甜,菜甫並沒有想像中的辣。

多年前覺得普普通通,這碗油渣麵的水準,或與以前相若,但吃得甚滋味;打開酒櫃內的Caol Ila威士忌,泥煤與油渣,誠為天生一對;再聽著最近心愛的黑膠唱片,窮L風流,莫過如此。

春潤堂:深水埗大埔道14-16號華都大廈2號舖

陳師傅:當芋絲餅遇上三色豆

$
0
0


新蒲崗一帶的黃店,最常去是「友利坊」、「濃姐」、「肥仔銘」,賣點心的「陳師傅」,年前也曾記低其名字,但一直沒有光顧。

門面沒有甚麼裝潢可言,以賀年揮春來表明立場,看看點心紙,以一個人吃四款點心來計算,平均大約$100,今時今日已不算貴。



當日到訪時有點胃口,在點心紙揀了六款,蝦餃燒賣是鐵膽,各$23,每款兩件。



精製蝦餃皇,外皮偏厚一點,餡料的蝦肉與肥豬肉恰如其分,只欠筍絲而已。


魚子燒賣的味道不俗,蝦肉夠爽甜而不霉,豬肉鬆軟多汁。




山竹牛肉水準正常,帶有彈性的質感,牛肉加芫荽,淋上喼汁,底下的腐皮是最大得益者。




見到棉花雞被冠以北海道,我想是用人造蟹柳做配料,特別加個日本地方名字罷了;撇除此點,此魚肚並非像棉花般軟身,吸汁力自然略欠。




「逸東軒」的芋角,做得相當不錯,上年去飲茶,吃到要叫多一碟,這裡的千絲芋角,未必能夠與酒店級匹敵,但是其酥脆鬆化的外表,連帶著軟滑甘香的芋茸,著實滋味。




煎芋頭糕來說,我一向喜歡有一條條芋絲,見到點心紙有香脆芋絲餅,即刻來一碟。

最有趣是混合了三色豆在內。

有不少對三色豆極度抗拒,就算物資短缺,也不屈服於三色豆之下;我就由細食到大,免治牛肉、火腿通粉、炒飯炒蛋,統統用得著,只要味道夾,其實未致於洪水猛獸。

這裡用來做芋絲餅,我就覺得有點多此一舉,煎得香口的芋絲,無須加配料輔助,已經很足夠。




或者在賣相上面,多了一點點色彩罷了。

陳師傅:新蒲崗景福街41號地舖

友利坊:叉燒遇上叉燒俠

$
0
0



近年我用來配叉燒的餐酒,通常都是Pinot Noir,尤其是澳紐酒莊出品,不要問我點解,純粹個人喜好,已經成為習慣。

得知本地知名酒舖,位於西貢的「Bottle Shop」,三位創辦人組成Good Beer Project,推出一款以叉燒為主題的啤酒「叉燒俠」,即刻買定幾罐放入雪櫃。

新蒲崗的「友利坊」,其叉燒的質素甚高,我認定它是東九龍最出色的燒味,這一年來光顧了不知多少次,成為我生活上不可或缺的食店;有時來個雙拼搭燒肉油雞,有時炒蛋,有時加隻煎蛋加條菜,頓時黯然銷魂;奉送的例湯大大碗,連小炒如椒鹽鮮魷,也是more than入得口的級數。

只嫌堂食未能自己帶酒水,不如就買一條$60叉燒,外賣回家配啤酒慢慢嘆。

Bottle Shop藉著啤酒行善,因為他們會捐出一部份的收入,用作慈善用途;「叉燒俠」是檸檬茶IPA,加入了紅茶釀製,當然沒有加一大舊叉燒在內啦,清爽而帶茶甘,酸度平衡,吃著烤得呈誘人燶邊的叉頭,焦香脂香加蜜汁的甜,絕配也。

日前與好友晚飯,他提及過這間同路店。

(上次去食叉燒,我要求半肥瘦,不過嫌瘦咗啲。)好友如是地說。

(不如跟我一齊去食啦,順便帶埋你去肥仔銘食炸雞脾。)

我當然不放過約他的機會。

下次試試配乳豬。

PS:另外還試了Good Beer Project的新奇士兵,真的很像飲OJ。

友利坊:新蒲崗康強街21-23號地舖

請不忘讚好我的專頁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foodiesmashingpumpkins

中庭:會展五月天

$
0
0


疫境一年,爆完又緩和,今日又話第四波已完,但明日呢?

往年的五月,例牌到會展一趟,因為有酒展舉行,今年五月就只能來到二樓的「中庭」吃餐午飯而已。

(之前展覽開下又停下,係啱啱先有返個Art Basel,另外一邊嘅金紫荊中菜,而家要等到有展覽嗰陣先會開。)

飯局主人家,差不多一年沒見面的會展公關S小姐,交待一下近況。

(大家估下書展會唔會如期舉行?)我加把口。

(照情況睇就應該無問題,但係美食博覽就未必,就算搞得展覽,但場內無得試食,呢個先係難題。)

你一言,我一語,未來日子,還有排捱。

平日只開午市,周五、六、日,與及公眾假期才開晚市的中庭,繼續行B餐。





頭盤三小點,鹽焗鮮鮑魚、走地醉雞、涼拌蜜荳蟲草花,輕輕地灑上鹽花的大連鮑,其鹹味提升了本身的鮮味,質感彈牙不硬;走地醉雞做得像西餐的雞卷一樣地精緻,酒香點到即止,雞肉亦不粗糙;最清爽的一道,當然是涼拌蜜荳蟲草花。





螺片白玉紅菜湯,主廚大膽地用到紅菜頭,混合在中式湯水裡面,榨成汁與雞湯融和,色水與真正羅宋湯幾可亂真。




兩者結合之後,味道甜中帶醇,配以螺片與冬瓜,整件事非常夏日。




一圍十人八人,叫個大菜易話為,在杭州菜館,少不免一隻富貴雞,現在一枱四人(若堅持行B餐的話),菜式份量要縮水,富貴雞變成富貴鴿,又是飯店主廚的好主意。

酥皮包著荷葉,並非傳統的塘泥,忘記是誰說過,塘泥供應日漸短缺,有些菜館已改用其它材料而代之,多年前在灣仔某菜館(現已結業),更用到舊報紙。




每一件嫩滑的鴿肉,吸收了荷葉香,配以酥皮同吃,多份脆口感覺,如果做足全套戲,加入大頭菜的話,也許食味會更佳。





香蔥烤油金魚鮫,焦脆可口,烤蔥的香氣,是最大功臣。




層次分明的慢煮肉腩,應肥則肥應瘦則瘦,甘香豐腴鬆化無黐牙,濃甜的醬汁是配白飯的佳品。




羊肚菌竹笙卷素千層,淡麗之中,帶著一點羊肚菌的野性。




手切牛崧黑松露炒飯,通透乾身不油膩,黑松露香氣突出,帶有嚼勁的牛崧,增加一份實在。




中菜館的甜品,賣相做得像西餐一樣,菇狀是合桃布甸,樹身是黑糖桂圓紅棗餅,真係估佢唔到。




餐前餐後沒有碰過一滴酒,最後隨著一杯加冰的可樂,又可否盡忘懷這年來的失落?

現在凡惠顧晚市,一律八折,優惠做到幾時?未知。

疫情幾時完結?未知。

中庭:灣仔港灣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樓

Nina Patisserie:鹹蛋蝴蝶效應

$
0
0

今年其中一餐生日飯,就在旺角的「Canton Pot」,臨尾送上的拿破崙蛋糕,是一大驚喜位。

估不到如心集團,也有如此不錯水準的甜品。

那時只限在網上商店售賣,預訂後到旗下酒店的餐廳取貨,現在終於有一間正式的餅店,位於荃灣如心酒店大堂「Nina Patisserie」,上個月尾開幕。

剛好上個月的放假日子,要到荃灣一趟,本來只買罐蝴蝶酥,赫見原來餅店有座位可供堂食,行B餐寫紙仔便可,那就順勢坐低飲杯咖啡,吃件甜品。



一杯凍Latte,$40,送一件蝴蝶酥,若是該酒店住客的話,凡惠顧餅店,可享有七折優惠,我想只限咖啡甜品,它們有Ruinart香檳出售,應該沒有折扣吧。

大熱天時飲咖啡才是正經事,不求高深但求涼爽,還有蝴蝶酥吃,未知道是否新開業才有的贈品,但已大收宣傳之效。


或有不少人,吃過此蝴蝶酥,即刻去買一罐也不定,我就點都會買,畢竟這是我的目標。



回味一下生日月吃過的拿破崙,酒店的甜品師傅,曾經在尖東某酒店工作過,所以其出品或多或少有以前東家的影子;香脆的酥皮,夾著細滑的吉士醬,與新鮮的雜莓,賣$40一件,值回票價,當然住客可以七折買入。

某旅遊網站顯示該酒店的房租,平日的話,連稅不用$500一晚起,面積頗大,單人床也夠兩個人瞓,難怪有不少年青男女,選擇在此宿一宵,隔離有Donki Donki,打包魚生壽司,買多支清酒,兩個人在房間享受,好sweet。




現在有間餅店在酒店大堂,買件拿破崙或朱古力榛子蛋糕上房食,甜上加甜啦。




而我只能買罐鹹蛋黃蝴蝶酥,回家獨食,開罐IPA,聽住黑膠來吃,自得其樂,鹹鹹地脆脆地,勝過吃花生,不出兩日,剩下一個空罐。

Nina Patisserie:荃灣楊屋道8號荃灣西如心酒店地下大堂



和暢金廚:清酒古法中菜夜

$
0
0

友人飛神在大埔「和暢金廚」搞飯局,時間許可,我當然支持,對上一次到訪和暢,已經要數到去沙士的一年,當時它們還在大明里的年代。

繼續行B餐,二十人分五枱,免收開瓶費,但要自備酒杯,嗜杯中物者,自然踴躍支持,當然不少得我份兒。

看過預早寫定的菜單,有些是古法功夫菜,坊間難尋,要在老牌中菜館,或者是上樓的會所,才能一嚐此風味。




紅酒白酒清酒甜酒紛陳,N小姐的新政中取,需要一點時間去唞氣,我帶來的法國清酒,作為先頭部隊,這股有點bitter的重口味,未必人人可接受,反而隔離枱的兩位年青女生,覺得不錯,那就好了。




冰鎮鮑魚,彈牙鮮甜,底下的青瓜,爽甜開胃。




鹵水鴨做得入味,質感不粗糙,加個清湯配米粉,相信是絕配。





菜單寫上的是蒜蓉冬菜蒸青口,上桌卻變成番薯蜆,飯店負責人說在街市海鮮檔,見到番薯蜆質素不錯,賣大飽升級。

飽滿的番薯蜆,爽甜不韌,吸收了蒜香,食味大增。




法門素鵝,酥脆而不油膩。




外表像臭豆腐,裡面包著一絲絲蟹肉,散叫$20一個的黃金蟹盒,真材實料,以上所介紹的菜式,是當晚做得比較好。







花膠瑤柱羹,與我以前去飲宴吃到的魚翅羹無異,太過杰身,紅燒斑腩,外脆但內裡老態畢現,頗為粗嚡,欠缺斑腩具備的肥美嫩滑,配菜的茄子,反而吃得津津有味。




見到糯米鴨這三個字,頓時想起八寶鴨或糯米雞,原隻鴨起骨,釀入糯米,表面的鴨肉味道與質感還不俗,唯糯米的感覺很單調,若加多些配料如蝦乾,膶腸或臘腸,形勢隨即扭轉。




古法蒸海魚,真身是星斑,其肉有點模糊,夾下去很散。




燕窩鷓鴣粥,與花膠羹一樣,做得太過杰撻撻了,想起以前在「陸羽」,「證券會所」吃過的鷓鴣粥,肉碎蛋白官燕結合的濃稠細滑質感,灑上雲腿粒,把此無米粥的味道臻於鮮美,這裡就力有不逮。



奉上證券會的鷓鴣粥一碗


提起證券會個鷓鴣粥,隔離台的年青朋友宗澤,曾經出席當年我在證券會舉辦的飯局,他驚覺:(原來我食過㗎?)




最後的干燒伊麵,我笑說這是走麻醬的台式涼麵。

杯觥交錯,大家吃得飲得盡興,其他的已不再重要,飯局最緊要大家開心,對不對?

席上有人對陸羽的古法菜很有興趣,我提議下個月不如擺幾圍?

希望到時飯店不要強行安心。

和暢金廚:大埔南盛街17號南盛樓地舖

水門雞飯(尖沙咀):身在尖沙咀,心在曼谷

$
0
0

第一次到尖沙咀金馬倫道的「水門雞飯」,那個掛海南雞的檔口,的確令人有如置身泰國的感覺。

又勾起我在兩年前的七月,坐在曼谷Silom路邊,吃海南雞飯的回憶,怎料到現在想快閃三日兩夜,是遙不可及的奢侈?

當然,這裡是有冷氣,無須大汗疊細汗,下午五點多來到,仍是下午茶時間,價錢會便宜一點。

$58一碟海南雞飯,包飲品,或會有人覺得在香港吃泰國菜,貴過泰國很多,倒不如留在到訪當地吃個夠,但你要想一想,泰國的生活指數,遠低於香港,無得咁樣去比較。

再者,疫情緩和又反彈,幾時可以到泰國玩?你不知,我不知。


雞飯味道不錯,色水均勻,油份夠,雞肉尚算嫩滑,雞皮亦爽,沾上泰式辣醬,很惹味;例牌的清湯,不過不失。


跟餐的泰式奶茶,冰凍香滑,不甜不收貨。


第二次來就吃Pad Thai,$62,蝦肉新鮮爽甜,金邊粉炒得乾身,條理分明,香氣十足,撈埋辣椒碎與花生碎,越吃越滋味。

絕非天上有地下無,非吃不可的級別,但足以一解未能去曼谷之愁,另一重點,是同路人店,無須多解釋。

水門雞飯:尖沙咀金馬倫道18號萬勤商業大廈地舖


金源至尊炸醬麵:久違炸醬麵

$
0
0


雖然住在附近,但是已經很久沒來,對上一次,應該是三年前的事,傲雲峰地下的「金源至尊炸醬麵」,我曾經在此讚過其炸醬麵,用上余均益辣醬,是重點。

前年夏天,有些以往常去的食肆,今日已再沒有踏足門口半步,這間一直沒有表明立場,起碼在網上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,只要不是藍店,已經可以食用。






炸醬麵的顏色,較我以前吃過的更加紅,依然是余均益出品,不夠喉的話,可以再加枱上面的辣椒醬,粗麵夠爽,沒有鹼水味,另外上的大地魚湯底,清鮮不混濁。 

坐下,落單,枱頭一看電視,播的是TVB高清翡翠台,後面另一部電視,播的是J2。

我並非那些只要一播TVB,就咬定是藍店的人,但是在這情況之下,你會照食,或即場拂袖而去?

我選擇前者。

現在這時勢,應該再沒有聽到那個老闆/員工,與食客一邊看住新聞,一邊大罵阻住條街吧。

當然,去不去,自行決定。

金源至尊炸醬麵:土瓜灣宋皇臺道38號傲雲峰地下4號舖

十六座車仔麵:芫荽加雞腸

$
0
0


有不少食店的佈置,以昔日的公屋作為主題,懷舊兩個字是永恆,說不定在若干年後,今日我們吃的東西,成為了未來的集體回憶。

旺角通菜街近小巴站,有一間名叫「十六座車仔麵」,聽個名都知與屋邨有關,當然它並不是第一間以此為主題,但是車仔麵與屋邨,的而且確息息相關,起碼對我而言,人生第一次吃車仔麵,就在元州邨外面的檔口。




這裡的車仔餸,並非一味只得魚蛋豬紅豬皮,慢煮叉燒,流心蛋,台式肉燥;牛腩標榜用上騙牯牛,吃過就知道是正嘢,深水埗的「番茄師兄」,是最佳例子,紅燒鮑魚與蝦籽花膠,是當代車仔麵精緻化的指標。



見到有雞腸,即要,想起也很久沒有吃了,柯士甸路那間麵店,對上一次去,應該是兩年前的事。



配以大路的豬紅、蘿蔔、魚蛋,麵條就另類一點,有芫荽麵當然揀芫荽麵,辣汁要小辣。


雞腸的脂香豐富,爽口不韌,沾上辣汁更惹味,其他配料的質素正常,蘿蔔甜得來自然,沒有渣,陳皮魚蛋彈牙。



芫荽麵的芫荽味,比較弱了一點,或者要再落重荽,可以灑些芫荽在面,又可以切碎芫荽,與豬骨湯一起煮,但此未必人人接受得來,只有我這位荽人的一廂情願想法而已。

十六座車仔麵:旺角通菜街103號地舖


Paper & Coffee:白露筍荷蘭正

$
0
0



每逢五、六月,是歐洲白露筍的當造期,身價不便宜,你在某間高級超市見到的法國白露筍,九十多元三大條,好粗壯。

往年香港酒店的「Cucina」,在這時段推出白露筍菜式,君悅酒店的「Tiffin」,更將白露荀放在自助餐任吃不拘,還有其他意大利餐廳,未吃過就不說了;似乎要在較為高級少少的地方,才能一嚐蔬菜之王。

早兩個月,浸大葉師傅透露,將會推出白露筍菜式。

我:(咁啱有位食素的朋友六月生日,留個名過嚟食個晏先!)

對上一次吃白露筍,又是在浸大,平安夜前夕的南美白露筍,論味道始終不及德國或荷蘭。

我問師傅:(你用邊個地方嘅白露筍?)

師傅:(荷蘭,最正。)



友人食素,我就食肉,炙燒赤身配牛油果醬,到訪四次,例牌出現的頭盤,外熟內生的赤身,與香滑的牛油果醬,看似很膩,憑著赤身面頭的一點柚子珠,頓時變得清新。



西班牙的蕃茄凍湯,一樣難不到葉師傅,可以在此嚐到非常夏日的酸甜爽朗,是開心的。



白露荀、溫泉蛋、開心果火腿、新薯、荷蘭汁,賣相與味道,足以與外面的餐廳匹敵,白露荀煮法好簡單,在乎用甚麼食材去配搭,香滑的荷蘭汁,加隻溫泉蛋,與及開心果火腿、炸新薯片、炸藕片、橙肉,茁壯的荷蘭白露荀,香甜juicy,在荷蘭汁之下表現熠熠生輝。

可能是我今年唯一一次吃白露荀。




接下來的茄醬戒指雲吞,與及主菜威靈頓牛,也不用費唇舌去解釋,有不少朋友慕名而來,皆讚口不絕。




南瓜Tiramusu,酒香減輕了,甜味多了,對我而言是不錯的經驗,除非你是Tiramusu塔利班。

身處迷亂氣候,寒冷的世紀,無盡的希冀只能放在心裡,能夠拋開憂慮,與朋友靜靜地吃一餐,已是值得慶賀。

生日快樂。

Paper & Coffee:九龍塘香港浸會大學邵逸夫大樓4樓


Viewing all 1807 articles
Browse latest View live